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保守吗?
老师保守吗?
作者:李广生
调查结果显示:有73%的人认为教师保守,有11%的人持否定态度,还有16%的人表示说不好。这个调查很粗糙,但我还是觉得这组数据能说明点问题,至少在教师群体中,大家自认为比较保守,虽然对保守的定义可能存在差异。教师何以保守?
保守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观念保守,二是行动保守,三是形象保守。有的人思想很开放,观念很前卫,但说话做事中规中矩,不敢越雷池半步,若是不和他深度交流,你会以为他有个抱残守缺的榆木脑袋;还有的人,衣着打扮紧跟时代潮流,表面看是个时尚达人,实际上观念陈腐,思想守旧。思想、行动、形象,人们通常以为这三者是统一的,并受思想的控制,但实际上它们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行为和形象不完全受思想观念的钳制,会表现出令人奇怪的不和谐。做到知、行、意的统一非常难。观念开放的人不一定做事开放,更不一定穿着时髦的衣服。即便是那些敢想敢做的人,行为上表现出大刀阔斧甚至激进,也不一定思想不保守。保守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可一概而论。
教师的保守在这三方面都有体现。就形象而言,教师群体正在改变人们的传统认知,年轻教师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断加入的年轻人像一股活水,把时尚带入教师队伍,极大地改变了教师的保守的形象。虽然不断有声音质疑教师的装束,教师自己也知道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不能随心所欲的打扮,但就总体来说教师群体正在摆脱保守的形象。当然,这与教师工资收入的提高也有很大关系。
目前,教师群体明显分成两部分。八零后、九零后等时尚一族,七零后及之前的“土鳖”一组。随着老教师不断离开讲台,七零后将成为维护教师传统形象的最后一批人。再过一段时间,七零后离开学校,教师群体有望彻底告别形象上的保守。
行为保守在教师群体中带有普遍性。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左思右想、议而不决、反应迟钝、行动迟缓——老教师如此,年轻教师也如此(这些词汇虽然带有感情色彩,但我在这里不包含价值判断,只描述现象)。很多年轻教师在入职之初,看不惯老教师的样子,显出一副不屑的神情,或是想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或是想独辟蹊径改变原有格局。可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就变得越来越像自己曾看不惯或看不起的老教师。“干就完了。”这是刚刚入职时的口头禅。“还是等等看吧。”这是入职一年后的口头禅。“慎重一点好。”这是入职三年后的口头禅。“切不可轻举妄动。”这是入职五年后的口头禅。“瞎折腾。”这是入职十年后的口头禅。“折腾来折腾去,还不是又回到了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此时,他们自己也成为老教师,并且用这些话警告或忠告那些曾和他们一样意气风发的年轻教师。
行动保守是有目共睹的。教师开展工作的方式、实施教学的方式、班级管理的方式、教育学生的方式、讲课的方式、备课的方式、辅导的方式、留作业的方式,等等,几十年来几乎没有本质的变化。我到某市的一所学校,发现教师用的教案本,只是把封面的时间由“19 ”年改为“20 ”年。陪一位老领导去学校,那是他曾任教的地方。他准确地找到自己原来的办公室,并惊讶的说到:“还是语文办公室。”走进去,他指着靠墙的一张桌子说:“当年我就在这里办公,就是这个位置,桌子也是这样摆的。”他走近了又说:“桌子和以前不一样了,我们那时候是破木桌,也没有电脑。”坐在他曾坐过的位置上的是个年轻小伙子,满脸稚气,茫然的看着我们。“现在的条件多好啊。”老领导感慨。小伙子突然搭腔:“还不如木桌呢,这桌子味大。”从办公室出来,老领导继续感慨:“仿佛回到了从前。”我在心里也暗自感慨:改变教育何其难也。大楼盖起来了,先进的设备买进来了,却有那么多的人拿着旧船票,踏上了新船。
