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 ||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fixed assets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指事业单位持有的使用年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

特点

1、可长期使用并保持原有实物形态,属于非流动资产;
2、成本一次列入当期支出不再分期计提折旧。

标准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标准: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分类

综合类——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

按形成——购置建造、接受捐赠和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

管理要求

1、事业单位应根据规定的标准和分类,结合本单位情况,制定固定资产目录。作为核算依据;
2、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应按规定程序报批;
3、报废和转让一般经单位负责人批准后核销(其中大型、精密贵重的设备、仪器报废和转让,应经过有关部门鉴定,报主管部门或者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财政部门批准),变价收入(国家另有规定者外)应转入修购基金;
4、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比照自有固定资产管理核算;
5、当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会计年度终了前,应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

确认计量

1、 按规定设置“固定资产”科目,购入的固定资产按实际支付价款记账;
2、自制的固定资产按实际开支的工、衬、费记账;
3、 改建和固定资产按改扩建支出减改扩建过程中变价收入后净增加值增记原值;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运杂费和安装费记账;
4、按受损赠的固定资产按照同类固定资产的市场价值或根据所提供有关凭据记账,接受固定资产时发生的有关费用记入固定资产价值;
5、盘盈的固定资产按重置价值入账;已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移交手续的固定资产,可先按估计价值入账,待确定实际成本后调整。

报表列示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报表列示:在资产负债中以“固定资产”项目列示账面价值。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应在报表附注中说明。

