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私有制

才华私有制

昨天,在会上,一位同事表达了对语文、文化的看法,很尖锐,很锋利,让人听了耳朵很疲惫,心里更是很疲惫。陡然,颇感到纵使有才华也不知施展给谁了。古时有贤良寻遇明主之佳话,我觉得这个传统没有丢掉,也不应该丢掉。

“师傅对才华私有制怎么看?”

“才华偷不走。”

“但是,可以被利用。”

“大哥对才华私有制怎么看?”

“这问题挺深。”

“但是,可以被探讨。”

前段时间,参加一个培训,我更加认识到知识、才华、思想、人才等概念的意义。同时,我也感慨我们国家在人力资源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达到的研究境界。我想这不仅是一次知识内容的培训,还是思维方法的提升。研究必须具有哲学的味道,研究方法也应能够具有哲学方法的习性,即对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研究。

才华私有制的理解并不难,我们可以联想到财产私有制。一个财产,一个才华,一个物质,一个精神。我认为这样思考有着很深的社会与历史内涵,之所以要加一个私有制,我想是要对某种事物进行法律层面的保护。物质已经不必说了,我们要关注的是精神,是才华私有制。这下,才华私有制是指向知识产权保护了。但是,我在这里讨论的并不那么宽泛,而是随意狭义的由所见、所闻引起的所感、所思。

对突然想起才华私有制的原因,想了想,我觉得值得记录一下。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时代的发展。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力平老师说:“什么是先进,最先进的就是对当今时代的准确把握。”时代存在,但她不言,也不语。她不会提醒落后时代的人,但会以隐形的方式表彰引领、领先时代的人。

之前,我有个考察,我发现我们改革开放四十年其实是物质生产革命的时代,并且到如今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四十年后,与物质相对应的精神领域,我觉得也应该有一个变革。其实,这已经得到了印证,比如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文化交融的全面与深入,再如当下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都是很好的表征。甚至,有一些学者将当下的时代比作是人类第二个轴心时代。认为当世,如春秋战国、古希腊罗马时代一样,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不是真的如此,当世的我们不好定论,只能交个历史。但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那就是我们现在的知识与技术的进步速度加快了,文化、思想、价值、观点、方法、工具越来越多了。它们变得如此的丰富多彩,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原因可以是人们的才华可以自我挖掘、自我宣传、自我使用,至少在才华的辨识、宣传方便,个人具有了更多的平台、工具与方法。

因此,我认为才华私有制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是合理的,应该保护人们私有制的才华。师傅说的对,才华不能偷走,可是我说的也没错,才华可以被利用,当然利用有善意也有恶意的,比如家里有红白事的亲朋请我写个贺词或悼词,这都没什么,人要讲人伦、人情、人性。可是如果才华被利用以求取名利,或者才华被人践踏性的利用、求取,这就是大问题了。因为才华就是个人,同样是有尊严的。不尊重才华的人绝不是明主,才华也不必追随。

刘惊铎教授和姚亚萍教授是生态体验理论的创始人,他们的核心观点是将世界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和谐是最高的智慧修行,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由此他们提出了基于人生幸福的职业道德,其实这种职业道德的本质是一种人生哲学。由此,不幸福、不快乐是不道德的,让别人不幸福、不快乐更是不道德的。话又说回来,人家讲语文和语文老师的种种不是的确存在,但是听了让人觉得身心疲惫。原因在于离开了语文的灵魂谈语文,没有将语文的内核讲出来,而是展示出语文中的问题表象。这样说来说去,其实又回到了语文课程标准上。有人说高中三年语文白学了。为什么白学了呢,因为学了之后没有感觉,可是没有感觉并不代表没有学,更不代表没有用,就像今年的我们对去年吃的饭没感觉了,能够说去年吃的饭没有用吗。之所以觉得白学,其实是一个输出的问题。只是汲取没有输出,自然会没感觉,如同英雄无用武之地。

这样来说,学习语文,输出是极为重要的。只有可以输出的语文学习,才是经世致用的语文学习。关于经世致用,我觉得这是至关紧要的。比如毕了业,家人要学生算个账,学了数学这很好办。家人让写个散文、写个诗歌、写个小说,学了语文的孩子就不见得能够做到,或者说觉得很难做到。那么,这个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标准化的问题。懂志超教授在做培训的时候重点讲到了标准化的概念,他讲到标准化的起源,标准化的制定与层次。这可以给我们的语文教育很好的启示,自问我们在教学生的时候是否注重了标准化,是否对标准化有自觉的认知与把握。

