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之心得

第五十五章 含德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之心得。

上章老子为我们讲了以德筑基方能不拔、不脱,以无为之道修身、齐家、睦乡、治国、平天下,则身修、家齐、乡睦、国治、天下平。本章则是对上章的诠释和扩展。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德性深厚的人(也就是圣人),就好比刚刚出生的婴儿。

这一句是后面“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的引子,这个引子是要让我们知道后面的这些话并非真的是在说婴儿,而是在作比喻。比喻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毒虫不会叮咬他,猛兽不会扑向他,凶禽不会袭击他。

毒虫、猛兽、凶禽不伤害刚刚出生的婴儿,这在老子的年代或许有可能。那时候人类对其它生物的威胁还没有现在这么大,而刚刚出生的婴儿为纯阳之体,元气充盈,无知无识,没有丝毫分别之心,所散发出来的气息更不会让其它生物感觉威胁,所以毒虫野兽一般不会伤害他们。

就像现在很多家庭饲养的宠物,它们一般对婴儿也都很“呵护”,很有“爱心”。因为一般来说,动物攻击人类除了饥饿而外,其它大多数情况都是因为感受到了威胁,才会进行攻击。

不过这是题外话,因为老子这里并不是真的要谈毒虫、猛兽、凶禽不会伤害婴儿,毒虫、猛兽、凶禽只不过是一种比喻,比喻能够伤害本性自然造化的所有东西,比如金钱、物质、名利、地位、情感等等。

要知道,金钱、物质、名利、地位、情感等对众生来说既是幸福的源泉,但也是要命的毒药,稍有不慎,就会被它所伤害,可圣人为何可以不被其伤害呢?因为圣人德性深厚。怎样才算德性深厚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小婴儿的骨骼、筋络虽然很柔软,可小手却握得很紧;小婴儿虽然还不懂得男女交合之事,可小生殖器却常常勃起,这其实是精气非常充盈的表现。小婴儿终日号哭,可嗓音却不会哑,这其实是精气非常冲和的表现。

老子这里以“骨弱筋柔”来比喻圣人的守柔处弱,“握固”则是比喻圣人的精神内守,也就是上章所说的“善建”、“善抱”。

“握固”本是道家丹道筑基的一种修炼方法,即将大拇指掐在无名指的指根处,其余四指则紧紧将拇指握住,其主要作用是收摄精气。据说小婴儿出生,也是这样握着拳头出来的。

所以“骨弱筋柔而握固”是说圣人为什么可以向婴儿那样元气充盈,无分别之心呢?这是因为圣人善于守柔处弱,而不作“强梁者”,也就是不对身中气机进行人为造作;善于精神内守,而不向外抓取,正因为如此圣人所以能够像赤子一般元气冲盈,而且没有分别之心,这也是上章为何会言圣人“不拔”、“不脱”的原因。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牝牡之合”指男女的交合,这里比喻私欲。“朘作”指男性生殖器的勃起,这里比喻作为。因此这里是在说圣人的无为,即无欲而为。

圣人以修身、齐家、睦乡、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其中并未参杂丝毫的私欲,其作为就如同婴儿小生殖器的勃起而并非欲望所致一样,婴儿小生殖器的勃起是内在精气充盈的自然反应,而圣人修身、齐家、睦乡、治国、平天下的作为则是德性深厚的自然选择。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号”哭闹,这里比喻身中气机的动荡。“不嗄”,嗓子不会沙哑,这里比喻本性的造化不被干扰、障碍。因此这里是在说圣人不会因为身中的气机动荡而升起好恶分别之心,从而干扰、障碍本性的造化,这种周身气机动荡,却又不失本性的自然造化就称其为“和”,所以老子说“和之至也”,“和”达到了极致的意思。

圣人在喜怒哀乐等七情发动时,善于觉知胸中一气的动荡实相,不执著于气机的静,也不因气机动荡而有所罣碍,对身中气机的生灭、动静没有好恶分别,在气机剧烈动荡之下,仍然能保持胸中一气的清真。清真就是气机本来的样子,不在其上攀附任何知见,也就是《心经》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而圣人的这种“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和”的极致表现。

因此以上这些都是在比喻圣人的德性深厚。那么如何才可以修得如此深厚的德性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常”,永远不变叫“常”,因此能称其为“常”的,就只有道。

知和曰常是说在气机剧烈动荡之下,若还能保持胸中气机的清真,让本性的造化自然发生,这样便是真正体悟了身中的道。

什么是修道、体道、悟道?很多人觉得很虚玄,这是因为他们从不以为道就在自己身中,从不以为那种让我们喜怒哀乐等七情发动的东西就是道,所以他们会将老子的“玄之又玄”理解为道是虚玄的,是不可琢磨的。

