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河间|河间村村有诗人

河间市地处冀中平原腹地,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县级市,但却是一座有着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这里是《毛诗》的发祥地,是被中华诗词学会命名的全国“诗词之乡”,这里有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河间歌诗……两千多年来,河间崇诗尚词、唱和吟对之风薪火相传,经久不衰,时至今日,全市20个乡镇中有十几个诗词分会,活跃着2000多名诗人。

历史记载,秦始皇焚书坑儒,诸多经典多遭焚毁,其中就包括由孔子删定、被称为儒家五经之首的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荀子的弟子毛亨从鲁地一路逃亡到河间,隐居在现在河间城北的诗经村。毛亨逃出时将《诗经》熟记于心,后来凭借记忆作诗经《诂训传》,并传给侄儿毛苌。

汉景帝的时候,河间王刘德封毛苌为博士,命其在距诗经村不远处的君子馆村传授《诗经》。

毛苌去世后,人们在今三十里铺村修建了毛公墓,后来又相继建起了毛公祠和毛公书院。至今,毛公祠和毛公书院遗址尚存。2005年,河间市政府对毛公墓进行了修复。在河间城里,还有古色古香的诗经公园,有宽阔的诗经路、精美的诗经桥,还有因收藏不同《诗经》版本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诗经斋”主人田国福。2002年,河间市政府和中国诗经学会在河间联合举办了《诗经》国际研讨会,来自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以及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外国朋友5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使得河间因为《诗经》名扬四方。

《诗经》在河间这片热土上得以再生之后,便给这片土地播下了诗的火种。从汉魏六朝到明清、民国,这块古老的诗歌乡土诞生了数不清的诗人,不论是低吟“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的“五言长城”刘长卿,还是愤怒于“毁我好山与好水,杀人盈野复盈城”的曹明贤,高呼“我已飘零久,国亡人尽囚”的金紫衡,都在河间乃至中国诗词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还有诸多在河间工作或者游历过的诗人,创作了许许多多歌咏河间的诗篇,被编成了《河间遗韵》一书,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了河间这座小城“人到瀛州齐道古,天开云汉自为章。”“屈指茫茫两千载,鸿儒毕竟数河间。”的泱泱诗风。

“盛世艺林多烂漫,春风化雨育新枝。人人出口皆佳句,处处欢歌处处诗。”2001年7月1日,“河间毛公诗词协会”正式挂牌成立。全市参与诗词创作的农民、工人、教师、学生、公务员等达到了2000多会员中,既有八九十岁的老人,也有十几岁的孩童,其中2004年加入中华诗词学会、时年14岁的诗童裘帅是当时中华诗词学会最小的会员诗人。“玉叶银珠似水晶,幽幽田野鸟啾鸣。清风徐过撩衣摆,又见东方旭日升。”就是她11岁时的作品。

近年来,河间的诗词作品屡屡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多名诗人出了诗集,并且获得了多种奖励。

在河间,诗人雅集司空见惯。河间的十几个分会,都有各自聚会的日子,有的是每个月的第一天,有的是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六,有的是赶在一年中二十四节气那天……聚会的时候,他们还保留着古人久远的风俗。出外采风时,顺手折根木条,分成长短不一的小木棍,各捡一段,拈韵作诗;酒席宴前,围绕一个主题即兴联席赋诗。“闻君今又南疆去,正是征鸿向远时。一宴排开知己酒,众人联赋动情词。阳关怅望云烟暗,故里难辞步履迟。从此天山明月夜,巍巍钻塔矗乡思。”就是最近古洋河诗社的诗人们在酒桌上为一位要返塔里木油田上班的诗友联吟的一首送别诗。在一个小酒馆里,遇到一群谈吐儒雅的人轮流举杯吟诗作词,当地人都习以为常。

举个例子,在行别营村,村里每逢红白事,村人们都时兴送对联和诗词。遇到这种事情的人家,以家里收到的诗、词、联贴满墙、挂满街为荣,这样觉得有人缘,觉得自己家是书香门第。到了春节,他们以求人家写对联为耻。平时,村里为数不少的农民“头顶蓝天脚踏埂,手持农具口吟诗。”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或农家小院里,老农们常常三五成群地商讨起、争论起诗来,他们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事。

在河间,说到诗,还有一件让人耳目一新的事情,那就是吟唱河间歌诗。河间人不仅会写诗,还会唱诗,就是把格律诗词用古声古韵吟唱出来。2006年5月20日,河间歌诗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村里,闲暇无事的时候,老人们常常凑在一起,用古韵作诗演唱,自娱自乐。

目前,河间吟咏歌诗代表人物是行别营乡行别营村75岁的裘孝信,也是河间歌诗省级传承人。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早年当过乡村教师,是清代铁面御史裘晓华的玄孙。裘晓华(1803-1893)年,字德俊,河间行别营乡人,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父亲裘宝善,曾任安徽省凤阳府知府。晓华自幼聪明好学,少领乡荐,道光五年(1825年)考取解元。同治至光绪初年,先后出任江苏补用道、甘肃兰州遗缺知府、礼部给事中掌浙江道监察御史。裘晓华在同治年间任御史时,曾率40个统领督护治理黄河、运河水患,功绩卓著,沧州、交河、青县、献县等县联合赠“惠周桑梓”匾额,悬于御史第。

裘晓华在任御史期间,勤于朝政,直言敢谏,关于治国利民弹劾贪官污吏的奏章共上三十六道重大条陈,均被皇帝采纳,当时有“铁面御史”之称。

河间歌诗保留着诗经的原始味道。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就是民歌。旧日歌诗,还伴有诸多古典乐器。但随着一个个老诗人的故去,当地会唱歌诗的人不多了。

裘孝信年事已高,失明,耳背,还患有心脏病,但他从2009年其,每年利用暑假的时间,冒着酷暑炎热,怀揣速效救心丸,由专人搀扶着到离家300多米的行别营村中心小学,为适龄小学生传授河间歌诗。除传授学生吟唱《诗经》外,他还教学生吟唱《唐诗三百首》和《毛泽东诗词》,共培养了80多名继承人。老人的讲座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濒临失传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

| 义 | 门 | 裘 | 氏 |

中国义门之最    孝义传家楷模

微信号:yimenqiushi

将你身边的裘氏故事,裘氏新闻和我们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