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音(第十一辑)
童音(第十一辑)
本辑的《童音》依然秉承原来的宗旨,即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寻找审美,寻找智慧,寻找力量,寻找自己。因此,我命的题目也很贴近生活,两个题目,即《马路天使》和《粥香盈怀》。从孩子们的创作实践中,我感觉到这一次还是没有难倒孩子们,依然出现了二十几篇文质兼美的作品。不过,由于精力有限,这里只能抽取其中的三篇展示给读者。这三篇文章各具特色,冬旭的《马路天使》讲述了交警的故事,实现了自我的突破,即文字与自我的完美结合,美琳的《粥香盈怀》实现了同类题材文章的突破,可以说是一篇标本性的文章,晨彤的《粥香盈怀》以粥为起点,讲述了三代人之间的亲情,意境优美,给人很多的启示。总之,从孩子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很多人本质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感谢孩子。创作可以育人,其本质在于创作过程就是孩子心灵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有时需要我们适度的参与其中。
马路天使
文/张冬旭
走了许多次这条路,路上没行人时,我闭上眼睛也不怕。路人的面孔不断的变化,但唯独十字路口中间的那个人不会变。
与往常一样,我随着人潮走过这条路,今天太阳很毒,光照在人身上如同刀割一般。路边的小摊也拿出要卖的扇子,扇了扇,却是一股股热风。今天的太阳呀,时间让我觉得是一种巨大的煎熬。不仅是热,还时而散发出一阵阵的汗臭。真是受不了了,可是依然是人头攒动。没办法,我的脚步又加快了一些。
无意间,我的目光扫到了马路中间,那里站着一个人,笔直笔直的,穿着警服,在那里严肃而熟练的做出指挥交通的手势。惊额间,我想以前有这个人吗?打量一下那个我不认识但却无比眼熟的脸,一双剑眉无比威武,眼神中透出令人尊敬的光芒,浑身上下没有一丝违和感。他不说话,站在那里,给人一种异常安全的奇怪感觉,为什么我之前没有注意到呢。
突然,他做出一个紧急停车的手势,并且他动了,热辣、透亮的阳光下,他已经只能用汗流浃背来形容了,脸上的汗水反射着逼人的阳光。他走向一位老爷爷,老爷爷因为腿脚不便所以没有在绿灯期间穿过马路。他快速走了过去,小心的搀扶着老爷爷走过不到一半的马路,这时没有一个人说话,也没有一声汽车鸣笛。之后,他又回到了路口,继续指挥交通。
此后,每次路过这条马路时,我都会留意一下马路中间,每次看到的都是他,没有见过他不在的时候,吃饭时,透过餐厅窗户也能看到他的身影。有一次我离开家一段时间,所以也就再也没去这条马路,
回来后,我又来到这个路口,看到那个人不在那里了,而是另一个人。当时也不在意,不几天也就忘了这事儿了。一周后无意间听到卖菜的王大妈和李大爷聊天。
“真别说,那个警察天天在那里指挥交通,没人理,没人看。谁知道两周前在路口救了一个小女孩儿,不过他自己也受了伤,听说现在还在医院里,也不知道怎么样了。”王大妈担心的说。
“我听说没大事儿,别担心,吉人自有天相。”李大爷感慨的说。
顿时,我头脑一嗡,听不清了他们说什么,脚步一直在动,但我呆了很久。没想到会是这样,我有过很多猜想,但从未想到这里。
当我再次走过路口时,还是习惯性的向马路中间看看,人不再是那个人了,但我相信天使还是那个天使。
【江一点评】