课堂改革是教育改革最难啃的一块骨头。课堂不变其他改革都是小打小闹。很多学校在推进改革时都绕着课堂走,一会儿组织个活动,一会儿出台个文件,一会儿召开个现场会,一会儿推出个新经验,但就是不敢深入到课堂。课堂之外歌舞喧天,课堂里面涛声依旧。光打雷不下雨,或是雷声大雨点小,是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普遍现象。三十年前的教师三十年后再次登上讲台,依然驾轻就熟,因为干的还是那点事,最重要的是——还是那种干法。
行为保守是教师群体突出的特点。
观念保守,教师群体是否存在这个问题?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观察和思考这个问题。开始,我与很多人一样,认为转变教师观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把教育改革推进缓慢、教学方式陈旧等问题都归咎于观念保守,并认为打破教师的旧观念,为他们植入新观念,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于是,我们下了很大的功夫做转变观念这件事。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巨大的付出相比很不匹配,效率极低。以至于现在很多教师对于转变观念一类的培训产生强大的“抗药性”和“免疫力”,任你口吐莲花,我就油盐不进。是教师的观念过于保守,还是我们的工作方式有问题?如果是前者,那就需要我们继续加大力度,以更猛烈的火力向旧观念发起进攻,直至把它摧毁。如果是后者,那就需要我们调整工作方式,用迂回的办法、浸润的方式瓦解旧观念。无论是火力猛攻还是浸润瓦解,都建立在教师观念保守的基础上。但是,如果这个判断是错误的,那就意味着所有的工作都是徒劳。教师是否存在观念保守的问题,或是说观念保守是否是最主要的问题,非常值得研究。最近这几年,我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对大量一线教师进行访谈,得出的结论让自己都觉得惊讶:教师的观念并不保守!
我曾和教师就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进行交流,我以为他们会反对、排斥,或是表示不理解。但绝大多数教师都能敞开心扉接纳,既不排斥,也不反对,还有些教师对新理念的认识和理解非常深刻,结合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把新理念演绎的更富有生命力。即便是那些舶来品,与传统的教育观念有一定冲突的新理念,他们也很少采取一棍子打死的态度。兼容并包、合理借鉴的理性态度在单独探讨理念时表现的非常明显。“知识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我曾以为自己的这个理念很新,至少和很多教师对“教”的钟爱和依赖相冲突。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参与讨论的教师几乎没有任何认知和认同的障碍。大家都表示,他们一直是这么认为。还有很多教师表示,确实应该广泛吸纳和借鉴先进的教育思想,应该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拥抱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我也注意到教研活动和经验分享活动中教师们的发言,新观点、新思想、新理念层出不穷。如果这是一次访谈并到此结束,你会满怀信心的记录本上写下:这是一群思想开放、锐意改革的人。
但是,话题一旦进入到新理念的落实,大家的态度就会发生微妙的转变。由新理念的支持者到新理念的怀疑者,由改革派到保守派,这一种巨大的转折,就发生在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之后——如何把这些新理念落实到课堂上?“理念虽然很好,但落实起来难度太大,条件不具备、时机不成熟、体制有问题、国情不同……”你是不是觉得这些话很熟悉?你是不是也曾发表过类似观点?接下来大家就会“控诉”,摆出种种理由,把不可行说的确信无疑。说着说着,大家又会觉得,不仅仅是外部条件的问题,而且新理念本身也存在问题。于是,矛头又指向新理念,历数新理念的种种弊端,最后得出结论——瞎折腾。人们忘记了就在刚才,自己还对新理念充满期待。如果你只参加了这次访谈活动的后半程,会在记录本上写下:这是一群观念保守的人,他们拒绝改革。
老师,到底保守不保守?
