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晴作品|你走了,恰如你轻轻地来

一口老钟,吊在树上,麻绳辫子,悬在半空。老校长摇起那辫子,把苍劲悠远的钟声,送入风中……

我们刚刚坐稳,张老师就闪进了教室。同学们,今天,咱班来了位新同学。大家认识一下。哪里等得了老师说完?我们的目光早已挤出门外。咦?人呢?在哪儿?

我们对空洞的门外充满了期待,却没人在意老师身边那个大个子。他肤白,清瘦,头发有些卷,声音像拨动了吉他弦。

同学们好,我叫吕春波。

他在我们一排排呆滞的“木鸡”面前,囧得面红耳赤,恰如接下来的几天,常有别班的“木鸡”颠了来,为了看他一眼,把脸铺满我们教室的窗玻璃,他也涨红了脸一样。

或许,是因那张脸太白了,他总那么爱脸红。他爱脸红,尽管那时他已经十七岁。

十七岁的少年来到我们这个小学一年级的班里,就像一顶巨浪,落入溪涧,很快与我们打成一片。我们喜欢跟他玩。因为,他一半是我们的同学,一半是我们的“家长”。平日里,给我们削铅笔,搬书本,打扫教室自不必说,还消除了我们很多烦恼。

他呀,就像我们的阿波罗。他在,我们班不再兵荒马乱,郑图同学也挺直了腰杆。“郑图”是老师叫的名字,我们叫他兔子。因为他调皮,爱惹事,好打架,常被人追得满校园里乱窜。

兔子满山跑 ,终要回老窝。走投无路的时候,郑图也爱往教室里钻。于是,我们的教室就成了主战场。那些复仇者,眼里喷出火舌,舔着郑图的后脑勺,穷追不舍。牵连了无辜的门、窗、桌椅板凳,甚至还有志勇同学开桑塔那的爸爸从城里捎给他的自动铅笔。那可是我们整个班,乃至整个学校,唯一的一枝自动铅笔呀,还剩那么多铅芯没用完呢!所以,当志勇抹眼泪的时候,我们的鼻子也酸酸的。

直到有一天,郑图又弩箭一般,擦过春波的右肩,来人咬着郑图的“尾巴”,一头撞进春波的怀里。来哪撒野呐!春波低着头,瞪着怀里那个把头仰成九十度的家伙,直到他败下阵来,灰溜溜地走掉。郑图却又成了钻出水面的葫芦,对着窗外叫嚣:“唉唉唉,有种别走啊,来呀,来呀!”郑图的叫嚣瞬间引爆了全班,我们上蹿下跳,像一群歇斯底里的小猴子……直到现在,我依然记得,当时扬眉吐气的畅快;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来我们班闹事;年终,我们被评为优秀班级。

春波在,雨天再也没有发生“狗吃屎”的惨剧。儿时的记忆里,夏天雨水勤。乌云骤雨常在晌午过后,轮番上阵。一会儿工夫,就把校园变成海。

海的胸怀能容天地,也就庇护了几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他们提起裤管,用脚后跟做夯头,在雨水泡松的地面上,一下接着一下,跺出一个一个的窝窝儿,我们管这些窝窝儿叫闯窝子。它们藏在水下,青面獠牙,一旦咬住谁的脚,谁就扑进水里,来个狗吃屎。一人狗吃屎,一群人狂欢不止,这更让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乐此不疲。我们是学校里最小的班级,门前有更多的闯窝子。直到春波来了,当场逮住了几个惯犯,惯犯连连求饶,并保证以后再也不敢了。

春波在,我们女生一年下来,总会少缝几个布毽子。六块正方形的布片,沿着边长缝起来,撑起一个正方体,里面填上玉米粒,麦粒,或者黄豆粒,做成布毽子。那时候,布毽子是女生的主要玩具。我们用它来“打敌人”,玩“转房”,踢毽子比赛。若童年的欢乐有十分,布毽子给了女生八分多。玩到忘乎所以,常送布毽子飞上屋顶。当然,对此,我们也不无计策。我们捡起小瓦片啊,小石子啊,冲着毽子扔上去,滚落的瓦片或者石子偶尔也能带回那毽子。但大多数时候,它们空手而回,甚至还击碎房檐下的玻璃,所以风险太高,我们轻易不敢尝试。只好望着屋顶的毽子,唉声叹气。

春波在,就不一样了。他将近一米八的个头,只要脚下接上板凳,手中接上竹竿,很容易掏回屋顶的毽子。于是,当有毽子再飞上去,空中便叽叽喳喳飘起“春波”的名字……那个时候,我常扶着板凳,仰望春波的脸。突起的喉结之上,是一张白玉般的脸庞。而刚毅的双唇,锋利的鼻梁,忽闪着浓密而修长的睫毛的双眼皆是白玉上面精美的雕工。春波哪里是春波,分明是我们女生的宝哥哥!

