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夫差:一代雄主

《姑苏晚报》2020年12月28日 B07版

  嵇元

  晚唐苏州诗人陆龟蒙登临城西灵岩山,看到当年吴王夫差的馆娃宫遗址长满荆棘,想起当年的激荡风云如今都已烟消云散,写下七绝《吴宫怀古》:“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痛心于吴国灭亡,谴责吴王夫差在位期间所做的每件事都是严重的错误。

  这不是陆龟蒙对夫差(前495~前473年在位)评价的苛刻,而是《史记》里引用夫差同时代人子贡的话:“吴王为人猛暴,群臣不堪;国家敝以数战,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内变;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子贡是孔子弟子,其评价影响至今,故陆龟蒙有此看法也很正常。但如仔细分析,子贡乃至诗人对夫差的评价,未必完全准确。

  战斗里成长的太子

  《左传·定公十四年》记载:吴王阖闾亲率大军伐越,越王勾践也起大军迎战,双方相遇于檇李。勾践见吴军军容雄壮,先派两队敢死队冲击,吴阵岿然不动。于是他安排了一大帮所谓有罪的人,跑到吴军阵前排成三行,用剑割颈自杀。一时惨叫声四起,鲜血喷溅……而且越人前队自杀了接着上来一队,这种从没听说过的惨烈恐怖的场面,吸引了吴军的注意力,队阵也骚动起来,勾践趁机挥军进攻,吴军大乱。越将灵姑浮突入吴阵,用戈砍伤阖闾脚趾。阖闾只好退军,退避七里,最后死在一个叫“陉”的地方。

  这是五月的时光,阖闾临终时授命也在军中的夫差接吴王位,但同时也有所交代。《史记》记载:“阖庐使立太子夫差,谓曰:‘尔而忘句践杀汝父乎?’对曰:‘不敢!’”夫差明确回答:“不敢忘记!”父子间这番话,是那时很典型的血仇报复的誓言。

  《左传》记载:“夫差(为吴王后)使人立于庭,苟出入,必谓己曰:‘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则对曰:‘唯,不敢忘!”《左传》后来称夫差为吴王,而这时直呼其名,是因为他礼仪上是登基了,但他的誓言还没有践行。

  过去因国君死亡而遭受敌国侵略的事,真是史不绝书。夫差为吴国君主,首先要安定国内,他必然采取一系列措施,比如任命伯嚭为太宰;让伍子胥和华登加强吴军的军训,重点课目是“习战射”,就是强调全军提高攻战水平,显然他的作战方式和父王有所区别……他主政后吴国安然度过了新王为政的转折时期。

  血仇报复是当时的文化,而要化作举国的意志,首先夫差要从自己做起,表达决心。因此他安排人站在王庭中,见他出入,就让人直呼他的名字,提醒他“你忘记越王杀你父亲了吗?”他必答以当初对父亲的承诺:“不敢忘记!”

  其实夫差不是一个深居内宫的王子,他早已在军事上崭露头角。吴王阖闾九年(前506),阖闾率孙武、伍子胥等大将,五战皆胜攻占楚都。谁知巨大胜利面前却发生了复杂而意外的变故:吴国在南有越的偷袭、北有秦的驰援下,阖闾仍留在楚都不回。此时吴王的猛将弟弟突然率军回国夺位,阖闾只得回军平叛,弟弟失败后逃到敌国楚国。因为这事,吴国伐楚功败垂成,楚昭王回到都城郢。阖闾觉得无法向国人交代,命太子夫差再次伐楚。结果夫差取得了攻占楚国番邑的胜利,总算伐楚有所收获。如此混乱的局面下,夫差居然打得楚国真正对吴国害怕,楚昭王放弃了回郢都的念想,索性迁都,意思是惹不起,那就躲远点吧。这也可以看出夫差是一位很能打仗的将军。

  擅打大仗的军事家

  吴国历史,曾有王位传弟不一定传嫡长子的制度,比如泰伯之后是弟弟仲雍接位,寿梦死后,其子诸樊、余祭、夷昧也是兄终弟及,这导致吴国多次发生宫廷内乱。夫差为吴王,是其父阖闾的培养,让他亲历战阵,在战火中成长,因杰出的才能、巨大的军功,接位为吴王,从而确立了嫡长制。