我得出的结论是:教师观念不保守,但行动保守。教师是醒的早但起的晚的人。有句流行语说:不要试图叫醒装睡的人。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教师确实醒着,而且没有装睡,但就是躺着不动。你一定会问为什么?我还是要再次重复这个观点:是教育造就了教师。
传承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守旧差不多就是教育的本质特征。我曾说“教育是一幅老态龙钟、暮气沉沉的样子”,我还曾把教育比喻成“一艘巨大而笨重但动力严重不足的大船,在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中只能做到不沉覆,但无法实现迎头赶上”。在改革浪潮中教育绝不会冲在最前面,事实上人们也不允许它冲到前面,因为人们不会把自己的后代当成改革的试验品,不会让自己的孩子承担改革风险。教育需不需要改革?需要改。但怎么改,人们一直非常慎重,绝大多数国家采取的是小步走战略。轰轰烈烈、大刀阔斧的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讲并不适合教育。我们常通过媒体了解到某些国家和地区,教育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实地考察会发现,当地的很多教师根本不了解改革这回事。比如来自国外的核心素养,国内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好像核心素养让欧美教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实际上呢,他们和我们一样,依然恪守着自身的传统。我和美国同行和芬兰同行都交流过核心素养,很多人表示,仅仅是知道核心素养。
求稳的教育造就了求稳的教师。我曾这样形容:教师作为这条永不沉覆的大船上的水手,像是生活在世外桃源中一样,不管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并非是因为观念保守,而是习惯、环境等原因造成教师虽然醒着但就是不动、不起。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保守是一种假象。不信的话你可以跟教师深度接触一下,你会有惊奇的发现。
理解教师——立足教师立场、进入真实的教师世界的理解,在我看来非常重要。目前,教教师的人实在太多了,教教师上课、教教师备课、教教师写论文、教教师管理班级、教教师组织活动、教教师理解教材……一轮一轮的培训、大大小小的专家,让教师应接不暇,但他们真的理解教师吗?他们所给予的是教师所需要的吗?教师真的很保守吗、他们为什么保守?这些问题确实需要思考。
醒了却不起床会导致什么后果?喜欢睡懒觉的朋友们一定有亲身体会,那就是再次进入梦乡,来个回笼觉。在《优秀人才为何不愿从教》一文中我曾有这样一段描述:
因为教育的特殊性,教育不能激进,这可以理解,但大家合力把这一原则发展为保守。教师之间的合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每个教师都把自己孤立起来,形成一座座孤岛,关上教室的门便认为那是自己的独立王国,“做自己的教育”不是创新自己的教学而被异化为固步自封的理由。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中,教师更习惯做一名忠实的听众,表面上认真听,很少有人愿意分享、为集体贡献智慧,而宁愿在背后议论纷纷。打破僵局让教师说话之难,难于上青天。保守的文化造就了教师谨言慎行、言不由衷的集体人格。没有分享,就没有合作,就没有集体智慧,就是闭门造车,就是自以为是。学校是传播知识的地方,但学校的知识大多是封闭的知识,是死知识。这足以产生压抑的力量,成为教师继续学习的强大阻力。教师是教授学习的人,但教师也是对学习比较冷漠的人,虽然他们口口声声的说学习多么重要,但那是对别人说的,对自己总以各种理由开脱,比如没时间。在教师的集体人格中,学习是别人的事情,不是自己的事情。终身学习,教师是倡导者,但不是实践者。
这里所说的保守,是明知保守的保守,他们不是装睡的人,是真的睡熟的人。醒来之后看看没什么动静,闭上眼睛又睡了,这次睡得更沉。教师群体存在两种人,一种是醒了但不起的人,一种是醒了不起又睡着的人。唤醒他们毫无意义,因为他们什么都明白,只要一睁眼心里就清清楚楚。
教师保守吗?其实教师并不保守,虽然他们自认为保守(真正保守的人往往不觉得自己保守)。是习惯的力量和环境的影响让他们表现出保守,还因为:他们可以把保守当成理由。我们要感谢教师保守,因为他们的保守免于我们的后代被折腾;但我们又埋怨教师保守,因为我们不希望他们把保守遗传给后代。社会从来都用双重标准要求教师,他们希望教师有个性但不能张扬,他们希望教师敢于创新但拒绝承担任何风险,他们希望教师爱每一个孩子但要给自己的孩子特别的爱,他们希望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但又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他们希望给孩子减负但认为应该增加教师负担……在双重标准作用下,教师像戴着镣铐跳舞,保守一点是最为稳妥的选择。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