非常欣喜,凭借这篇《马路天使》,冬旭实现了自己在写作上的突破,我也祝贺冬旭。其实,我一直在寻找挖掘冬旭文学素养的时机,这篇《马路天使》算是一次。我首先要说的是文学素养是综合性的素质,是认知与表达世界的能力,她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风花雪月、墙头马上的浪漫,她不仅具有美丽,还具有智慧与力量。而冬旭的这篇《马路天使》就是集审美、智慧、力量于一体的优秀文章。其实,《马路天使》这个题目的文章不容易写好,因为这不仅对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有要求,而且对他们的人文素养也有要求。马路是故事发生的环境,但是什么样的马路呢,什么样的事情呢,如何发生的呢,这都需要考虑。再者,天使是什么意思呢,一定是长相光艳、美丽的吗,从写作实践看,孩子们还是有这些人文素养的,他们认识到天使的真正含义。具体到冬旭的这篇文章,我们需要学习的是他设置情节的能力和细节描写的能力以及文章结构上的铺垫。比如看似平淡无奇的故事因为一个意外听到的对话而发生了质的飞跃,对天热的描写是那么的形象逼真,交警救小女孩的行为又不是突兀的,在前文有着明显的铺垫。
粥香盈怀
文/何美琳
人,是奇怪的。有些对别人无所谓的事情,但对自己来说,却无比珍贵,甚至的美好的不可思议。
水浸凉,米润白,炉中正红。白雾飘香,甜味白粥。
“囡囡,快进来,你还在感冒,外边冷。妈妈给你熬粥喝。”妈妈温柔的说
我来到屋里,妈妈的手抚摸着我的头,为了弄干雨水。
“又是它?”我不由得心里哼了一声,背着妈妈撇了撇嘴。我是很喜欢美味佳肴的,像什么鱼肉呀,海鲜呀。可是,不是在病中吗。再说,我也不忍心让妈妈天天给我忙活吃的呀。我违心的告诉妈妈我想喝淡淡的白粥。
我整了整自己的衣服,看着在厨房忙碌的妈妈,妈妈站在锅前,晶莹的米粒从她已经不再光滑的手指间滚入水中,水中荡起淡淡的涟漪。粒粒精米如初长成的鹅群,白白胖胖,光溜溜的躺在清澈的水中,不负当初的风吹日晒。
妈妈小心地盖好锅盖。
“咕噜,咕噜——”
粥在锅里翻滚,像二月的泉水,清脆的鸣响。听到这种声音,我竟心急的前倾身子。妈妈已经慢慢地走了过去,我不由地坐直身子。没想到我第一次在厨房里心急守候的偏偏是我原本以为最平淡无奇的白粥。
粥好了。妈妈拿起一块儿湿抹布,小心拿起锅盖儿把手,白白的粥依然在翻腾着。看到这里,我不由自主的站了起来,翻腾的粥竟是这样令人赞叹。妈妈给我盛了一碗,我不顾妈妈提醒烫嘴迫不及待的细抿一口,滚烫而粗糙的甜蜜瞬间跃于舌尖儿,霎时记忆涌了上来,是温暖的日日年年。
原来清欢百味,却不抵一缕粥香。
【江一点评】
美琳的文章写的越来越有水平了,这一篇《粥香盈怀》让我十分感动。因为我看到了一个小女孩细腻、温暖的内心世界。这篇文章的意义似乎已经超越了文章本身,她告诉我们如何通过一个过程来表达一种深刻的认知或者浓郁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美琳是立了大功的。一般而言,我不主张让学生用议论开篇,而是推荐用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开头,可是这一篇议论性的开头却是那么的不同凡响,而且紧紧的吸引了读者,这是难能可贵的。美琳的语言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比如“水浸凉,米润白,炉中正红。白雾飘香,甜味白粥。”,再如“滚烫而粗糙的甜蜜瞬间跃于舌尖儿,霎时记忆涌了上来,是温暖的日日年年。”这样的语言就是诗化的语言,美琳能够自觉的在文中使用,看来是用了心思的。此外,文章能够在生活描写的基础上发觉到亮点、美点,这完全符合我们优雅、优美的诗学传统。
粥香盈杯
文/吴晨彤
又见春景,坐在家中后花园里的静心湖旁,望着水中互相争抢着吃食的金鱼儿,赏着湖中亲手种下得早荷。此时的我,没有任何的心绪,心里如同一张白纸。没有忧愁,也没有欢喜,只是静静的,如这方小小的平静的湖面。
忽而间,嗅到了一阵迷人的暖香,抬头看见了妈妈,妈妈缓缓坐下,坐在我身边,手里端着一碗粥,散发着诱人的气息,妈妈将瓷碗递到我手中,手中这股重量让我突然回到了过去……
