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2.12【2016-8-5】
#每日学论语#2.12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微言微感】
“器”,是一个象形字,一只狗在守着门四处叫。为什么呢?狗的使命是看家护院,家里有东西,陌生人逼近,它自然“汪汪”不已。再往后来,“器” 的本义消失了,引申义就成了装东西的器皿。
装什么东西呢?
有一次,子贡问老师,说:“老师,我端木赐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老师说:“女器也。”
“何器也?”
“瑚琏也。”
子贡是个什么器?祭祀大典时候,装祭品的贵重器皿。比喻有大才干的人。
子贡的才干是有目共睹的,口吐莲花的言语科高材生,富可敌国的儒商鼻祖,纵横捭阖的著名外交家,孔子一遇到麻烦,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子贡。
齐国要进攻鲁国,孔子想帮助自己的母国。子路请求去齐国制止战争,孔子没说话;子张请求去,孔子没说话;单单挑中了巧舌如簧的子贡当使者。
子贡到了齐国,就去找齐国权臣田常,对他说:“鲁弱君昏,攻城宜破,倒是吴国城厚兵强,不如伐吴为妙!”
田常非常生气地说:“你这是什么意思?”
子贡说:“当然有意思,我听说'忧是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你是不怕齐国高氏、国氏权大呀,齐国只有打败仗了,权臣才能消弱势力,这样你的机会才来了。”
田常答应了攻吴,接着子贡到吴国劝吴王攻齐、攻晋,又到越国劝越王随吴王出征,又到晋国让晋国做好迎战的准备。这样战争打起来了,吴国没占到任何便宜,反让越国复仇灭掉了吴国,当上了中原霸主。
后人评论子贡构间齐、晋、吴、越四国:子贡一出,五国有变——保全鲁国,削弱齐国,巩固晋国,吴国灭亡,越国称霸。
如此厉害的子贡,老师也只是说,“汝器也。”现在,孔子又说:“君子不器。”
难道子贡还不够格做一个君子吗?
《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说非常之多,据说君子有30种品质。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
如此理想化的完美人格,确实很难有人能够做到。
“君子不器”,强调了君子的重道轻术。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当我们说一个人是某一方面专家的时候,就在表明他在其他方面可能是外行。他是牙医,可能对心血管知之甚少;他是幼师,可能对高中教育一窍不通;他是川菜师傅,可能对粤菜不以为然;他是研究木乃伊的专家,可能对莎士比亚一无所知……
在幼儿园和小学,我们提倡全科教师,为什么呢?我们面对的是生命,而不是分裂的学术。我们希望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懂的是人学,而不是学科系统。如果在幼儿园和中小学,就把学习活动分裂开来,不能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认知为中心,以学生生活为中心,过于强调学科各自的体系,这无疑给学生认知增加了很多障碍。
“八股文”好不好,最初被推广,一定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被窄化为只能使用“八股文”,问题就出现了。
“班级授课制”好不好,当然好,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利于培养产业工人型合格人才。但是,只能是班级授课制,只能是“插秧氏”排排坐,只能是“复习导入——讲授新知——巩固练习”,问题是不是就出现了?这明显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嘛!
包括“标准化考试”,在公平和效率方面,有积极意义,但是其弊端也不容忽视,重结果轻过程,重标准答案轻创新思维,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明显不利。
君子不器,倡导的是复合型人才,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多元共存。
君子不器,借一句广告语:我们不生产水,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做人,做事,做教育,不要被形式束缚,不要被偏见“一叶障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