核算管理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影响
(一)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现行固定资产购建时的核算方法是:借:经费(事业)支出贷:银行存款 ;借:固定资产贷:固定基金。这种典型的政府会计收付实现制下的核算方法,在计划经济时期财政统收统支管理的模式下,存在的问题还不是很明显,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我国财政体制的不断变革,行政事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支出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则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在财权分散,单位“自创”财力未统一的情况下,特别是单位负债购建固定资产时,这种核算方法(按收付实现制核算)很难使单位的实际支出与政府总预算支出保持一致,不能准确地反映政府真实的财务运营状况,严重影响了政府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从理论上讲,这种核算方法会使整个政府的支出表现出间断较大的锯齿波动状态,不利政府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投资决策和预算。
行政事业固定资产核算存在的又一问题是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折旧一方面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因自然损耗或经济发展的原因而发生了价值减损,另一方面也反映固定资产投资后未来现金流量的价值补偿,是产品成本的一个部分。无论如何,从前者来说,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以反映经济资源价值的真实变化情况。
现行固定资产核算问题的根源在于,收付实现制下的收入与支出概念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一般来讲,收入和支出反映的是不同会计主体间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结果,收入是提供产品或服务后,等价交换原则下以货币为媒介的价值流入,而支出则是一个会计主体取得收入的同时,另一会计主体以货币为媒介的价值流出,即是某一会计主体获取产品或接受服务时对等的货币价值的流出,而在某一会计期间可与收入相配比的支出与一般支出概念是有区别的,现行行政事业单位只是按收付实现制的原则,将一切非明确投资或负债导致的货币流入或流出记作收入或支出,同时又将按此办法核算的支出简单地与收入配比,混淆了收入与支出的概念的不同内涵,特别是没有区分即期支出与长期支出的概念,即是没有区分资本投资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导致单位盈余不均衡,甚至乱开支的现象。购建固定资产时“借:经费(事业)支出贷:银行存款”的分录正好说明对支出概念的混淆,很难反映价值流转的真实情况,同时再补充作“借:固定资产贷:固定基金”更让人废解,在实际核算时,很多单位除建筑物等价值较大的固定资产购建外,其他固定资产的购建只是“一支了之”,形成了大量的账外资产,这样处理也是受以上核算方法影响的。另外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负债购建资产时,因缺乏完善的核算方法,许多公共设施的固定资产也只是进行报支性核算,如公路、桥梁及相关辅助设施等未列入政府有关部门账上。
(二)固定资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财政预决算的约束软化,财权分散,政府收入结构不合理,由财政集中控制的以税收为主体的收入占整个政府性收入比重较低,各单位部门自行控制的预算外收入(非税收入)则较高,各级财政内收入非集中的状况,使得本该纳入财政预算统一管理的各单位固定资产购建,呈现出明显的“单位制度”的特色,由于缺失了对固定资产进行统一(较全面的)预决算这样一个重要的部分,集中的科学规范的财政预决算很难实现,现行的财政预决算不能反映整个政府的收支情况,固定资产购建条块分割,苦乐不均,资源配置不合理。
政府部分收入“所有权”的单位化,使得政府部门,特别是一些实权较大的行政事业单位利用权力设租的偏好不断增强,社会资源流到单位控制,非规范财力支撑了单位固定资产的购建,甚至对非规范财力过高预期值促使单位负债购建固定资产。各地各部门固定资产的购建与投资失控,盲目建设,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比比皆是,因此导致的债务问题很严重。一旦对乱收费以及其他非规范财权加以治理,就会出现支付风险,结果是一届的政绩,几届的包袱。最终扰乱了经济秩序,对经济关系产生不利的影响。
固定资产的购建缺乏统一的监管机制,单位设租的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寻租现象,固定资产筹资计划不足,缺乏民主决策,个别领导说了算,并且缺乏来源于单位外的约束,购建工程的预决算也不真实,招投标等公开的竞争机制引入滞后,县乡以下的政府采购控制还未走上正轨,固定资产价值失真。固定资产购建中出现非法违规行为,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腐败滋生漫延,常有“楼房建起,官员倒下”的现象发生。
购建后,固定资产的存量及流量管理不严,普遍存在“重购建轻管理”的现象,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处置、出租出借,以及调拨和报废等方面管理不规范,资产使用效率不高,这些环节也极易造成资产的浪费和流失。
地方财政及部门因购建固定资产引起的负债困境的主要原因是,事权超出了应有的范围,对支出缺乏应有的控制,以及应有的事权超出了实际财力的范围,出现地方财政支出的溢出现象,同时为吃饭财政所困。
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财政理论-公共品购买原则
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公共需要决定了政府公共事务的范围和规模,政府通过公共事务活动提供不同公共产品,社会通过税收或其他支付形式来购买公共产品,这些是公共财政理论的基本内容。
公共品的购买则是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通过公共选择以确定公共品购买的范围和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对公共支出活动加以约束,同时在政府经济活动的边界,即是在经济交易的具体行为中,以市场为参照对支出进行控制和绩效评估,以确定公共品的定额标准和价值范围。公共品购买理论将对固定资产购建支出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会计假设理论-主体原则和分期原则
每一个行政事业单位在行使公共管理或组织公共品生产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职责权限,这是社会分工在公共管理领域中的体现,也是社会分权治理的需要。每一单位是一独立的会计主体,是部门预算的基础
分期原则是收付实现制下已有会计假设,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改革中强调分期原则,更加体现了分期原则本质,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经济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公共管理领域的财务活动更加复杂,按照价值的运转特点,进行分期核算,才能更好地反映运营绩效。
(三)权责发生制理论-配比原则
会计除具有技术规范方面的属性外,从会计行为的目标看,会计的本质特征是受托责任。在现代社会,政府会计的受托责任的特点更明显——受众人之托,为众人理财。收付实现制下的收入、负债和各种性质的支出混杂在一起,所提供的主要是现金流量状况的信息,更深层的会计信息则比较模糊。权责发生制则是提高信息质量,进行政府预算和会计技术性改造的理论基础,更是实施效益财政管理,正确评价财政效益的前提。
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信息可以更好地反映政府经济活动中的财务状况和价值运转情况,特别是一般可比的政府运营成本可以反映出来。引入权责发生制后,收付制下的现金流量管理则应成为中长期财政预算的重要方法之一,结合权责制提供的会计信息,以决定政府中长期负债筹资、税收收入、投资及一般支出间的相互关系。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资产价值补偿原则