一个小女孩儿从屋里跑出来,欣喜地望了望美丽的春景,却又飞快跑进屋里拉出来了一个满头华发却身材高大、挺拔的老人,老人笑吟吟的任由自己的小外孙女拉着在院子里乱走,小女孩一边激动地拉着老人跑向园子,一边兴奋地说:“外公,外公,您看,多美啊!”老人笑着说:“对呀,真美……”趁小女孩儿在院子里沉醉的玩耍,老人却不动声色地走进屋里,过了一会儿,屋里飘出一阵暖香。
小女孩儿也被这香味吸引住了,她对院子里的花草也心猿意马了。这时,老人端了一碗粥走向小女孩儿。小女孩儿也跑向老人,边跑边喊外公。老人把它递给口水直流的小女孩,然后微笑着看着大快朵颐的小女孩儿。小女孩问老人,这粥是怎么做的,老人不回答,依旧是笑笑,这微笑很温馨,就像是暮色下的灯火,或者灯火下的暮色。
“乖妮儿,快点喝完,要不一会儿就凉了。”妈妈的这句话把我从回忆中拉回,我拿起瓷勺,轻轻舀起送入口中,松软甜香……,可我吃出了一丝不一样的感觉。我望了望老妈妈,顿时明白了。
春景依然如故,时光依然如故,但春景和时光中我们的模样却不一样了。但是,有一点儿是不变的——亲情,我们对彼此的爱。
【江一点评】
晨彤的这篇文章,与上两篇相比,在超越性、突破性上弱一点,但同样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之前讲过,这样的文章结构很容易学习、很容易掌握,但绝对不能在内容上照搬照抄。晨彤的这篇就是沿用了结构,而创新了内容,表现的是人间的亲情。通过两碗粥,一碗是妈妈做的,一碗是外公做的,季节相同,景致相仿,感情一致,但深度、层次则是不同的,明显妈妈这碗粥的作用更大,她实现了亲情的升华,展示了亲情的叠加和传承。此外,晨彤的文章意境很美,淡淡的忧愁,却哀而不伤,而且在细节上,本文也有可取之处,比如“又见春景,坐在家中后花园里的静心湖旁,望着水中互相争抢着吃食的金鱼儿,赏着湖中亲手种下得早荷。”与下文照应,同时又为下文的抒情张本蓄势,如“此时的我,没有任何的心绪,心里如同一张白纸。没有忧愁,也没有欢喜,只是静静的,如这方小小的平静的湖面。”
【江一简介】
江一,青年作家,诗人,中文课程设计师,原名金江昆,号榷山,1988年生,2012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师从实力派作家、诗人、著名文艺评论家胡业昌先生,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侯颖教授,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签约作家,河北衡水中学语文教师,衡中诗词协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渡缘》《一江琴声》《湖畔弦歌》、诗集《桃花坞雨》《榷山问樵》、美学著作《美的唤醒》、哲学著作《生活世界与艺术境域》、学术著作《情境之门》《一个诸境斋的故事》《洒落的从前》《唐宋诗发展史简话》等,指导中学生创作诗文集《繁荇集》《化境风》等。发表的论文有《叙事类写作限制初探》《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探究与解决》等。曾独立开发课程《汉字硬笔书法入门与提高》《美的唤醒》《中西思想小史与文学写作》《知“古”与知“己”》,并教授北大先修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对策探究》《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责任教育》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青少年职业规划》等。曾长期负责全国创新作文大赛的指导工作,并担任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河北省决赛评审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