其实老子这里就已经告诉了我们:能觉知身中气机的实相就是体道、悟道,在喜怒哀乐等七情发动时,而致力于始终保有胸中一气的清真就是修道。就这么简单,并不虚玄,只要长期练习人人都可以办到。

还有很多人以为修行、修道就是减少物欲,就是吃苦、守戒、诵经等等,其实这些都只是末,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末不重要,末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本,所以末也很重要,但是在重视末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依循一个主轴,一个根本,否则修行也好,修道也罢,很容易偏离方向,因此老子这里其实也在告诉我们,所有的末都要以觉知身中气机的实相,保持胸中一气的清真为主轴,为根本,这才叫真正的修行或修道。

“知常曰明”这里的“明”有很多重的意思:

知道真我的生命(道),原来就是身中的气,原来这个气有它自己的生灭、动静规则,顺应其规则就可以生生不息,反之则万劫不复。

原来喜怒哀乐等七情都可以有,因为它们本来就只是心本来的感应功能,这种感应功能以气机的不同动荡模式来表现,因此它本身并没有好与不好,是垢还是净的分别。

原来我可以在喜怒哀乐等七情发动之时做到不动心,不对胸中一气进行人为造作,可以无为而无不为。

……

总之,“明”就是我们的心不再被贪嗔好恶所遮蔽、污染,从而回归光明、圆满的本心、本性。因此,“知常曰明”是说当我们能在日用伦常中体道、悟道,那么我们就可以开启生生不息的本性造化,就可以踏上返本还原之路。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益生曰祥”,不对生生不息的本性造化进行干扰、障碍就叫“益生”。“祥”吉祥的意思。

因此“益生曰祥”是说不对身中气机有一点点的造作,喜、乐时就观照喜、乐时气的形态,哀、怒时就观照哀、怒时气的形态,“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即让气机保持它本来的原貌,让本性自然造化,这样便是“祥”。

《周易·系辞》言“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大的德就是让万物生生不息。因此什么是德?“益生”就是德,有德则“不拔”、“不脱”,所以叫做“祥”。

心使气曰强,用人为造作的方式来干扰气的自然造化,便是对本性的造化用“强”。强行留住喜、乐时的感受;强行赶走哀、怒时的感受,这就叫“心使气”,时常用一只无形的手,把身中的气机拨弄到某一个自己喜欢的状态,比如平静的、兴奋的、温暖的、感动的等等,这种刻意营造出来的状态就是“心使气”。

“心使气”是人为,非自然的,且对本性的造化起着干扰和破坏的作用,所以称其为“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物壮则老”,万物到了最兴盛的时刻,便要开始走向衰亡。

老子在第二十三章中言:“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天地都无法让大风一直刮,大雨一直下,更何况我们人呢?气机的生灭、动静有其本来的规则,如果人为造作的将其固定于生、灭、静、动中的某一个状态,就像天地让大风一直刮、大雨一直下一样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如果执意这样做的话,最终只会溃散掉我们的精气神,扭曲本性的造化而迈向万劫不复的深渊,这便是丧失了生生不息之德,所以称其为“是谓不道”,既然“不道”那就赶快早点终止这样的人为造作吧(“已”止的意思)。

本章老子是在告诉我们修道其实就是修德,就是放下分别、造作之心,就是返回赤子般的没有分别,没有造作,而本性却自然造化的状态。因此让自己和他人的本性造化生生不息就是德!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期再见。

(0)

相关推荐

  •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道德经》闻风悦记No. 55

    55.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

  • 《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五章

    <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五章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之合而䘒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 ...

  • 阐释黄帝外经第九篇:骨阴篇

    这一篇又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婴儿纯阳无阴,食母乳而阴乃生.也就是说的婴儿为"纯阳之体". 婴儿为纯阳之体,这个说法有很多争论.<颅囟经>:"三岁以内,呼为纯阳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此章言得道之人的特异功能.得道之人,无为无心,对万物一视同仁,无任何分别,自己也与万物一样,没有彼此的区别,所以也就没有害和被害的心理.这正是赤子婴 ...

  • 物壮则老乃自然规律,何为不道?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毒虫不蜇,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五  大象章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五十章之心得分享

    第五十章 生死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之心得

    第五十一章  尊贵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之心得

    第二十五  混成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之心得

    第五十二章 守母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五十三章之心得

    第五十三章 大道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 田甚芜, 仓甚虚, 服文彩, 带利剑, 厌饮食, 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听张庆祥讲&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之心得

    第五十四章 善建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五十六章之心得

    第五十六章 道贵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大家好!今天与大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之心得

    第五十七章 治国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