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 | 沈榕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沈榕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撰文 / 十番
本周一,本公众号刊出文章《小提琴《梁祝》60年,看各位当事人如何细说》。上海资深乐迷安东先生在文末留言:
1960年第一届“上海之春”时,俞丽拿从事的是女子弦乐四重奏,而演奏《梁祝 》协奏曲的是沈榕。第一个录制唱片的也是沈榕。后来女子弦乐四重奏组合没有坚持下去,俞丽拿又开始演奏《梁祝》至今。沈榕却无声无息了。前些年《爱乐报》曾有一篇文章“被人遗忘的《梁祝》演绎者——沈榕”,但也只是介绍沈榕当年演奏《梁祝》的情况,并无以后的情况介绍。当年大家都认为沈榕的演奏比俞丽拿好。
实际上,在正文中,《梁祝》作曲者之一的何占豪,也有一段涉及沈榕的描述,如下——
作品定型后由谁来首演也是一个问题,当时安排了两个人,一个是俞丽拿,她的演奏充满了激情,但音准略有欠缺。另一位是沈榕,音准没问题,但激情不如俞丽拿。当时考虑到新作品需要用激情来打动听众,最终就决定俞丽拿首演。
这张摄于“大跃进”年代的照片中,有丁芷诺、俞丽拿、王玲、张欣、赵诞青、俞鲁滨、沈榕、梁寿棋、刘伟翰
安东先生的留言引起了其他读者的好奇,沈榕其人其事,究竟如何?尤其是她如今的情况怎样。
笔者首先查到的一份资料,是百利(香港)唱片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出版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CD唱片,这个版本是沈榕演奏的小提琴。唱片说明中,涉及沈榕的部分很短,如下——
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首演中担任B角的小提琴家沈榕,当年和樊承武指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队合作,留下了这个唯一的录音,与当年的A角俞丽拿激情演奏相比,沈榕的演奏显得淡雅、细腻而更具抒情性。
香港百利唱片公司2009年出版的沈榕版《梁祝》
中国唱片厂1977年出版的沈榕版《梁祝》单声道黑胶
香港艺声唱片1977年出版的沈榕版《梁祝》单声道黑胶
其实,香港百利唱片公司2009年出版的这个沈榕录音版本,是向上海中国唱片厂购买的,中唱在1961年和1977年都发行过这个录音的黑胶版,并在2009也推出了一个CD版。下面是中唱2009年发行的沈榕演奏《梁祝》CD版全曲录音。
音频:沈榕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1961年中唱录音)
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队协奏,范承武指挥
随后我又查到了2009年4月出版的一份由上海交响乐爱好者协会编辑的《爱乐报》,其中刊载了由何占豪的老师、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郑延益先生写的文章《被人遗忘的《梁祝》演绎者——沈榕》,就是安东先生在留言中提及的那篇《爱乐报》文章,全文如下——
一提到梁祝,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俞丽拿,一些了解得比较多的人还会想起另外一个人。她与俞丽拿是同学,同时也是梁祝公演时的独奏之一;她本来会成为梁祝的首演者,结果只能屈居第二。她,就是沈榕。
《梁祝》是上海音乐学院为了国庆十周年献礼而创作的,据说当时试奏了之后,大家一致认为沈榕的比俞丽拿的要好,而为什么首演时首演者成了俞丽拿了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俞丽拿的演奏风格比较激情奔放,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而沈榕则较柔和细腻;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沈榕的家庭出身有问题。
抛开历史的种种不谈,单就音乐本身来说,我认为沈榕所演绎的《梁祝》确实比俞丽拿的更好。首先是沈榕的演奏非常的形象化,代入感非常强,将一个活生生的祝英台展现了出来。在这一点上,俞丽拿的《梁祝》我也听了很多遍,却始终没有这种感觉。其次,沈榕的风格柔和细腻,更符合祝英台这么一个女性形象。这在“十八相送”和“楼台相会”两个片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在“逼婚”、“抗婚”和“哭坟”中,沈榕的处理较俞丽拿也更为细腻,时不时的不连续和跳跃将哭腔完美的体现了出来,同时抗争性也完全不输于俞丽拿。我觉得俞丽拿的抗争是大而化之,沈榕的则是细致入微。从整体上来说,沈榕的《梁祝》也全面地超过了俞丽拿,可以说是目前“梁祝”的最好版本。
当年的报纸在其文后,附录了雨果唱片对沈榕的介绍,涉及小提琴独奏人选的部分节选如下——
香港雨果唱片公司1990年出版的沈榕版《梁祝》CD唱片
