小提琴都是古旧的好,真是这样吗?

小提琴都是古旧的好,真是这样吗?

撰文 / 章德鋆

———————————————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某某小提琴家演奏的是一把17XX年意大利制斯特拉迪瓦里琴,价值XXX万美元;或者XXX艺术基金会为XX奖的冠军得主提供了一把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瓜尔内里琴,使用期限是三年……久而久之,大众的脑子里就产生了这样的思维定势,好琴一定是远古的,旧琴一定比新琴好。

旧小提琴比新小提琴好并不是一个规律。一些名副其实的好琴经过了历史的见证,被保存了下来,到今天就成了珍贵的历史遗产;一些好琴曾经由著名演奏家长期演奏,音色声名远扬,留传到今天就是不可多得的宝物。

人们的过去和现在一样,每天都在制造着无数的垃圾,但只有珍宝才会被珍藏传世,这就是旧琴中好琴占大多数的原因,越是历史悠久的琴,优质琴的比例就越大。

如今生产的小提琴,在中低端产品上,已经大量采用机械化加工工艺,产品的一致性好,同时也失去了个性和创作优越的机会。这也是如今普通人拉的琴越来越一般化和缺乏个性的原因。从比例上来说,存量老琴的品质会更优异。但这是错觉,如今的高端琴仍是手工制作的,如今的材料工艺也更先进,好琴也在不断涌现,忽略鱼龙混杂的数量去作新老品质对比是没有意义的。

不能否认英雄确实是历史的重要部分,天才存世的机遇极其有限。在小提琴制琴史上,某些制造商和制作家生产的小提琴具有巨大的艺术和使用价值,他们使用的材料、专业工艺,以及卓越、持久、稳定的成品质量是无与伦比的。这些老琴往往具有鲜明的特色和长处,但其中的制琴秘诀并没有为外人所知,也不能被今人破译,其中的一些古老制造商和制作家生活在300多年前,他们制造的优异产品数量本来就有限,加上自然损毁,仅有极少数存活至今,这些老琴不能被复制,每一把都有自己的无限价值,自然不是今人的作品能比。

应该明确,每个演奏乐器的音乐家对乐器的变化方式是有着不同影响的,琴声的优劣不仅取决于它的年份和工艺,还取决于其制造者的名声和使用者的名声,以及它的保存状态。制造者和演奏家的名声越大,这把琴自然就越珍贵,这是好琴的文化附加值。

还有一种情况,一把小提琴长年流传后,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逐渐老化的木材、清漆和胶水……都有本质上的微妙演变,如果这种演变恰好是正向的、积极的,就使琴声产生了与新琴不同的色调品质,如同陈年老酿具有年份的独特韵味而备受赞誉。

这些琴在它们自己的青春年代里听起来也许很一般,可能并不比今天制作的小提琴更好,但老琴经受了历史放到了今天则情况会完全不一样,尽管我们今天已经可以将小提琴制作得很好,但我们却不能制作这些老琴经受过的历史。没有两种乐器是由完全相同的木材制成的,每一件手工制作的乐器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历史。当一把小提琴在历史的长河中迷失时,我们是无法去仿制这种真实的迷失的,迷失的是什么?谁也无法知道。

但是,所谓“好琴”不等于年份、不等于高价,也即价格不等于更好的声音。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小提琴很可能是因为品种的稀有性、历史文化价值、年代、出处、品牌和奢侈状态决定的,但在声音质量方面并不一定出色,当然它们通常听起来声音是不错的,因为只有最好的小提琴品牌和最佳状态的小提琴才能开价数百万,它们也始终得到了最好的保存。

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价格低很多的琴听起来比那些最昂贵的小提琴差很多,从声音价值来说,如今几万美元一把的小提琴新品,未必声音就比名牌老琴差,或许还更好,相对于老琴,新琴的不足往往在于它的资历。

这就引出了一个所谓“好琴”“名琴”的评判标准,声音好就是好琴、名琴,还是依据综合指标产生的收藏价值,这关乎这把琴的用途。所谓收藏价值本质是它的商业标价,商业标价就和声音的关系有限了。收藏家都患有稀缺综合征,东西越少价值越高,很多著名小提琴收藏家本身不会拉琴,但是他们对于小提琴的年份、制造商、作者的详情如数家珍,物以稀为贵是他们的定价体系。

我了解到,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生产的,当时就几块钱出售的塑料星球大战模型,今天可以卖数千美元,同类中的大多数早已进了垃圾填埋场或被回收利用,所剩无几。剩下的少数就会保持持续增长的市场价值,只要有人认为这个价值是合理的就行,它们还能不能玩已经没人关心了,因为好玩的星球大战玩具如今更多、更精美。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陶瓷、硬币、邮票、油画、红木家具、老爷汽车等领域。而有些艺术基金会向演奏家提供老琴也是这种出发点,第一,标榜自己关心艺术;第二,弄个高价吸引眼球;第三,给品牌做广告。而这把老琴究竟是不是音色优异的好琴,只有接受了此类关怀的演奏家自己知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