当寒风抖净了树叶,我同桌亚美的手便开始发红了,那是冻疮在抢占高地。这个时候,一架小火炉领着一排干木头住进了我们的教室。每个早晨,我们哈着白气,搓着小手,跺着脚,等老师来,摆弄这小火炉。小火炉的胸堂红通通的时候,我们的手就能伸出袖口来写字了。

那天,我们一进教室,暖气扑面而来。循着小火炉里噼噼啪啪的歌声,我们发现了火炉旁弯腰弓背的春波。“你咋弄得来?”“你咋会弄来?”“你用洋火生地火?”我们围上去,你一言,我一语,像是探究一个远古的迷,春波只是笑笑,炉火映红了他的脸……从那天起,我们班最常迟到的同学也很少迟到了,因为,天有风霜雪雨,我们有温暖的教室。

一场大雪刷亮了校园。我们在雪地里打滚,奔跑,撒欢儿,直到上课铃响了,还是停不下来。欢声笑语簇拥着我们,踉踉跄跄地闯进了教室,不想却被一股寒气扑了个激灵。这时我们才想起了小火炉,想起了春波。

春波的座位冒着寒气,小火炉黑沉着脸。

张老师说,春波生病了,不能来上学了。我们都嘁嘁喳喳地笑他——馋猫,在家使作罐头呢!那个年代,罐头是孩子们心心念的好物,也是家长哄孩子的好物。孩子感冒发烧,大人头疼脑热,启个罐头比吃药好使。然而,小小的我们还不能知道,世间有一种使作,连罐头都解决不了。

冬去春来,我家房前的梧桐树上,又落了斑鸠。我就在斑鸠咕咕的叫声中,埋头写着作业。洋大娘来了,她手里攥着一把番瓜仔,边嗑边与母亲说话。

唉,吃饭了没,拾掇拾掇走吧,中开始了。

唉,多俊的小子,那个白净,那个懂事,还仁义呢。

嗯,老两口也怪难的,为了给这娃看病,能卖的都卖了,能借的也借遍了。这么多年了,哪家能经得起,无底洞哎!

是啊,最后老两口没活路了,夜里商量,算了吧。谁成想,这娃木睡觉,听得真亮的,连滚带爬,从炕上下来,给老吕头下了跪。跪着嚎,爹!娘!我不想死,我还不想死,我给你们磕头了,我不想死!

那不是嘛,老吕头真没辙了,自己给娃输血,让娃多活几天。你看那样,皮包着骨头啊,都快让娃抽干了。那可是白血病啊,白细胞嘴馋,吃红细胞,哪有个头。

唉,可怜那娃,就是没活够啊。

我终于忍不住,问了一句,娘,是谁啊?没等母亲开口,洋大娘说到,西头吕家道上的。母亲接过话,就是你们班那个大个子,吕春波呀,没了。今傍黑“上庙”呢。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推开作业就往外跑。我一路向西,不停地追去……

我追上三三两两的人群,追上披麻戴孝的队伍,追上撕心裂肺的哭声,追上花红叶绿的纸车纸马,追上那一盆盆的金银财宝,甚至追上了裹挟着纸灰,燎红天际的熊熊火光,然而,春波同学到底在哪里?那一夜,我咬着牙,一直追下去,拼尽了所有的力气!是真的,春波走了,恰如当初,他轻轻地来。

回到家门口,我像个归来的幽灵,恍恍惚惚,只听得继父的吼声,死妮子!野窜的,连鞋子掉了都不知。“啪”!砸在我心上的,是曾穿在我脚上的一只鞋子……

(0)

相关推荐

  • 【往事悠悠】闫国胜‖中小学的记忆

    作者简介 闫国胜,男,于1964年9月13日出生于临河区乌兰图克镇一农民家庭,1980年考入巴盟农机校,1983年毕业分配到临河新华镇政府工作,1988年12月调临河区委宣传部,后又先后在临河住建局. ...