具体到语文上,涉及到的写作门类很多,比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这是文学四大类,还有非文学类的,比如书信、报告、论文、启事、致辞、贺词、便条等。在这些门类中,每一类都有自己独特的标准,只有掌握这些标准,我们才可以写,才可以写好。但是,事实上,我们没有标准化的思想前提,从而也分不清它们之间标准差异是什么,比如古诗词与现代诗的差异,再比如散文与小说的区别,这些东西弄不清,自然写不出来。

曹胜高教授前几年告诉我讲古典的东西,比如辞赋、散文、戏剧,一定要把握住它们最根本的特性,只有这样,怎么讲才不会错,而且能讲好。去年,在曹教授的报告中,一个词语引起了我的高度注意,那就是学理,曹教授也说国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总结,并提倡要把这些学理的东西教给学生。无论是特性,还是学理,亦或是上面的标准,其实都指向了我们语文教育的核心位置,只有占据了这个核心位置,我们的语文才是经世致用的,才不会让人说白学。

至于说到语文难教、难学,于师,于生,我觉得根源在于没有真正理解。关于理解,我认为哲学解释学创始人伽答默尔先生给出了最经典的简短解释,即“理解就是从你中发现我”,那么如果你中根本没有我呢,那就没办法理解。可是,总要去理解吧,那就需要实践。因此,我们低估了理解这个词,理解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它必须有实践、生活基础才行。从这个意义说,语文教学与学习,或者说语言教学与学习,其中的语文、语言就是一个迷宫,在外面的人可以看清楚,但一旦进入了,除非有宏博的学识,否则也得迷糊而不知所措。因此,语文外的人最好先进入语文之内体现一下后再评价。

陈日先生说过一句话,那就是我即语文,也是他一本书的名字。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它是一句实在的话,无奈的话,而不是狂傲的话。因为语文不仅是工具,还是思维,还是方法,还是审美,还是文化。因此,好的语文老师的课堂从最高层次讲是一个文化场,有他,文化场就在,没有他,文化场就不在。所以,我们说语文是最具有个性的。今后怎么走,我认为王力平主席上面的话就是答案,立足当下,把握时代。不能生活在臆想的幻境中,实事求是是我们做事的最高准则。

得语文者得天下,语文时代到来了。这句话被传的很热,也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语文人很高兴,觉得自己变得重要了。有的人认为压力更大了,锅更重了。我认为对这句话要理性看待,不能盲目喜悦,是得语文者得天下,可是此语文是彼语文吗,时代都变化了,语文不会发生变化吗,我们是否能掌控新时代的语文呢。这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当下时代,我认为我们不缺名师,却的是大师。无论是名师,还是大师,我觉得我们对他们的理解都不透彻。我认为名师和大师不一定要有钱,不一定要要做官,不一定要有很高的知名度。可是,我们对他们的理解,大多时候,恰恰相反。于是,名师太多了,大师根本没有了。

古时有贤良寻遇明主之佳话,我觉得这个传统没有丢掉,也不应该丢掉。最后,写上这一句话做结吧。

榷山

戊戌榴月

【江一简介】

江一,青年作家,诗人,中文课程设计师,原名金江昆,号榷山,1988年生,2012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师从实力派作家、诗人、著名文艺评论家胡业昌先生,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侯颖教授,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签约作家,河北衡水中学语文教师,衡中诗词协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渡缘》《一江琴声》《湖畔弦歌》、诗集《桃花坞雨》《榷山问樵》、美学著作《美的唤醒》、哲学著作《生活世界与艺术境域》、学术著作《情境之门》《一个诸境斋的故事》《洒落的从前》《唐宋诗发展史简话》等,指导中学生创作诗文集《繁荇集》《化境风》《童音》等。发表的论文有《叙事类写作限制初探》《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探究与解决》等。曾独立开发课程《汉字硬笔书法入门与提高》《美的唤醒》《中西思想小史与文学写作》《知“古”与知“己”》,并教授北大先修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对策探究》《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责任教育》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青少年职业规划》等。曾长期负责全国创新作文大赛的指导工作,并担任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河北省决赛评审委员会委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