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绊脚石

作者:李广生|摄影:孔建斌

《自由》是美国作家乔纳森.弗兰岑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所经历的梦想与失败。小说的结尾作者得出结论: 原来自由带给我们的,是幸福之外的一切。这一结论让很多人瞠目结舌,但发人深省,尤其值得教育者关注。对自由的热爱在教育界汇成一股潮流,呼吁人们把自由还给学校,破除一切禁锢让孩子自由的成长。人们所追求的自由究竟是什么样的自由,会不会像乔纳森.弗兰岑担心的那样离幸福越来越远呢?

“做自己的教育”一旦被理解为“想怎么教就怎么教”,表现为教的随心所欲,“做学习的主人”一旦发展成“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恐怕真的会走向幸福的反面。

课堂越来越热闹、声音越来越嘈杂,是我们都能直接感受到的变化。以前的课堂,教师的声音压制了学生的声音;现在的课堂,学生的声音淹没了教师的声音。在人声鼎沸的课堂里,师生真的获得了自由吗,他们真的幸福吗?他们积极表现、勇于发言,以辩论中战胜对手为荣,以展示中别出心裁为能,他们洋洋得意踌躇满志的状态真的是自信的表现吗?他们是不是被巨大的声浪绑架了,就像进入歌厅不由自主的随着音乐舞动一样,幸福的体验因此被异化为宣泄,回到平静的生活后迷茫再次袭来?这些问题经常在我的大脑里纠缠。

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始终伴随在师生修炼自信且自律的品格的过程中。自主与幸福有关,自信和自律是自主的两大支柱,由它们共同支撑的自主性,让一个人在学习和生活中体验到幸福。而盲目性和随意性就像是前进的路上必然要碰到的绊脚石一样,不加注意就可能把自信或自律绊倒。随意的自信和盲目的自律,让教师的教迷失方向、学生的学失去章法。表面看很自主,实际上他们并不幸福。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可谓是风起云涌,关于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带着异域的新奇和光彩从世界各地涌向我们的身边。与此同时,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学校和教师的话语权、选择权日益受到尊重。校本课程遍地开花,教学模式不断翻新,一派繁荣景象的背后,随意性和盲目性逐渐暴露出来。并非基于学生发展需求而只为彰显学校特色的课程,不是基于教学规律只为推陈出新的教学模式,为这一结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乱象让人们对自由产生怀疑。

“我越来越不会上课了”“我越来越不会教书了”很多教师做出这样的表示;面对一节课,常年在教学一线上课的教师面面相觑,竟然不能或是不敢说它是好还是不好。课程标准以及课堂标准被无限解读,逐渐失去标准的价值。迷茫,像晨雾一样笼罩在很多教师的心头。教师的专业自信和专业自主在迷茫中徘徊,随意性和盲目性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在一所学校跟教师座谈“生命课堂”,大家对“做自己的教育”这一个观点表现出极大兴趣,但何为“自己的教育”、如何实现“自己的教育”,在这些问题上大家确实感到迷茫。如果不为“做自己的教育”划定一条边界的话,它会变成“随心所欲的教育”。失控之后教育走向何方、给师生带来什么,几乎是无法预料的,但会不会如《自由》一书所言,是“幸福之外的一切”?

对生命的尊重是教育的底线。“做自己的教育”则是建立在这条底线上,以教育为坐标原点而构建的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教学主张和教学实践体系。“做自己的教育”不是以“我”为核心的教育,是教育立场上的“我”。

教育中的有些现象之所以被称为乱象,主要原因是突破了这条底线或离开了教育的原点。当教师苦心思索如何让自己的课“好看”“出彩”时,他们就已经偏离了教育的原点。而有些教师不为形式所动,专注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知识的传授,其实也偏离了教育的原点。形式的好看和知识的传授对教育非常重要,但不是教育的核心。随意的自信和盲目的坚守,通常是这样发生的。因为随意,自信造成乱象丛生;因为盲目,坚守演变为变革的阻力。这两种现象在校园里都不同程度的存在。

跟随一个项目在学校里研讨课程方案,技术人员用“思维导图”软件绘制一张非常漂亮的课程结构图,从培养目标到核心素养到关键能力到具体课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面面俱到、自成体系。看着这张图,项目组成员都露出满意的笑容,大家纷纷表示:“我们的课程方案很棒。”大家频繁的使用“我们的”这个词时,我突然意识到可能出了问题。这个方案最终要落实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明明是“他们的”,怎么会是“我们的”?如果是“他们的”,课程方案就要基于他们的需求;如果是“我们的”,课程方案就要基于我们的希望。我们的希望和他们的需求之间是否存在冲突呢?是否完全吻合呢?应该以谁为主呢?这些问题让我隐约感觉到,我们乐观的相信这份课程方案一定被师生欢迎、使他们收益,多少有点随意和盲目。

“同课异构”是中小学经常采用的教研方式,几位教师分别上同一节教学内容的课,通过相互比较而取长补短。我发现绝大部分情况是:教学内容相同但教学目标不同。同一篇课文,有的教师关注文章内容的理解,有的教师关注表达手法的学习,有的教师关注批判思维的培养。因为关注点不同,教学活动的指向必然不同,“同课异构”失去对话的基础而成为自说自话。它所带来的一个不好的示范是:随意解构教学、盲目推陈出新,让参与观摩的教师更加迷茫。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教育将更加倡导自主发展,对自主发展的两大支柱——自信和自律也将更加推崇,因此更要谨防随意性和盲目性,它们是自信且自律的绊脚石。

 [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

积极而专注

为不教而教,为自学而学

伴随一生的礼物

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长按二维码,识别,添加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