  • 小白杨 作者:冯跃生【散文】

    小白杨 文/冯跃生 北方寒冷的一月,寒风刺骨,八十年代的校舍十分简陋,小平房四处透着风,门闭合不上,狗从门缝出入进入房屋是常有的事,门外狂风呼呼地刮着,狂风拍打着窗户,门前的小白杨遥拽着,遥拽着,有时 ...

  • 【在人间】 罗文彬丨中秋节,想起曾经同桌的你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中秋节,想起曾经同桌的你 □ 罗文彬 / 文 我们的少年时代是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 暑假后我升为小学三年级.班里新进了一位漂亮女生,叫玲子.送她入校的是她的母亲,约有四十多岁, ...

  • 黄艳波 ▏方小主的故事续集

    方小主的故事续集 作者 ▏黄艳波 图自网络 杜美女这几天上班走路有点飘!她不是高兴儿子方小主今年考上了一本,而是高兴自己生的炭圆儿终于脱手了! 炭圆儿去学校报道前,曾反复向杜美女确认一个问题,问亲妈会 ...

  • 遥远的课间活动

    教学楼一共五层,白色瓷砖外表,茶色玻璃窗,四平八稳的矗立在学校正中央,仿佛是个一丝不苟的冷面骑士. 五楼的教室空着,高三在四楼,一共八个班. 每节课四十五分钟,课间有十分钟休息,上午第二节课后有个二十 ...

  • 中国民间诗人‖李邨作品《走,踏青去》

    诗人简介:李发春,笔名李邨,四川绵阳市安州人,1986年毕业于安县师范学校,至今仍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从2011年起,陆续在<中诗网><中国当代诗词网>等文学论坛发表原创诗歌 ...

  • 李本深作品:走走走,看电影

    走走走,看电影 李本深 那天,听说蚂蚱镇上要演电影,桃花尖的男人和女人们几乎倾巢出动,翻山越岭去赶电影. 往镇上去的那一路,喧呼热闹,我和屎蛋子他们一伙,后头是一帮大姑娘小媳妇,牡丹子就在她们伙里.女 ...

  • 李晴|目断飞鸿,送你走

    南裴的爷爷走了,享年九十七岁. 十岁那年,我跟着母亲来到南裴,一进村,就望见爷爷立在路边,头顶着夕阳,脸上挂着笑.那一幕,成为我对南裴残存的唯一温暖的记忆. 爷爷是继父的父亲.一生育有三子:柱子爹.花 ...

  • 【诗文集锦*李元才作品】(江惠文学)

    [作者简介]李元才,男, 1968年出生,四川达州大竹人,中医世家,长期从事医药卫生职业,擅长中医.西医的内科治疗.行医26年,擅长用小针刀治疗肩.颈.腰腿疼痛.以传承中医文化为己任.喜欢诗词写作,写 ...

  • 172期/李春芳作品/《走在清晨》/梁剑清读

     只想一个人走走,在这雨后清凉的早晨,在鸟儿啁啾的时候,不要问什么缘由,只是想一个人走走. 依旧看到的是那两只"小情侣",它们一会儿跳到这枝,一会儿蹦到那枝,一会儿你追着它,一会儿 ...

  • 218期/李彬作品《名利于谁如浮云》

    文 / 李彬 编辑/清慧 已获授权发布 名利于谁若浮云 文化圈不只是演艺场.是非地,其实也是名利圈.文人们都在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地推销着自己:作品也罢.作者也罢,在这里都是赤裸裸的待价而沽的商品.名声 ...

  • 259期/李斐作品《让我们的光阴若茶》

    小菲说:人生如茶,需要细细地品味,才能品出苦甜的韵味,时光需要真情实感去面对,才能打造生命的乐趣.时光一去不再回,珍重活着的每一个日子,能够晨起看朝阳,落日赏余辉,那都是一种幸福-- 文 / 李斐 导 ...

  • 306期A/刘小玲作品《走三边》

    文 / 刘小玲(山丹丹) 编辑/清慧 走三边 子洲陕北文化研究会打来电话,说要去三边搞一次文化调研,我即刻就心驰神往,日期如约而至. 我们一行十七人,坐一辆中型轿车,于一个晴空万里不飘一片云彩的清冷早 ...

  • 经典赏析 || 李斐作品:生命的交响/江明朗诵(第555期B)

    轩诚浅语: 他是一位视音乐为生命的人,几十年来他只做了一件事情:推广传播经典音乐,他被众多的乐友称为高雅音乐的传教士,他叫林声.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他坚持在广播电台制作播放经典音乐赏析节目达二十多年,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