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伪比愚昧可怕
虚伪比愚昧可怕
作者:李广生
做教师久了之后便有种隐忧,会不会把孩子教傻了呢?初登讲台之时意气风发,以为自己是文明的使者、智慧之神、改变孩子命运的救世主。在这种激情的怂恿之下,把“教”视为自己的天职,甚至直言不讳的告诉孩子,你只要按我的教的学、按我教的做,保证你有一个美好的前途。这种想法像个幽灵在脑海里徘徊且挥之不去,渐渐地就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固执的人,准确的说是个偏执的人,且善于喋喋不休。对于听从自己教导的孩子,毫不吝啬地表扬,寄予美好的希望,而对于不听从自己教诲的孩子,则毫不留情地批评,斥之为不识好歹、朽木不可雕也。表扬或批评,是我从教的两样法宝,每次走上讲台,都要把它们带在身边,或是表扬,或是批评,除此之外好像就再没有更加得心应手的武器。
教着教着,便有些含糊,底气不足。我很庆幸,自己没有膨胀到忘乎所以的地步。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所见的世界不过是冰山的一角,近似于盲人摸象,对未来的迷茫一点不比孩子少。倘若强迫或以变相强迫的方式让孩子接受并认同我对世界的认识,则是把他们桎梏于我的世界之中,并切断了他们与那个更伟大的真实世界的联系。我给他们带去知识,与此同时也让他们局限于知识;我给他们带去观念,与此同时也把偏见植入他们的大脑;我给他们带去希望,与此同时让希望压得他们匍匐前行。我用表扬和批评这两样法宝,让他们以为这个世界只有对和错、好和坏、美和丑。非此即彼、非白即黑的二元思维使他们变得比我还要偏执,乃至成为偏激,好的绝无瑕疵,坏的一无是处,他们用一双青白分明的眼睛看待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和芸芸众生。
是不是把孩子教傻了呢?当我意识到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时心里凛然一惊。课堂上的异口同声曾让我沾沾自喜,此刻却让我觉得那么可怕。众口一词汇聚的声浪吞没了真实的思考、独立的思考,把一条条探索未知世界的小船打翻、摧毁,那刚刚扬起的堪比哥伦布寻找新大陆的思想的风帆,被我所带领的一群自己以为掌握了真理的孩子无情的撕碎。每一节课都要达成共识,每一节课都要一个声音,每一个人都要一种思想和认识,这是教育的成功还是失败?当他们把标准答案演绎的几近完美无懈可击的时候,他们真的更加聪明了吗?
从讲台上走到讲台下,作为一名课堂观察者出现在课堂上,我焦急的看到很多同行正在重复着我走过的路。除了表扬和批评之外,他们又多了一样武器,叫引导。虽然引导的效果不如批评和表扬明显,但它有一股引力和韧劲,执着的把孩子牵到那已经设好埋伏的地方。一旦孩子们进入到埋伏圈,教师立即拉响引信,这引信也许是教师的一张ppt,也许是孩子的一个答案,“轰”的一声,所有的猜测、怀疑、异议,刚刚冒出一点嫩芽的新的观点、想法,包括可以用伟大形容的发现和创意,被炸得粉身碎骨、荡然无存。硝烟散尽,师生为这一共同取得的战果鼓掌庆贺,彼此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课听得多了,我惊讶的发现孩子们越来越聪明,虽然教师把包围圈设置的很隐蔽,但他们总能很快的找到蛛丝马迹,并迅速的毫不犹疑的抛弃属于自己的探索,集结到奔向包围圈的路上。虽然他们早已经知道那里有什么,但当引信拉响时候依然会欢呼,兴高采烈的迎接胜利。同时他们也越来越坚定,坚定的令人痛惜,他们心无旁骛、毫无杂念的挤在一条路上,向着一个方向,热烈的拥抱其实早已经属于他们的胜利。
孩子们为英雄的壮举喝彩,把他们在这个年龄所掌握的最动人的词汇和所拥有的最热忱的情感献给英雄,并自觉地为英雄的所有言行辩护,不允许任何的抹杀英雄形象的词汇加在英雄的头上;当老师问“这篇文章美吗?”他们一下子明白了,这是巧妙伪装的引信,便用异口同声的回答——美——共同拉响引信。于是,各种各样的美扑面而来,比美更美的赞誉让这篇文章美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好像选入教材的这篇文章是古今中外第一美文,无一字不精妙,无一处不神奇。
孩子们确实聪明,他们善于察言观色、按图索骥、顺势而为,总能把标准答案找到,哪怕标准答案是一个不很严谨的词汇。他们总能读懂成人的希望和期许,即便是编制教学参考用书的专家的心思,他们也能猜得八九不离十。他们不仅看透了成人,而且看透了规则,不仅看透了规则,而且善于应用规则、让规则为我所用。当你尝试着用一种新的可能性激发他们重新思考时, 他们立即反应这是一个陷阱,绝不误入歧途。你问他们,这个人难道一点优点都没有吗?没有!他们毫不犹豫的回答。聪明一旦落入偏激的圈套,一旦缺乏独立思考,就立即变成愚昧。
作为教师,我们努力让孩子变得聪明,但会不会因此使他们坠入愚昧,是一种看着很聪明的愚昧,甚至是可以得高分的愚昧?这便是我的隐忧。
再后来,带着这种担心,我走到孩子们中间,想听一听他们最真实的声音,没有被异口同声的声浪吞没的声音。我问他们,这篇文章真的那么美吗?孩子说,也就那回事;你喜欢这首诗吗?孩子说,不喜欢;你怎么评价小男孩用高价买一只瘸腿的小狗?孩子说,傻,我肯定不会这么干;父子钓鱼过程中儿子遇到危险父亲却不出手相助,这件事你怎么看?孩子说,这个父亲太不负责了,万一淹死了咋办;木笛乐手拒绝演奏快乐的乐曲,你怎么看?孩子说,考试时我可以拒绝答题吗?西门豹把巫婆沉河这件事你怎么看?孩子说,够狠……
我由衷地高兴,看来孩子们没有被教傻,虽然他们被引导着得出共同的答案,虽然他们被异口同声所绑架,但属于他们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并未烟消云散,依然顽强地存活于课堂之外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欣喜之余我又感到奇怪,为什么他们宁愿隐藏自己的想法而去迎合自己并不认同的观点呢?这隐藏和迎合的背后究竟是什么?
虚伪,想到这个词心里一痛,他们居然学会了虚伪。课堂上,他们热情赞美那个买小狗的男孩,下课了却肆无忌惮的笑他傻;课堂上,他们对父亲不出手相助给予极高的评价,生活中却真心希望父亲能与自己共同面对困难。他们似乎知道教材的编者想要什么、教师想要什么,于是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过早的学会了投其所好、虚与委蛇。
比愚昧更可怕、更可悲的是虚伪,与其这样,还不如把他们教傻了呢,我想。
赵科老师为本文提供封面和插图照片,特此致谢。
生命课堂(点击查看原文)
一、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
二、寻找课堂的生命意义
三、实现知识的生命价值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