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这份攻略,想象尘烟中的北平城|坤濮·早茶夜读695
695 | 读城记2020
带上这份攻略
想象尘烟中的北平城
47岁,曾作杂志编辑
━━━━
这本写于1935年的《老北京旅行指南》,是按照北平城的中城、南城、东城、北城、西城依次介绍,然后再介绍北平的郊区——依次是西郊、南郊、东郊和北郊。我决定先翻到自己最熟悉的西郊,在西郊名胜景点中,一眼看到第31个“石景山”,不由得好奇——我的家往东十公里是西单,往西八公里就是石景山,但因为石景山这座小山丘一直圈在首钢工业园区里,我竟不知道它长什么样,它当年应该也著名,连整个区都叫了这个名字。书里这样介绍:“山在平西三家店东南约七里,又名十景山,孤峰峭拔中天,山巅有寺,俯首下视,永定河浊流奔放,环绕如带”。这段描述仿佛让人看见,它矗立在曾经宽阔的永定河边,有180多米高,仿佛是给人提供一座凭水楼阁。山上有寺,明代宦官刘瑾在山上练兵,立了石碑,后来山上还有刘瑾墓。我还看过一个说法,因那山的石壁上刻有经文,所以叫“石经山”,那样的话“石景山”就是谐音了。如果没有首钢围起来,从天安门沿长安街向西20公里,当快到永定河的时候会看到河岸边耸立的这个小山丘。这两年跨永定河通向门头沟区修了座“新首钢大桥”,从原首钢园区贯通而过,这样的话应该是能看到小山与长河这样的景致了吧。
我再翻回书的目录,发现作者慷慨地给了西郊58处景点介绍,而南郊只有8处,东郊16处,北郊是包括居庸关、八达岭、十三陵等在内有15处。这也可见到,当时的北平,出阜城门往西到西山一带的人文景观开发得相对充分,除了山、泉、湖这样的自然景观,还有各种的塔、寺、墓。西郊景点也包括有清华大学、燕京大学、颐和园、圆明园等,连白云观也算作是西郊的景点。而南郊的8处景点列出了比如永定门外的燕墩,永定门外20里的南海子等等。
我翻到颐和园一节,其中的景致介绍得很详细,不过我留意到并没有介绍园内的耶律楚材祠。耶律楚材作为元代名臣,死后求葬瓮山泊畔,到乾隆修清漪园时把祠墓修阔并立碑。但它只是文昌阁北不起眼一处小院,如今游客游览时不经意就会错过。我记得北大历史系赵冬梅老师给学生留作业,有一件事,做了可以多加一分,就是去颐和园里找到耶律楚材的墓。没想到这书再往后翻,在颐和园条目之后的西郊第47个景点,专门把耶律楚材祠单列出来进行了介绍。这样看,这本书以当时人文角度涵盖的文化旅游关切点似应算比较全面,把当时北平可做旅行的很多方面都照顾到。
介绍妙峰山的文字中提到,有一年突然降雪,气候寒冷,上香的人冻死路边。在介绍农事试验场——今天的动物园,连当时售票的是一个巨人,而他还曾去美国拍过电影、回来以后继续在动物园卖票,这样的轶闻也讲了。读来不会枯燥。
翻完郊区,我又跳回到北平城内,想看看城里的名胜典故都讲了哪些。我想起曾经有人做了一条线路,是去探访分别于南宋和明代被害于北京的三位忠臣的祠墓,文天祥祠、于谦祠,还有袁崇焕祠,果然,这三处在书中都有介绍。文丞相祠和于少保祠,在东城,袁崇焕祠墓在南城。
文丞相祠在东四牌楼西北的府学胡同里,那里曾是元代行刑场“柴市口”,祠堂是明代北平按察司副使刘崧建的,在明代时那一带是顺天府府衙附近。书中还介绍说,祠堂东边有一座大牌坊,上面写“教忠坊”,还有一颗榆树就叫“丞相榆”,枝干都指向南方。有一年清明节扫墓,北平的学界发起了到文天祥祠堂瞻拜活动。
于少保祠在崇文门内西裱褙胡同,现在那个胡同几乎没有了,于谦祠孤零零的院子还在,周围则都是高楼大厦。袁崇焕墓和袁督师庙在书中分做了两个景点进行介绍,不知道是不是挨在一起,我还都没有去过,下次去时可对照一下。
书中北城部分,关于什刹海,有一句话引起我的兴趣,“或谓什刹海为曹雪芹红楼梦大观园旧址,红楼一书相传为大学士明珠之家事,而明珠府第,即在海之北岸”,我知道纳兰明珠的府在什刹海北岸,后来成了光绪的生父醇亲王的府第,不过纳兰家与红楼梦的轶闻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原来因为纳兰家算清开国功勋,纳兰性德也有一个姐姐嫁作康熙的惠妃,而纳兰性德是才子诗词的心性,所以乾隆说红楼梦写的是明珠家事。我一直认为曹雪芹是写曹家的兴衰,不过这样看来也有可能借鉴了纳兰家的经历。
还有一些书中介绍的景点,如今已经完全没有踪迹,其中有两个地方给我留下印象。距离阜成门外仅里许,曾有过一座孔王坟和一座公主坟。但是那个公主坟并非今日的公主坟地点,并且那里埋的公主并非是嘉庆帝的两个女儿,而是和吴三桂一样为清兵入关立下功劳的一个封王的孔姓汉人的女儿。那个孔王在继续南征的时候被反清的士兵杀死,他的女儿逃回了北京,康熙收她做了公主格格,婚配给一位满族大臣,后来那大臣征南却投降吴三桂,这位公主还率兵征讨,公主很长寿,活了97岁,就葬在孔王坟旁。
这本《老北京旅行指南》被称为“国内最早的、形态最完整的旅行指南之一”,作者马芷庠从事新闻工作,在介绍景物的时候把文学、文化和历史包括一些传闻轶事的内容穿插了进来。今日来读,兼有中间八十五年的历史变迁,可将原本不知的、和消失不存的人文史地掌故参照比对,更增加了一层意韵。
最后我想说,在书中开篇介绍北平概况的部分,谈到了市政的改进,说当1928年国民政府南迁之后,北平有改为教育区的想法,到这本书写作1935年前后,距离迁都又过去了七年,市政当局又拟将北平改为游览区,正在“对于古迹竭力保护修缮,将正阳门外五牌楼、前门内东西交民巷口、东西长安街及东四西四东单各牌楼均一律重修,以吸引游人”。这段让今日之我感慨,当年的重修,仅仅二三十年之后就又被拆矣,在百年波起云涌的一个个时代巨浪面前也是徒劳了。
读这本北平旅游指南,或许可以用在脑中立体想象的方式,复原一个虚拟的民国北平城,那座在历史尘烟中矗立在那里的城。
作者原题:粗读《老北京旅行指南》有感二三
今晚二条
辑民歌邓友梅获重酬
被动员汪曾祺提意见
往期
TAN
回顾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早|茶|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