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没有真相?有的,但获得真相非常困难,稍有不慎就容易被带沟里去。比如一个老师在知识星球里为了论证粮食安全问题,举了春秋战国的一个例子。说是吴国打败了越国,之后越国开始向吴国提供水稻稻种。后来他们买通检查人员,送去的稻种都是熟的,结果吴国因此闹饥荒,然后越国复仇成功,把吴国灭了。如果你是一个对粮食安全有点关注或者担心的人,这样的史料可以说正和胃口,正好提供了佐证,所以要 18 亿亩的耕地红线,所以粮食不能依赖进口,一定要自己种才放心。这样的历史故事会给这种安全焦虑添加上强有力的「证据」,但这样的故事很玄幻,有很多的疑点。比如吴国有能力把越国打败,却蠢到种稻子的时候看不出生的熟的?不至于这么傻吧?一个人傻可以理解,整个吴国的种粮食的人都傻?而且从稻种到收成那么长时间,就发现不了?就坐着等死?逻辑告诉我这样的历史故事比较扯,可信度不高,但我个人对史料的掌握十分欠缺,于是就请教了历史大咖唯为老师。下面截图就是唯为老师的回答,结论就是这样的故事来自历史小说,杜撰大于史实。这样的故事以史料的形式出现的时候,是非常有迷惑性的,稍不留神你就着了他的道,他说什么就信什么。再比如施展老师在得到的《中国史纲 50 讲》,其中有一讲是讲美洲的白银与明朝的国运,我先放一下截图。这里的老朋友老读者,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可以在看我后面的分析之前作出自己的判断。没有了正确的逻辑支撑,对历史的解读终将沦落为给当时的统治者找理由,千方百计合理化当时的困境,历史版的「存在即合理」。当时的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之后,面对的困境之一是货币短缺,采取的措施就是建立严厉的户籍制度和经济管控。先是规定把老百姓分为军、民、匠、灶四种户口,也就是四种职业身份,而且这个身份必须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要继承,不得更改。要么拴在国家指定的一个行业里,要么就困在地里当一辈子农民,然后还不能乱跑,跑出几十里开外就要开证明、带介绍信。施展老师在讲解中说,「因为市场经济大发展的前提是有足够的货币,货币是交易的中介,没有足够多的中介,市场交易就没法足够大规模地发展起来。」货币是交易媒介,是协助交易的,只要有交易需求,必然会有货币需求。但朱元璋这样强管制之下的计划经济模式,是被迫的以物换物、以货易货,货币的需求被压制了,而不是本来对货币的需求量就很小。要知道,监狱是一个更强烈的管制空间。在监狱那样的环境中,都可以衍生出香烟作为货币的硬通货来流通,更不用说历史上充当过货币的石头、死老鼠、食盐、贝壳等等了。施展老师在这一讲中,把白银等同于货币,把货币局限在了当时当地、彼情彼景下的白银之中,却没有想到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监狱中的犯人都能用香烟作为货币来使用,为了能够更顺利的进行交易,谁说智慧的劳动人民非要拿白银来作为货币呢?对于货币的需求并没有因为管制而减小,相反,恰恰是因为朱元璋当局严格的管控,让人们失去了更多选择货币的可能。历史可能的确是按照朱元璋的政治手腕发展的,但作为今天的人来看,依次来论证说什么「正是这种准计划经济,才能应对货币不足」,说什么「没有货币,市场经济就没法展开」,实在是愚蠢至极。市场经济没法展开的唯一原因,不是没有货币,而是没有自由。这种立论先行,然后找史料堆砌,并没有理论分析和逻辑支撑的文章,周小平、卢克文,还有最近那个乌鸦校尉,惯用这种小的冷门知识唬人,用这些细节包装错误的逻辑理论。大量的史料,会给人一种错觉,那就是感觉文章很讲理,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它什么理都没有讲,把原本书本上那些错误的车轱辘话,换上了新的外衣,再用半真半假的史料和错误的解读灌输给你,加上细节的处理,让你信以为真。原来以为课本都是骗人的,现在又重新拥抱教科书,原来课本都是对的,是自己没学好,原来我们的国家和制度这么的牛逼。识破这种文章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去看逻辑上的错误,另外一个就是去看细节上的问题。所以顾准那句一直是我的签名「知识让人求实,逻辑让人求是」,唯有知识和逻辑才能防止被历史忽悠。不过说实话,教科书很多时候既没有教给我们细节,也没有教给我们逻辑。离开学校还要重塑三观的话,既要否定过去的自己,又要费心费脑,对乐意改变的人可能很爽,但对不愿改变的人却一定很痛苦。顺着老路走,一直照着老调子唱戏,既安全不出错,读者也无需太多思考,情绪上稍微一渲染就可以让读者热泪盈眶,就可以是爆款,他们就赢了。
2019年12月03日
题图:Ivan Aivazovsky,Calm Sea
上一篇:谁能打败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