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脾胃论》系列之———也看情志
《脾胃论》的解读文章一直是我的保留项目,17年写到现在很多篇了,研究脾胃论的这几年,我还在核心期刊杂志发表了两篇相关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知网搜索我的名字就可以看到了。署名李东垣的大作有好几本,但是含金量最高的莫过于晚年(去世前两年)写的《脾胃论》,小书不厚,却非常值得琢磨,我以前挑喜欢看的看,这两年是每个章节都看,只要花时间,慢慢都会有收获。当然这个是有前提条件的,是有比较好的中医和医古文基础的,大部分人是看不懂脾胃论的,花时间也是徒劳,还不如看看我解读的。
这两年我比较关注情志疾病,因为我发现实在是太多了,不关注不研究不行了,前几天写的《小舌头大健康⑥——情志问题的一些表现》就是一部分体会,李东垣脾胃论中也是有一点关于情志问题的论述的。
《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
《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夫阴火之炽盛,由心生凝滞,七情不安故也。心脉者,神之舍,心君不宁,化而为火,火者,七神之贼也。故曰阴火太盛,经营之气,不能颐养于神,乃脉病也。神无所养:津液不行,不能生血脉也。心之神,真气之别名也,得血则生,血生则脉旺,脉者神之舍。若心生凝滞,七神离形,而脉中唯有火矣。
善治斯疾者,惟在调和脾胃,使心无凝滞,或生欢欣,或逢喜事,或天气暄和,居温和之处,或食滋味,或眼前见欲爱事,则慧然如无病矣,盖胃中元气得舒伸故也。
前面介绍过,李东垣写东西喜欢有理有据,因而经常引用一些经典的东西来论证,最常见的是直接引用《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偶有也谈谈自己老师张元素(洁古)的东西。这篇就是典型的,上来先引用黄帝内经《素问》里面的话,是心(脑)是一身的主宰,主宰一切的精神活动。凡是忿怒,悲忧,思虑,恐惧等七情因素都会对这个心神(元气)产生影响。假如下焦阴火炽盛,这个阴火在脾胃论里面也是一个说不清的概念,一会指的心火,一会指的肾火,这里点名了下焦阴火,我觉得就是指的肾的虚火,阴虚阳亢的意思,这里学过中医基础理论的应该能理解,心火与肾水,心火要暖肾阳,肾水要滋心阴,这是一对互相帮助和制约的脏腑。如果肾虚了,肾阴了,不能滋养心阴,就会心火虚亢。
心火乱于心,则七神不安,这是营养物质不能滋养心神引起的。脉是供养心血的,心是藏神气的,血脉里如果营养物质不足,只剩下阴火了,自然心神涣散了。
前面都是讲道理,后面谈谈治疗思路的,东垣说擅长治疗这种问题的,关键在于调节脾胃。要把心气运行起来,不要凝滞在局部,把虚火(阴火)压制下去。具体做法,一说好几个,或者启发病人的乐观情绪,或者搞点喜事,高兴高兴,或者天气晴朗温和,比如春暖花开,或者饮食对味,吃自己喜好吃的东西,或者搞点自己喜闻乐见的事物。那个时候啊,就会心里豁然开朗,问题就没有了,之所以这样,突然就能好,是因为脾胃之气恢复了,想吃饭能消化了(胃中元气得以舒展故)。
学习在于反思,大部分情志不畅的问题,是不是像李东垣说的这样,胃中元气不舒展,很多时候是这样的,看看抑郁焦虑症的人,大部分都有显著的特点:不想吃饭,睡不着觉,身体疼痛,能吃想吃也就情绪问题很快能缓解,东垣说的也是非常实在,配合的方法有很多,虽然看似细枝末节,但是都是中肯常见,确实是天气影响人,工作和生活的人文环境影响人,吃喝条件影响人。
亏就亏在东垣没有谈谈具体的方药,日常生活太多人需要调治了 ,我觉得除了东垣所说的那些方面外,用药也可以主张东垣的常用方:补中益气汤配合朱砂安神丸治疗,(或者配合天王补心丹)。
《内经》说:热淫所胜,治以甘寒,以苦泻之。
心烦意乱的时候,补中益气的益元气和朱砂安神丸的滋阴泻火配合是十分妥当和合理的。
注:朱砂安神丸:朱砂、黄连、炙甘草、生地黄、当归,出之李东垣《医学发明》,镇心安神,泻火养阴,现有中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