  夫差王位牢固,政治稳定,立即着手伐越。《左传》的记载很值得回味:“五月,于越败吴于檇李。吴子光卒。”“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檇李也。遂入越。”前称阖闾为吴子,后面称夫差有时叫吴子,更多的叫吴王,如在记载艾陵之战时,“吴将伐齐,越子率其众以朝焉,王及列士,皆有馈赂”,越子指勾践,王即吴王夫差,有明显的不同。

  至于夫椒这个地名,东晋时研究《左传》的学者杜预说:“夫椒,吴郡吴县西南太湖中椒山。”《国语·越语》说阖闾因战伤而死“后三年,夫差伐越,报檇李也。越逆之,自江至于五湖,吴人大败之于夫椒”。这表明吴国伐越,改为水军,从太湖出发;越军主动迎战,也是水军,从钱塘江出发,直到太湖,在西山那里湖面和吴军相遇。结果越军大败。

  对此次战败,越国高层有过清醒的总结,《国语·吴语》里大夫文种对勾践说:“夫申胥(即伍子胥)、华登(不详)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而未尝有所挫也。夫一人善射,百夫决拾,胜未可成也。”意思是伍子胥和华登训练出来的吴国士兵,从来没打过败仗。他们重视标兵的作用,只要有一人精于射箭,就会有百人拉起弓弦练习,向他看齐,因此全军都是精兵,我们越军很难战胜吴军啊。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戈剑格斗非水上作战之长,射箭可以远距离杀伤。

  夫椒之战后,吴军乘胜追击入越,如果夫椒在越境内,《左传》就不会有“于是(夫椒之战后吴军)入越”的说法。这一战吴国取得空前大胜,歼灭越军主力,勾践等君臣一路败逃,不敢入都城,孤守今天绍兴的会稽山上,这时越国只剩五千名有装备的正规军了。史书记载说,夫差此次伐越,尽起吴国精兵。所以,夫差打的不是一般战斗,而是那个时代规模非常大的战役,而且打的是水战,目的是和越国打一场大歼灭战。果然,吴军仅此一战就把越国打残了。估计是杀伤越国有生力量很多,以致越国战后提出要“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大力推动全民生育。

  在这节骨眼上,夫差信任的首辅、楚国逃亡来的伯嚭被越国收买,可耻地成为越奸,结果是夫差没有趁机灭越,同时也不再和楚国为敌,在鲁国来的子贡的唆使和伯嚭的支持下,将战略从南转为北方。

  夫差转为北上后,先进攻陈国,次年攻打鲁国。前484年(年份有各种说法,此取《左传》说为鲁哀公十一年),吴王夫差得知齐景公去世的消息,认为是一个进攻齐国的良机。于是在吴王七年,联合鲁国发动了艾陵之战,“败齐师于艾陵”。齐国是北方大国,见吴国来帮鲁国出头,也起十万大军迎敌。

  这次艾陵之胜,夫差虽只有十万之军,但他的打法是很有创意的。夫差先是让其他军队投入战斗,一再被齐国打败,但吴军仍缠斗不休,到第二天再次开打并到了第四次战斗前,齐军方面心理已经动摇,对短头发的吴军感到恐惧,有将领居然唱起了出殡之歌为自己送葬。双方打到最后关键时刻,吴军金鼓齐鸣,夫差亲自率领三万之众的预备队,而此前这支吴军埋伏在齐国看不到的地方。此时投入战斗的吴国生力军的战力迸发,在战场上锐不可当,已经疲劳并且有伤亡的齐军自然大败。这一战的结果是俘获齐国中军将帅国书等名将多名,还有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或说齐国十万大军被吴军全歼。

  夫差使用了预备队战法,这是一种创造,金鼓齐鸣也有心理战的意思,艾陵之战成为古代战争的著名战役。而擅打大仗,不仅是夫差的军事才能,也表明时代正在走向战国时代,军事家必须会打兵力投入多、战法复杂、时间不是一天的大仗——因此可以说,夫差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北上争霸的隐秘目的

  河南封丘县有个省级文保单位,叫“黄池会盟故城遗址”。黄池会盟,是春秋晚期的一件大事,就是鲁哀公十三年(前482)吴王夫差率大军北上,和中原大国晋国争霸,最后在黄池会盟成为霸主,史称春秋五霸之一。