固定资产的投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政府基础设施投资的可持续性本身就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部分,首先在基础设施初始投资时,就应当对一个渐变的需求结构作出预测,其次还要对未来的回报作出预测,搞清价值补偿的时间序列规律,以规避不必要投资风险,确保社会各经济主体间良性的持续关系。
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改革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强化政府财政风险防范意识。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一个信用缺失的社会和国家是无论如何不能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在购建社会信用体系时,政府信用则起作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信用是以完善的制度作保证的,比如各类统计数据失真,乱担保、乱搞政绩工程等。
财政体制及实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影响政府信用的重要方面。主要表现是分税制的财政体制不完善,各级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够匹配,地方政府事权超出财力,存在事实上的支出溢出现象,长期得不到调整,实际支出时控制监督又不力,政府理财的风险意识逐渐减弱,相反财政风险在增大,现实的财政问题与财政风险并存。
科学理财,强化风险意识,加大财政管理改革的力度是搞好政府信用建设的切入点,也是解决财政自身问题的关键。在地方财政支出或整个财政的当前支出存在明显溢出事实面前,必然存在上级财政收入的溢出,或是未来财政收入的溢出,这样才能保持财政收支周期性平衡,因此必须科学规划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或者作好中长期的收支预案,以将未来的不确定性估计得更加充分,否则必须对支出规模重新认识,压缩和控制不必要的支出,这些是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财政风险管理和风险预算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政府及部门负债管理
从政府资金收支流量的规律来看,除了经济增长及其周期调节的需要外,政府收入以及能与收入相配比的支出一般是均匀的,但是正因为受经济增长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投资增长的特点很明显,政府投资也不例外地受其影响,投资所需资金的流量是很大的,政府一般财政收入在某一时段或时点是无法满足投资需要的,因此政府必然存在筹资行为。一般支出与投资支出的现值,应该通过未来的财政收入及其增长额得到补偿。
政府举债要作为负债而不应作为收入反映到财政预决算中去,政府负债也必须要有规范的收入预期作为保证。政府及单位的负债要作为重要部分纳入部门预算的管理之中,在部门预算中实行固定资产项目专项预算,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支出管理及与固定资产购建项目相关的筹资行为都要以专项预算为基础,否则相关单位风险自担,行政事业单位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也应承担连带责任。在具体管理中,必须建立和执行严格的程序控制制度。
加强政府及部门的负债管理必须与各级政府间财权事权的划分结合起来,与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结合起来,明确用于偿还负债的收入补偿级次。在偿债方式上有两种模式可以选择,一是本级负债,本级未来收入弥补,二是本级负债,其他级别的收入转移弥补。分税制下的转移支付正处在完善之中,规范性收入特别是税收收入的设置权高度集中,政府公开举债的权力也是高度集中,随着宏观调控的需要,收入也在向中央集中,在这种体制下,由于实际建设需要,而财力不足导致的地方合理的负债问题,中央应当通过偿债性转移支付的办法加以解决,再由未来增长的集中财力偿付国债。
(三)整合财政支出管理机制
预算、行财、预算外、统评、会计核算中心、再加上政府采购,财政系统内的这么多部门,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管理中,许多职能是重叠的,设置这些部门过多地强调了分块和分工,忽视了财政系统内部门间的内部控制、协调沟通和信息共享。
要围绕如何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做好财政收支管理这样一个大的目标,将现有的职能重叠的财政系统内众多机构重新整合。在财政支出管理方面,财政系统内要以内部牵制和创建透明公开的机制作为工作重点,谨防分散腐败变集中腐败等新的管理问题的出现。在具体工作中强调必要的手续和程序,通过权力的分散控制,各部门间形成有效的控制链条,减少内部摩擦成本,以形成业务控制、权力分散、运转高效、互动协作、管理透明的支出管理机制。只有对财政系统内部支出管理工作准确定位,科学合理地设置内部机构,涵盖固定资产在内的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管理才能有效开展。
(四)改革固定资产相关的会计核算方法
财政预算及会计应由收付实现制改为权责发生制,在权责制下,购建固定资产只是价值形态的变化,不作为与收入相配比的支出处理,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通过折旧反映公共品生产过程中的相应成本。其他一般支出也采取应计制核算,不论款项支付与否。以下暂以地方财政及部门无负债权,并且地方财政存在支出溢出的事实,同时固定资产的一切购建行为在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的控制下进行作为基本的假设条件,列举权责制下单位及财政间与固定资产购建核算相关的主要会计分录。
1、预算单位会计核算:
购建并未付款时:借:在建工程(或固定资产)贷:应付款 。
购建并付款时:借:在建工程(或固定资产)贷:银行存款。
支付应付款时:借:应付款贷:银行存款 。
财政拨款时:借:银行存款贷:与本级财政往来。
按预算标准计提折旧时:借:经费(事业)支出 贷:折旧 。
年终将经费支出转入结余并以部门预算核定的支出额将“与本级财政往来”账户转入结余:借:结余贷:经费(事业)支出;借:与本级财政往来贷:结余 。
财政将购建应付款直接拨付受款单位时,预算单位的分录为:借:应付款贷:与本级财政往来。
2、财政对单位支出的核算与控制:
对单位拨款时:借:与预算单位往来 贷:国库存款 。
期末按部门预算核定的支出作分录:借:一般预算支出贷:与预算单位往来 。
代单位将固定资产购建应付款直接付给受款单位,作分录:借:与预算单位往来 贷:国库存款 。
3、财政间相关的会计核算:
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调剂资金,或对下进行偿债性转移拨款,上级财政应作分录:借:与下级财政往来 贷:国库存款 。下级财政应作分录:借:国库存款 贷:与上级财政往来。
地方财政溢出支出的处理,仍然作为本级财政支出,上级财政对溢出的支出缺口给予补助时:借:国库存款贷:上级补助收入。上级财政作相反分录处理:借:下级补助支出 贷:国库存款 。以上款项的拨付均应以分税制下预算为依据。
(五)改革财政预决算及政府财务报告编制框架
1、编制盈余预算及绩效报告
财政预算及会计实施权责发生制后,围绕提高政府会计信息质量,其会计要素和财务报告框架都需要调整。根据权责制下的收支概念编制盈余预决算报表,可以反映政府真实的运营绩效,收付制的财政赤字将被权责制下的收支状况替代。
2、编制政府资产负债表
传统的政府预算会计及财政赤字的概念没有反映政府资产和负债的真实情况,而且政府负债下投资形成的资产,许多是有明显经济价值的,无论可否出售兑现,基本的理论应当是通过政府投资,带动经济的增长,带来未来收入的溢出。有些资产投资后,就具有准公共品的性质,可在经济使用期内得到一定回报,如高速公共及桥梁的收费。因此编制政府合并资产负债表可以反映政府经济活动和政府经济资源的全貌,
3、编制政府现金流量表
将收付制下的收支核算结果,通过真实的现金流量表以反映各预算年度的资金平衡情况,并结合国库集中收付改革,严格控制收付制下的虚收空转和列支空转的现象发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