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145
重九日雨
一
催寒彻夜听淋浪,忆说江南未陨霜。我自登临无意绪,不妨风雨了重阳。
【笺说】
此诗作于1955年,《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第四百四十一则录此原诗。
此诗为1955年重阳日所作,时值下雨,故题曰《重九日雨》。
催寒彻夜听淋浪,
首句说,催促寒意,彻夜不停,只听见雨声连续不断。
“催寒”,此指雨催促寒意增强。宋曹勋《天台书事十三首》:“连雨催寒黄着苔,纷然枯叶拥闲阶。”
“琳浪”,形容雨声连续不断。宋朱熹《试院杂诗》之二:“坐听秋檐响,淋浪殊未休。”
忆说江南未陨霜。
此句说,回忆起来,江南这时候还未下霜。
“殒霜”,下霜。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余见倪云林自题画云:'十月江南未陨霜,青枫欲赤碧梧黄。’”
首二句写到了重阳时南北气候的差异。
我自登临无意绪,
第三句写道,我本就是重阳登临,也是没情没绪。
“登临”,本指登高临水,此指重阳登高;晁冲之《临江仙·谩道追欢惟九日》词:“应恐登临肠更断,故交烟雨迷空。”
此句中的“我自”,意谓我本是,语气肯定,表达了“无意绪”不容怀疑。值得人思考的是,钱先生当此节日,为什么对重阳“登高”竟然是“无意绪”呢?在钱先生的诗内,无一字涉及。但是,钱先生在《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的四百四十一则抄录此诗时,在正对此诗的上方页眉,写道:“三月起,毛译七篇。”这恐不是随意的标明时间,显然是说,写此诗与三月开始的“毛译”有关,也和此句的“无意绪”,当有一定的联系,何况下一首的“高处不胜寒”,更是可以返回头来理解这一句的“无意绪”了。
不妨风雨了重阳。
末句说,不妨就风风雨雨结束了这重阳节。
“不妨”, 表示可以、无妨碍之意。陆游《鹧鸪天》:“不妨青鬓戏人间。”为什么“不妨”,因为钱先生不想“登临”,下雨又有何妨!
“风雨重阳”,语出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四所录黄州潘大临的仅一句诗“满城风雨近重阳”。此意象,钱先生早就在1945年写的《清明口号》中用过:“也似清明无实际,满城风雨是重阴。”
二
佳辰未展兴先阑,泉下尊前感万端。筋力新来楼懒上,漫言高处不胜寒。
【笺说】
《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日札》四百四十一则录此诗,此首第二句的“万端”作“百端”,第三句的“楼懒上”作“上楼懒”。
佳辰未展兴先阑,
首句说,佳节良辰还没到,先就兴致阑珊。
“佳辰”,佳节,此指重阳。苏轼《浣溪沙》:“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璧醉佳辰。”
“未展”,未展开,未过。唐李峤《酬杜五弟晴朝独坐见赠》:“未展山阳会,空留池上杯。”
“阑”,阑珊,心情消沉。白居易《咏怀》:“白发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渐阑珊。”
泉下尊前感万端。
第三句写道,想起黄泉下死者,不禁在酒杯前感慨万端。
此句,化用用李商隐《九日》:“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尊前有所思。”“泉下”,九泉之下,指死者。
李商隐的“泉下”,或为指知遇自己的令狐楚。钱先生此诗的“泉下”,指何人?钱先生未注明,但很可能指的是李拔可。李拔可最喜重九集会,并编有《硕果亭重九酬唱集》上下卷,其下卷并有钱先生两首(见《重九日李拔可丈招集犹太巨商别业》诗笺说)。
筋力新来楼懒上,
第三句说,近来腿脚乏力,楼也懒上。
“筋力”,筋骨之力。语出辛弃疾《鹧鸪天》:“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此句说,重九要登高上楼,而自己筋力衰退,近来楼也懒上。其实是不是因为“筋力”,难说,上一首则说是“登临无意绪”。
漫言高处不胜寒。
末句说,假意说是因为登上高处,经受不住寒冷。
“漫言”,空言,此指托言。陆游《溪上避暑》:“世上漫言天爱酒,古来宁有地埋忧?”
“高处不胜寒”,语出苏轼《水调歌头》词:“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后以“高处”,比喻最高权力机构。袁世凯要登基做皇帝,其子袁克文写诗劝诫说:“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所谓“琼楼最上层”,即此“高处”之义。
我们读到这第二首的“高处不胜寒”,再回过头来看第一首的“登临无意绪”,结合起来看,可以肯定,钱先生在原录此诗的《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第四百四十一则的页眉头小字记曰:“三月起,毛译七篇”,当有微意在,不然何必记此语?可见钱先生参与“毛译”,实在是有些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非其所愿也。这也是与一般人参与其事,与有荣焉之感而自夸,而荣幸,大为不同。
余英时曾评价钱先生:“他是一个纯净的读书人,不但半点也没有在政治上'向上爬’的雅兴,而且避之唯恐不及。这一层是我在二十年前便已看准了的,现在读到他1955年《重九日雨》第二首的最后两句,我更深信不疑了。”(《我所认识的钱锺书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