  关于此事,经典的史籍《左传》《国语·吴语》等都有明确记载。《国语》说:“吴王夫差既杀申胥,不稔于岁,乃起师北征。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以会晋公午于黄池。”夫差杀伍子胥后,吴国遇到灾荒,于是起军北征,这样也可以就食于战区。

  史载鲁哀公九年(前486)“秋,吴(国建)城(于)邗,(开挖河道以)沟通江淮”。这时夫差已将北方作为战略方向,经常要北上,因此在长江北岸现在扬州东那里筑建城池,作为补给基地,并开挖运河,南引长江水与淮河相通。这条运河河名邗江或邗沟,是我国最古老的运河,邗沟对扬州地区经济文化和航运交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后来隋代开挖大运河,仍利用邗江河道。2016年是扬州建城2500周年,当地在官河和邗沟河交汇的西北侧建吴王夫差广场,树8米多高的吴王夫差青铜雕像。

  夫差的北上争霸,除了鲁国子贡的阴险挑唆、越王勾践的伪善鼓动、内奸伯嚭的暗中配合,主要还是夫差有着自己的目的。他曾对臣下说:“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而无拂吾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有宏大的目标在齐国,因此我将和越国达成和平协议,你们不要违逆我的意图。

  夫差北上,一路上还打蔡国、打鲁国、打齐国……最后和霸主晋国相遇,“会晋公午于黄池”。这时吴都已经遭到越国偷袭,但夫差坚持既定目标不撤军,让吴军先是排出阵容,以万人为一方阵,每百人一行,行头一个领军的官员,十行千人有一个大夫,一百行有一位将军,全是贵族领队。吴军出动了红、白、黑三个方阵,每个方阵军衣、旗帜、铠甲和装饰的羽毛都是同一种颜色,三军分别“望之如荼”“望之如火”“望之如墨”,阵容整齐。吴军为防马发出声音,甚至每匹马的舌头都系住了,可见军纪之严。等到夫差持鼓槌来到白军中时,金鼓齐鸣,三军呐喊,“声动天地”。

  这时吴军离晋军仅一里也即五百米,晋军见此雄壮阵容,“大骇不出”,不敢迎敌,能否抵挡吴军的进攻,已是大疑问。于是晋国派大夫董褐代表晋定公前去和吴谈判。夫差亲自接见与谈,讲清楚他此来是要主持天下大事也即成为霸主、让各国尊重周王室的目的。等到董褐将还晋军,按礼得送点什么礼物,“(吴)王称(叫)左畸(官名)曰:‘摄少司马兹与王士五人,坐于王前。’乃皆进,自刭于客前以酬客。”

  摄是拿、捕捉之意,兹是人名,少司马是中级军官,王士次于卿大夫,用“摄”无非表明他们在吴王眼里就如鸡鸭。六人来后坐在吴王前,表示是吴王的礼物,然后走到董褐面前,一齐自杀。这六条人命就算是吴王送给晋定公的礼物了,表示了吴王之命不可违抗的威严,意思是晋方可以思量,吴王一旦下令攻击,吴军定会以死相拼。这样的做法显得凶狠野蛮,但确实有威慑效果。董褐回去后,就力劝晋公承认吴国为霸主。

  晋是地地道道的姬姓,是周武王姬发之子唐叔虞后代的诸侯国,国大位尊,但最后不战而屈人之兵,黄池之会夫差先晋歃血,表示吴国的姬姓在晋国的姬姓之前。再说吴国的吴又作虞,是虎字头下面一条大鱼,好像是长江中的中华鲟,国名也不是周王所封赐。周王此次也来了黄池,夫差成为霸主后以告周王,周王称夫差为“伯父”。想当初,吴国始祖泰伯本是周族嫡长子,却没了名字,自立国自取国号为吴,却被中原国家称为最低等的子爵,视作蛮人部落,这种霸凌过去当然得到周王室的默认,至黄池会盟终于结束,吴国国王被晋和周王都尊为伯父,南方的吴国终于扬眉吐气,堂堂正正立国。

  不过这成果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吴国的国运最终在越、鲁、楚等国的阴谋和合力围剿下落下大幕,春秋时代也很快结束了。末代吴王夫差被后代史家说成昏君,但细看历史,他也算得上是那个时代的一位雄主。

(0)

相关推荐

  • 吴国崛起后北上争霸,威震东南

    相传,周太王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了让季历登上王位,逃到梅里(今江苏无锡县),蛮人千余家来附.太伯.仲雍相继做蛮人的君长,国号吴.春秋时期,吴只是楚国的附属国,到吴王寿梦时,始强大. 楚国大夫巫臣逃亡 ...