附:雨果唱片对沈榕梁祝的说明
沈榕一九三九年生于上海,五兄弟姊妹均学钢琴。大姊沈梅(比她大十岁)于一九四六年进上海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一九五六年与小提琴家柳和埙结婚。沈榕十二岁进少年班,半年后与俞丽拿、丁芷诺等同班同学转学小提琴,在上音附中师事窦立勋。毕业后在大学随陈又新教授三年、谭抒真教授两年;其中一年与俞丽拿、沈西蒂同时跟苏联专家比利捷教授学习。
一九五八年上音选拔“尖子”成立由何占豪为首的实验小组, 目的是民族风格的探讨与创作。成员包括: 俞丽拿、沈榕、沈西蒂、丁芷语、吕其岭,后来又扩展成为实验乐团, 成员包括了沈冠恩、俞鲁滨、吴菲菲、林应荣等。《梁祝》就是一九五九年间的产物。何占豪原系上海越剧院的小提琴手,考入上音进修班后师从郑延益,一学期后为作曲需要转入作曲系。
《梁祝》的形成是先由何占豪根据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情节,利用越剧唱腔,把情节具体化构思成为几段主题旋律, 在小组内进行反复试奏、讨论、修改,创集体创作的先例。曲体基本上由小组的“小梁祝”四重奏试奏,小提琴独奏部分基本上写成后,自陈钢在其老师丁善德助导下完成了钢琴小乐队配器部分,经上音领导及管弦系教师反复聆听,提意见修改后(试奏由俞丽拿担任),于“上海之春”由俞丽拿与沈榕先后担任独奏公演。并俞丽拿在一九五九年、沈榕在一九六一年灌制成唱片。
鉴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俞、沈的录音都未臻完美理想,但俞、沈都掌握了,并奏出了它的地道的特有风格则是无疑的,所不同的是俞比较热情奔放,沈则柔和细腻,这是一首成功的曲子,可以在维持其独特的风格范围内,仍然有所不同演绎手法的典型例子。
“雨果”有鉴于此,特将具有地道风格的沈榕版数码处理,制成CD供“梁祝”爱好者参考,并将以最新的录音技术和现有的条件重录一首新的“梁祝”以期符合现代乐迷的需要。
《梁祝》首演时及其以后的重要指挥家范承武
以上这些转载的文字,都有评论认为沈榕的演奏比俞丽拿的好,或者各有千秋。其实,音乐作品如果出在两个势均力敌的演奏家手里,是很难区分绝对高下的。
笔者在2009年新加坡出版的《南洋艺术》上还发现了一篇署名不详的文章《梁祝小提琴曲的诞生过程》,其中也谈及沈榕的情况,摘编转载如下——
这张照片被认为是沈榕参加1959年《梁祝》首演的镜头
1959年5月27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正式“首演”,所谓“首演”指的是《梁祝》作为上音的节目参加上海市音乐舞蹈汇演的选拔演出,是在上海兰心大戏院进行的“内部”(不公开售票)演出。演出被分为下午和晚上两场。“首演”的小提琴独奏者有两位:俞丽拿、沈榕(此是当时节目单的先后排名)。下午场的独奏是沈榕,晚上演出的独奏是俞丽拿。所以若以时间先后概念来讲,真正的“首演”是沈榕。但从重要性来讲,晚上来宾的分量又远比下午来的重要,因此后来才被误认为下午是彩排而晚上才是公演。
沈榕并不是上音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的成员(这个说法与其他人所述有不一致处——编者注),为何会参加《梁祝》的表演呢?据说是因为实验小组要将自己的成果与其他同学“分享”。沈榕在最后甄选中,技术表现稳定突出;而俞丽拿则胜在演奏充满激情,且形象也较佳。
1959年上视春节晚会的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合奏,从左到右分别是:沈榕、俞鲁滨、吴菲菲、马崇玉、张欣、沈西蒂、丁芷诺、沈冠恩
至于大家关心的沈榕如今身在何处,是不是还拉小提琴,笔者翻找很久,终在港台地区报纸上找到三段报道,摘录于后,以飨读者——
據說沈榕自上海音樂學院畢業之後, 舉家遷居香港, 曾任香港管弦樂團演奏員, 在一紙教師群名單裡得知沈榕獲香港音樂專科學校(Hong Kong Music Institute)聘為小提琴指導教授,如此而已。其他就沒有關於她在樂壇的任何演出訊息……想到沈榕現在已經年過七十, 一定是退休了! 而她在1961年唯一的錄音,後來經唱片公司數位化再版, 才讓世人有幸聆賞她的優美琴音。
——原载2011年3月15日台湾《旺报》
本月初,香港管弦樂團參加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作為團員之一的沈榕,隨團赴上海演出。前來欣賞樂團演出的俞麗拿,演出後專誠到後台探班,向樂團及指揮致賀,並特別要探望老同學沈榕。
兩隻「蝴蝶」難得相聚,惺惺相惜,互相問好,五十多年的姐妹情誼盡顯。筆者建議她倆拍照留念,沈榕見俞麗拿身穿白襯衣,馬上將身上的外衣除下,以黑襯衣配搭。黑白蝴蝶,互相輝映,情景令人難忘。
——原载2007年5月23日香港《头条日报》
我一直稱呼沈榕為「沈老師」,與她正式的合作,是三年前我加盟香港管弦樂團始。對這位少年時的偶像,我是絕對的尊敬。沈老師今仍熱衷於舞台演出和教育工作,但對外間的公關或宣傳不表興趣,是絕對百分百的藝術家。
——原载2007年6月13日香港《头条日报》,作者黄志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