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曾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的画如何去欣赏?

文·段宏刚

齐白石(1864年——1957年)先生跟同时期的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是我国20世纪公认的四位绘画大师,他在国画领域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现实主义”,经常把乡间司空见惯的花草鱼虫和瓜果蔬菜作为绘画题材,展现了一种原汁原味的、妙趣横生的、朴实无华的民间情调,给当时的中国画坛注入了一缕清新空气。

从创造性来讲,齐白石的国画,是把文人画的审美格调跟乡土气息结合后,产生的一种适合老百姓欣赏的新式文人画。

因为从清朝中期以来,画坛受“清四王”的影响很大,四王画画时,喜欢沿用唐宋元明时期的技法,在笔墨创新上,以及题材开拓上没有任何贡献,当大众审美疲劳后,对画坛的这种画法很反感。

直到上世纪20年代,随着我国第一批画家,如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人接触到西方绘画,眼界拓宽后,才感到中国画必须进行创新和改变,才可能把生命力延续下去。

于是,画坛就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创新方法。

第一种是以徐悲鸿为首,给中国画引入素描关系,开创了中国画的写实风格。

第二种是以刘海粟、林风眠、吴冠中为首的画家,把油画技巧引入到国画里,创造出一种中西合璧的绘画形态。

第三种就是以齐白石为首的画家,深入到中国画传统中去,从传统的文人画里寻找创新的可能,以文人画的审美趣味为基础,给文人画里凝注民间情调,用文人画的技法来画具有乡土元素的物象,既展现出中国画特有的笔墨趣味,又展现出跟时代匹配的现代意识。

这就是齐白石对中国画的最大贡献。

怎样欣赏齐白石的画?

实际上,关于国画,齐白石说过一句非常有影响力的名言:国画不似是欺世,太似是媚俗,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如果真正理解了这句话,就等于会欣赏齐白石的画。

因为国画里没有素描关系和光影明暗关系,对色彩也不是很重视,因此,指望中国画像油画那样写实,具有突出的立体感,是不可能的,如果国画过于追求写实,就显得有些匠气,俗不可耐了。

但是,国画也不能过于抽象,歪曲客观自然,把物象画得似是而非,让观者看得一头雾水,看不懂画面究竟要表达什么,这样也不可取。

优秀的国画,历来是在“似与不似之间”,观者看到画面后,立马能联想到那是什么物质,进而激发进一步的审美思考。

齐白石的所有创作,都是按照这个美术理论来进行的,因此,欣赏齐白石的画,把握好“似与不似之间”非常关键。

在细节处,齐白石的画有许多可供品味的地方。

比如,齐白石是善于用墨的高手,把墨用得很灵活,墨的浓淡干湿和轻重缓急,都非常到位,能自然渲染出画面的层次感。在设色时,他非常注重水分和颜料之间的协调搭配,色彩不但鲜艳而且润泽,比如,他笔下的寿桃,在视觉上总是水灵灵的,看着非常舒服。

另外,齐白石国画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在构图上非常精巧和新颖,遵循“画中有诗”的理念,深化了作品的意境。如《蛙声十里出山泉》,采取隐喻、象征、委婉、含蓄的画法,用画面意境来引出画的中心思想,完全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代表作。

同时,齐白石的文学修养很高,在某些画中的落款、题字都很有趣味,能表达出深刻的思想情感,表达文人的气节。

比如,抗战时期,特务头子宣铁吾过生日,邀请齐白石去赴宴作画。齐白石拿起笔画了一只妙趣横生的螃蟹,然后在左上角写上“横行到几时”几个字。

特务头子接过画满心欢喜,当下却没有看出被齐白石讽刺了。如果齐白石不具备这些修养,则难以表达自己的真性情。

(0)

相关推荐

  • 京津画派与北京画坛

    "京津画派"是近十几年学术界出现的一种提法,日渐频繁地出现在美术史研究.博物馆展览和艺术品拍卖等诸多领域.它是指从 20 世纪初期开始,主要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

  • 上上品第一人:“画坛仙翁”齐白石

    齐白石的绘画,地道.天真.纯朴.浪漫,而生机勃勃:不但题材广泛,内容新颖,形式多样,而且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喜闻乐见.观其画作,形神皆备,笔精墨妙,气性均和,韵质雅爽,清静净纯,情真意切,美不胜收,仿 ...

  • 【中国画大师齐白石生平简介怎么死的】齐白石的虾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晚年的齐白石在作画 1957年9月16日,中国著名现代国画艺术大师齐白石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齐白石先生生于1864年,是中国现代卓越的国画大师.篆刻家.书法家.湖南省湘潭市人. ...

  • 齐白石画荷,笔简气壮,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品味齐白石墨彩淋漓的红花墨荷,不难联想到宋人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而颇为 巧合的是,齐白石于历代诗文中,亦"喜观宋人诗,爱其清朗闲淡,性所近也. ...

  • 花鸟画的造型与笔墨,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造型的"造"字有创造之意,艺术上的造型是艺术家通过对生活中的物象加以艺术化处理.中国花鸟画的造型是意象造型,它不是真实地描摹自然界的花鸟鱼虫,而是根据对象的感觉,将对象夸张变形,使 ...

  • 杨宝森学余叔岩: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现在我要说一个人,他对发扬余派艺术也是功劳显著的.不过,说了出来以后会有人不同意.不管它,我要说的这个人就是杨宝森. 杨宝森不是已经自成一家,称为"杨派"了吗,怎么也把他算在余派传 ...

  • 张训富——【书画人生】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书画人生]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张训富--一位来自铁道兵军营的书画家,从军营到长春公检法系统,他从不懈怠,忘我潜心.刻苦笔耕不息.用他的作品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刊发的是张训富先生的部分国画作品··· ...

  • 中国画之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

    国画之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画的创作应舍形重神.重神就是要注重对客观物象的内在精神表现,而不必束缚于形象的逼真和事物的外在表象.这里说的作品的内在精神,就是强调国画作品要有文化底蕴,饱 ...

  • 齐白石:似与不似之间

    齐白石(1864-1957) 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妙,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夫画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名利,方可从事于画.见古今之长,摹而肖之能不夸,师法有所短,舍之而不诽,然后再现 ...

  • 葛良胜入展十二届国展的作品妙在取法东坡,处于似与不似之间

    葛良胜入展十二届国展作品<节录王文治<快雨堂题跋>> 编辑 ​ 编辑 ​ 葛良胜的作品妙在取法东坡,处于似与不似之间,他是如何做到的?且看他的自述. 葛良胜十二届国展作品< ...

  • 齐白石:作画要画得少,而表现繁,是不容易的

    富贵无极图 67.5cm×34.5cm 齐白石论画语录 ◎既要工,又要写,最难把握. ◎作画最难无画家习气,即工匠气也. ◎鸽子大翅不要太尖且直,尾宜稍长. ◎古人作画,不似之似,天趣自然,因曰神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