  • 隐忍到变态的春秋霸主

    勾践是一位耳熟能详的历史著名励志人物.读书时,老师经常用"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来激励我们刻苦学习. 说起勾践,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可能是他"卧薪尝胆"的 ...

  • 吴越之争,卧薪尝胆后勾践怎么一步步打败吴国,其中范蠡功不可没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也许我们普通人就知道这么多了.话说他是夏禹的后代,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第一任君王.勾践的祖先,是夏禹的后代,夏后帝少康的庶子无余(此人只 ...

  • 刺客列传:侠义数第一,万古美名题——要离

    公元前515年,专诸刺杀吴王僚成功,公子光即位,是为吴王阖闾. 僚的儿子庆忌得知父王被杀,立即召集心腹,逃出吴国:庆忌身高八尺,孔武有力,有"一人当关,万夫莫开之勇",但是如果你以 ...

  • 朱棣本是一代雄主,死后为何遭子孙嫌弃?牌位还差点儿被扔出太庙

    明成祖朱棣算得上是古往今来最厉害的皇帝之一,创造了几个史无前例的纪录.第一,他以区区藩王身份就敢起兵造反,最后竟然还真的推翻朝廷,自己当上皇帝:第二,他创下了天子守国门的数量纪录,在位期间曾五次御驾亲 ...

  • 一代雄主赵武灵王,为何下场是可悲?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千秋远 公元前340年,中国的北方诞生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小屁孩,他叫赵雍.此时,谁也不知道,若干年后,这个小屁孩将成长为令诸侯颤抖的赵王. 一.哭丧团的考验 公元前326年,称雄北方2 ...

  • “一代雄主”宋神宗赵顼,老天为什么不给他一个机会

    前言 北宋一朝自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因为烛影斧声的传闻使得宋太宗赵光义继承了大宋的江山.也不知是宋太宗赵光义的报应,还是什么原因?自他传下去的皇帝都有两个特色,一个是"无子",一 ...

  • 从智障人士到一代雄主

      大圣的小宇宙      第416篇原创文章    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野百合也有春天 文/ 大圣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愈演愈烈. 当时有个叫李锜的,任职浙西观察使兼盐铁 ...

  • 一代雄主齐桓公晚年为何饿死深宫?

    齐桓公作为一代雄主,开启了春秋时代的霸主政治,齐桓公的伟业后世对其评价颇高,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里写到"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 ...

  • 历史上著名的非正常死亡,一代雄主,掉茅厕死

    人的生法都差不多,现代人大多生在医院里,古代大多生在自家的床上.炕上,也或有生在路上的,生在野地里的,但总体上是个安全的环境.可是死法就千奇百怪.变化多端了.人们的理想死法不敢奢望什么登仙界.去天堂什 ...

  • 一代雄主拓跋珪竟毁在寒食散上?

    内蒙古乌兰察布博物馆馆藏的拓跋珪雕像 "道武以来,战胜攻取,未尝少挫,几并天下."这是宋代名儒吕祖谦对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评价.明代张大龄则在<晋五胡指掌>中称:&quo ...

  • 一代雄主,自毁于一场春梦!

    佚名 抚琴仕女图 公元前310年的一天,正值春秋鼎盛的赵国之主赵雍心情很爽,带上一帮臣子野游去了. 出游景点,名叫大陆泽.大体位于现今河北邢台境内,古为天下九泽之一. 兜兜转转玩累了,赵雍扎进帐篷,打 ...

  • 激荡四百年:一代雄主刘裕华彩落幕,精心挑选四位大臣辅政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297篇 刘裕出身寒门,一向对清谈名士没有好感,在用人上大胆启用寒士,但也不排斥世家中的优秀人才,只看才干,不重出身. 永初三年(公元422年)正月初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