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诗坛奇观 《双百梅花诗》
明代杨慎与王廷表,联袂吟咏——
诗坛奇观 《双百梅花诗》
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双百梅花诗》
作者 孔令飞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流放云南的状元杨慎与云南进士王廷表,在阿迷(今开远),以梅花为题,用相同韵脚,在一夜之间二人各自吟出100首梅花诗,成为古今绝无的《双百梅花诗》,堪称诗坛奇观。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谪滇35年,“永远充军烟瘴”,孤苦孑然,70余岁辞世于云南。但大状元杨慎活得通透,“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把颠沛流离的命运不济超脱成人生诗篇。
明朝才子辈出,除了解缙、杨慎、徐渭三大才子,还有颇负盛名的唐寅、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江南四大才子。杨慎一直被列为明代最有才学的三大才子之首。因为“大礼议”的针锋相对,杨慎被嘉靖帝至高无上的廷杖暴击,“毙而复苏”,发配流放到遥远的云南永不赦回。皮开肉绽满身伤,颠沛流离路漫长,很难想象杨慎怎么撑到云南。充军云南是杨慎的不幸,却是云南的万幸。名满京城的大才子来到云南,崇文尚德的云南人给了杨慎应有的礼仪,所达之处基本都为他兴修状元馆供其栖身疗伤抚慰心灵。杨慎贬谪云南的30多年间,日子过得不算差,放逐山水,诗词歌赋,激昂文字,推动了边疆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对云南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而其中,与开远进士王廷表深夜围炉,一人一首梅花诗,两人一夜吟出200首梅花诗,不仅彰显了明代第一才子的文学水准,更创造了文学史上的奇迹。
王廷表,字祖望,号钝庵,年少时随父到四川与杨慎结识并成为好友,加之两人父亲交往甚密,二人更是亲密无间。王廷表官至五品后仕途走到尽头回家开办教育。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王廷表专门修建状元馆迎请童年的小伙伴杨慎到阿迷居住。在阿迷期间,杨慎与王廷表一同潜心教育,合修《阿迷州志》,留下不少文墨,最著名的当属《双百梅花诗》。
杨慎在阿迷讲学数月间,常与王庭表切磋学问,诗酒酬唱。一个冬夜,杨慎邀约王庭表至状元馆,饮酒赏梅,吟诗对句。这一夜,杨慎以七律诗、王庭表以五律诗,两人一韵到底,咏唱梅花。二位诗人,用半开梅、全开梅、老梅、古梅、瘦梅、秃梅、疏梅、矮梅、新梅、远梅、斜梅等为题,各自吟成100首梅花诗,这就是古今诗坛绝无仅有的《双百梅花诗》。
杨慎以七言律诗咏梅,如《瘦梅》:“孱弱腰支不减神,惟咀冰雪保天真。根埋病鹤飧丹骨,树数公式仙绝粒人。肉食岂丰调鼎相,观形独步占魁尘。本来面目多奇怪,瘦貌能肥天下春。”诗中用“神、真、人、尘、春”韵脚,诗内一韵到底。但100首梅花诗的每一首在同一位置押同一个字,相当不易。如《早梅》:“逢逢羯鼓聒花神,一夜罗浮识面真。才放南枝四五朵,已招东阁两三人。酒思吞海添新蕊,诗欲升天脱旧尘。珍重初阳从汝得,融和独领万家春。”
杨慎的100首梅花诗都重复用了“神、真、人、尘、春”字韵。王廷表以五律同题回应。如《瘦梅》:“自古公式仙骨,全无臃肿枝。花疏非是病,貌损却因诗。骨骼仍多健,精神不减姿。纷纷肥脆者,谁与同霜时。”同样每一首诗押同字到底,才气逼人。就这样,二人你吟我咏,一夜之间各作梅花诗100首,后人称《双百梅花诗》。
《双百梅花诗》写尽梅的春秋冬夏花开花谢的各种形态,抒尽梅的临寒怒放千娇百媚的傲然独立精神,字韵通天,重而不简,首首有意,句句工整,不仅可看出两人的深情厚谊,更可见二人在文学上的深厚造诣,以及咏梅寄情的时代伤痕。杨慎与王廷表那一夜风雅成就的《双百梅花诗》,古今绝无,惊艳后世。
《双百梅花诗》,经友人传抄,流传于民间。直至1943年,时任开远县教育局督学、代教育局局长万墉如(开远人)及其弟万中山,将诗稿汇集校订,铅印为《明杨升庵王钝庵先生梅花唱咏百首》。2007年11月,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以《双百梅花诗》出版发行。
(作者单位:中共开远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