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收益率,就是你的投资起跑线
每到岁尾年初,各家企业都会做年底总结,总结的目的是做好下一年度的发展计划。而年度计划的核心,是企业的增长目标,围绕这个大方向,各种资源调配、管理考核才可以有机进行,让整个企业高效运转起来。
投资也是如此,一个投资者来到股市,自然是追求盈利的。大家心里都会有个预期,希望能在多长时间里赚到多少钱。这个预期往往也会和上一年度的收益相关,亏了钱的想把损失补回来,赚了钱的想再多赚一些。
实际上,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这种收益目标并不是真正的预期收益率,很多时候只是一个愿望而已。他们希望能实现这个目标,但并不知道该如何用目标来指导操作,只是买完自己觉得好的股票,然后就等着股价上涨。而很多时候,他们买入股票的原因,也仅仅是因为这只股票前一段时间涨了不少。这个过程,是标准的守株待兔!
从设定收益率目标开始,我们就等于站上了投资的起跑线,后面的选股和操作都由此而来。
股市里最基本的公式:P=PE*E,股价的增速,来源于(估值*业绩)的增速。要实现预期收益率,就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想要赚到这些钱,是靠业绩的上涨,还是要靠估值的提升?这是投资股票的根本性问题。
有的人喜欢选择价值股,PEG(市盈率/盈利增速)一般在1以下,业绩增长稳定,并且与预期收益率大致匹配。价值股的估值一般都不高,即便后面估值不增,也可以靠着业绩增速持续提升股价。也有人喜欢成长股,PEG一般大于1,有些甚至会大出数倍,业绩增速也许会低于预期收益率,但估值弹性大,可以弥补这个不足。
对于收益率要求不高的投资者,往往喜欢价值股,这类股票杀估值的空间较小,只要企业能保持稳定的业绩增速,收益率就会有保证,相对确定性较强,这是价值股的优势。而收益率要求较高的投资者,更喜欢成长股,毕竟业绩增速是要结合现实的,A股中能长期保持30%以上业绩增速的企业并不多,要想获得30%以上的投资收益,更多需要靠估值的提升来实现,这是成长股的优势。
业绩的增长是没有天花板的,高了还能再高,但估值的天花板却一直都存在。当市场给了一只股票较高的估值,那是认为这个企业未来的业绩增速会很快把估值降下去,而不是认为它可以一直保持着低增速,同时还能保持高估值。对那些长期保持着较高估值的企业来说,业绩的压力就会更大,不但要够高,还要一直保持增速的提升趋势,不能出现明显下滑,否则杀估值的过程就会成为一场灾难。
所以价值股的投资成功率相对较高,但给予投资者的收益率也很难有超预期的可能。而成长股的预期收益率兑现起来难度会大一些,但如果实现,就会比价值股多不少真金白银。
预期收益率,就是我们的投资起跑线,它决定了我们的投资方向和投资风格。其实投哪一类企业,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投资者的预期不同,导致风险承受度不一样,进而决定了投资风格。重要的是投资者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明白自己到底能承受多大风险,而不是单纯去看收益。
很多人选股的时候,并没有太高的投资预期,但买入之后看到其他人的收益比自己高出很多,就开始认为自己犯了错误。这种状况持续的时间越长,他的内心就会越煎熬,有可能会放弃自己原来的计划,做出追高的选择。
也有人只看到了较高的投资回报,但对其中的波动风险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持仓过程中,大起大落的股价让其心理上出现很大落差,甚至会严重影响情绪和身体。这种模式容易出现低位割肉的情况,直接导致投资损失。
投资收益的预期值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要深入考虑自己的研究能力、股市经验、资金压力、可承受的回撤幅度等等,不要仅凭主观意愿做出决定,更不是越高越好。对于新手来说,建议还是由低到高,一点点来设定自己的收益目标。千万别看到其他人在赚钱,就去抄作业。一米深的水淹不死一头牛,但淹死一只猫却是足够了。
收益是认知的变现,投资经验累积到什么程度,再做出什么样的预期,这更适合股市现状。毕竟市场上绝大多数人都是赚不到钱的,大部分基金也是把资金投在固收产品上的,能有6%的收益就算不错了。过高的投资预期,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危险的,就像跑马拉松的一句谚语说的那样:“前面快十秒,后面慢一分”,量力而行是一切收益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