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家杨廷宝及其贡献

  《建筑五宗师》一书(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介绍了20世纪中国第一代建筑学家,书中的“五宗师”指的是吕彦直(1894-1929)、刘敦桢(1897-1968)、童寯(1900-1983)、梁思成(1901-1972)和杨廷宝(1901-1982)。无论是20世纪经典建筑作品的创作,还是推动中华建筑思想的教育传播,他们都当之无愧。据不完全统计,从杨廷宝跨越1920年代至1981年至少60载岁月的132项作品看,他确属“五宗师”中创作数量最多且质量皆佳者。

  文化根脉下成功的人生驱动

  纵观杨廷宝的设计作品与创作理念,可感悟到他所强调的,建筑师的创作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和艺术修养。杨廷宝的祖父是河南南阳的地主,其父参加过晚清帝制革命,拥护维新,曾任南阳公学校长,是全城有名的开明士绅。这为杨廷宝入洋学堂,赴美读书提供了家庭保障,其母亲米氏为米芾的后人,家中留存的遗作字画对杨廷宝有着美术启蒙的作用。1921年,杨廷宝从清华毕业后留学美国宾大建筑系,他先后荣获1924年艾默生奖竞赛一等奖,同年再获市政艺术协会奖竞赛一等奖。1924年获硕士学位后在费城克芮事务所工作,1927年回国加入天津基泰工程司。1940年起兼任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1949年后任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副院长等,1979-1982年任江苏省副省长,1957年、1961年两次当选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对于杨廷宝的行业贡献及品德追求,他的学生、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人民大会堂的设计者张镈曾著文《怀念授业恩师杨廷宝》,归纳了授业恩师杨廷宝的七个特点:(1)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表现在作品无懈可击,稳妥少纰;(2)永不自满的谦虚精神,刚进宾大建筑系时,绘画老师就认为他可免修,但他努力不放松对色彩的微妙变化学习;(3)诲人不倦的工作作风,表现在未因事务性工作劳神分心而影响专业;(4)爱国主义的学术观点,体现在以传统建筑形象结合功能、技术创造中国建筑新风格的用心上;(5)尊重群众的劳动成果,表现他对普通建筑师设计劳动的尊重上;(6)国际交往中的优良表现,体现在他对历史、文化、建设、文物的传承;(7)他道德高尚,是业界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导师。无疑,这些经历与执业精神,是他成功的基础。

奉天车站原貌

  遍及全国的多元化设计项目

  杨廷宝的设计思想都包含在他的作品中,通过形态各异的建筑作品强烈的表达出来,其每项设计都精心考虑。从地域看,至少涉及沈阳、北京、天津、南京、上海、重庆、成都、陕西等。

  北京的建筑风格体现着长期文化积淀的古都与外来文化碰撞的多种形态。1932年,杨廷宝受聘于北京市文物整理委员会,先后主持和参加了九处古建筑修缮工作,如天坛圜丘坛、皇穹宇、天坛祈年殿、城东南角楼、西直门箭楼、国子监辟雍、中南海紫光阁、正觉寺金刚宝座塔、玉泉山玉峰塔及碧云寺罗汉堂等,体现在北京的现代设计既有西方折中式,也有中华“新民族形式”风格,如清华大学校园建筑沿用墨菲和庄俊设计特点,而北京交通银行则采用民族手法点缀立面细部。

  在南京中山陵往南的钟山风景区可见依山而建的半圆形草坪看台,这就是杨廷宝设计的中山陵音乐台(1932年)。草坪的中间有一座屏风式石台,立于须弥座上,这个舞台,也成为声音的反射屏障,成为与钟山融为一体的古朴景致。

  “建坛瑰宝”

  杨廷宝之子、建筑师杨士萱在《杨廷宝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中撰文说,“父亲因少时受'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思想之影响,养成宽容、豁达、谦虚、忍让的性格,自然珍惜国家与社会的大课堂……养成几十年'画日记’的好习惯,无疑成为宝贵的学术遗产,是国内公认的'建坛瑰宝’。”对于国内外学术观点,杨廷宝不迷信,始终坚持文化自强自信的观点。杨廷宝深受西方建筑文化教育的熏陶,但不崇洋媚外,盲目抄搬,而是根植于民族文化之博大土壤中。他的许多作品不仅能将中西方建筑艺术完美结合,还创造性地留给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示范”之作。

  杨廷宝倡导美学建筑观。他说“要成为一名优秀建筑师,需要刻苦的训练和自己的判断。美不只是外表,更重要的是内在。”杨廷宝的设计兼容中西,体现“古今中外皆为我用”的实用艺术思想。杨廷宝认为建筑是应用科学和应用美学的结合体,所以他一直奉“适用、坚固、美观”是建筑师的金科玉律。因此,他要求设计要因材施策,如京奉铁路沈阳总站其设计思想,是基于古典美学的实用主义手法,而非超脱实际的纯理性精神,更不追求几何图面的唯美效果等。其美学建筑观还体现在文化精神的设计与对文化环境的敬畏与保护上,这体现在清华大学规划与图书馆设计、南京大学东南楼和老图书馆等设计中,传承与创新的“无缝”对接。

  杨廷宝倡导国情建筑观。他认为,最突出的国情是不要生搬硬套苏联的做法,更要讲“经济”和“实用”。1963年,杨廷宝写了《降低建筑造价》一文,提出要在对建材调价的基础上,严格要求基本建材规格,增品种、降价格,体现了十分可贵的“粗粮细作”的设计功底。作为一种迄今仍有价值的设计遗产观,杨廷宝适合国情的作品与理念,既不因循某种“学派”,也不拘泥于某种流行“话语”,重在针对此时、此地、此人、此事,靠过硬的设计解决问题;

  杨廷宝倡导大建筑观。杨廷宝的大建筑观中既包括城市规划、历史保护,还涉及建筑减耗与环保,特别重要的是,还强调管理者的责任与管理者尊重建筑师创作的境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