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作家全集没必要看,汪曾祺是例外 | 汪朗&郭娟&李建新·早茶夜读193

第193夜 | 汪曾祺

很多作家全集没必要看,

汪曾祺是例外

汪曾祺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年

本周主题

「汪曾祺」

本日金句

汪朗:说实在的,我坐这儿有点惭愧,除了模样跟老头有点像,别的基本没怎么干。

郭娟:汪迷的热情、不离不弃的支持,不断地询问“你们那个全集什么时候出啊”。

李建新:如果不是出于研究需要,很多作家的全集其实没必要看。汪曾祺是例外。

大家好,欢迎收听早茶夜读。

昨天,《汪曾祺全集》的出版发布会在北京图书馆订货会上举行。《汪曾祺全集》收入迄今为止发现的汪曾祺全部文学作品以及书信、题跋等日常文书,共分12卷:小说3卷,散文3卷,戏剧2卷,谈艺2卷,诗歌及杂著1卷,书信1卷,并附年表。共400多万字。

除去领导发言、专家讲话(此处略去3000字)外,汪曾祺先生长子汪朗代表家属发布了答谢词:

说实在的,我坐这儿有点惭愧,除了模样跟老头有点像,别的基本没怎么干。我就说三句话吧,一是太不像话了,还有就是两个感谢。    

太不像话了是谁呢?就是我们家老头,他一辈子写的东西都在这,随写随扔,我们家没有给他整理的比较完备,而他自己吹牛说将来能进文学史的,但是他对自己的东西不是很在意。不能说不在意,不是很在意。所以这给这套全集的编撰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老头如果生前认真一点,可能这个全集编起来能够更顺利一点,所以这个老头确实有点太不像话,在此向在座的诸位表示歉意。

两个感谢。第一个是感谢参与这套全集编辑的人文社的领导和社内社外的编辑人员,他们确实花费了大量的心血,这是我们家里人做不到的。不知道什么犄角旮旯的东西都划拉出来,而且加以严格的考据、修订,这个工夫花的时间太长了,当年第一次开会的时候好多人都风华正茂,现在都熬退休了,包括郭娟,她肯定是染头发了(笑),白头发添了好多。真是花费了大量的心血,这一点可能是一般的读者不知道的,我们作为汪家的后人多少参与了这个工作,我们能够深切的体会到。说实在,没有这帮人的齐心协力,也就不可能有今天《汪曾祺全集》的问世,在此我们作为汪家的后人对参与编辑的所有人员表示感谢,鞠一个躬吧。

第二个感谢要感谢读者,这套书自打立项到现在有八年多,老头的这些粉丝们一直不离不弃的在守候着这套全集,而且这些年他的作品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如果没有读者的热心和对老头作品的喜爱,这套全集的编辑或者出版的意义、价值也就没有今天这么大。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读者对汪曾祺作品的热爱,所以才使这套书的出版有了更高的价值和更强的现实意义,这一点应该对广大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个书出完以后可能还有一些后续工作要不断做,我们作为汪家的后人一定要全力配合人文社把各项工作做好,可能郭娟还得继续增添白头发,辛苦了。

《汪曾祺全集》编辑委员会主编郭娟也谈了八九年来编辑的甘苦:

首先,非常感谢汪曾祺先生的家人对我们出版社这么信任和不断地支持、鼓励。

第二点,主要是感谢在座的主编和一些不在座的分卷主编,他们这些年真的是在任劳任怨地工作,非常的踏实,实际上都是在奉献,这种精神也非常使我感动。我们是一个团队一起在做的,所以第二个感谢要献给他们。

第三点,所有的汪迷们,他们的热情这么多年伴随着我们,当我们觉得全集编得很难很辛苦的时候,想到汪迷的热情、不离不弃的支持,不断地询问“你们那个全集什么时候出啊”,对我们也是一个促进,让我们觉得我们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第三个感谢就是汪先生的这些读者。

谢谢大家!

早茶夜读一向关注细节,请到了《汪曾祺全集》小说卷(部分)与书信卷的分卷主编李建新,请他回忆一下这“十年辛苦不寻常”,也说说全集和以前的汪曾祺作品各种版本有什么不一样。

李建新先生保持一贯的低调,不肯发出声音,他发来的稿子是这样的:

几个月前,找到汪朝老师2009年12月25日发来的一封电子邮件,其中写道:“人民文学出版社准备出《汪曾祺全集》,北师大社的合同已到期。人文社希望明年一年做好就能出来,我们觉得有点仓促,但出版社有他们的考虑,也得配合。所以现在在着手做版本和核校的工作。不管怎样,人文社的水平还是高的,态度也认真。这套书由季红真负责主编,她是汪专家,正在写汪曾祺传记。我想你的书信集最好在全集之前出来,于影响和市场有益,如果在之后出,意思就不大了。”

我大概是2007年4月联系上汪朝老师的。之前想做一套汪曾祺的选本,自以为各方面考虑得很完善,就着手联系作者家人。通过出版社的朋友要来一个地址,写了封纸信,也不知道能不能联系上,没想到一周之后手机上就有了汪老师回复的短信。那套书迟迟没有出版社接手,十年之后才出版。2008年初,又动念头编汪曾祺书信集,对汪朝老师说了自己的计划,不断地打扰,找她要资料,询问线索。一年过去,增补的书信还很有限。从她这次来信里,我第一次听到人文社准备出新版全集的消息。

2011年4月,人文社开了一个全集的启动座谈会,汪朝老师推荐我也参加了。之前隐约有点预感——也许我能帮忙做点事情,机会真的就来了。会后,我向主事的郭娟老师毛遂自荐,说小说部分也可以承担一些工作,最后把1960年代之后的小说也分给了我。两本小说加上一本书信,我是所谓分卷主编。

开始工作之前,我手里已经有一半以上的刊本资料。出版社又寄来一大包,汪朝老师也寄来一包。挑选确定底本,补齐缺的文本,包括一个字一个字地反复核对,其实没有什么可重述的。因为有兴趣,有些细节倒是记忆深刻。小说部分交稿以后,2014年,比照《侯银匠》的手稿,又改出一个困扰多年的错字,就是“焖饭”改成了“烂饭”。那天在办公室,晚上八点多了还立刻给郭老师写了一封信。现在看,那几句话语气很平静,甚至是有意的克制。其实我心里特别激动。

书信卷我交稿很晚,2016年6月份才交到出版社。总想能多补一些信进去,总觉得字数还不够多,但其实书信是永远收不齐全的。新版全集出版时,据编辑统计一共收了293封,包含残简。北师大版全集收了55封书信,共5万多字。这次增补到15万字左右。

如果不是出于研究需要,很多作家的全集其实没必要看。对我而言,汪曾祺是例外,当然是因为个人太喜欢他了。孙郁先生说过,汪曾祺的小说有高下之别,但每一篇都是完整的。我所理解的“完整”,是几乎每一篇的完成度都相当高,都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意图,无论语言、技术还是情绪。他晚年作品里也有一些未完成稿之类的短文,一般是作者生前未发表、由家人整理出来的稿子。全集要求尽可能多地搜集作者的文字资料,我们整体地看汪曾祺的小说,也像浏览一位绘画大师一生的作品,有名作,也有素描、速写,甚至在小纸片上随手画的几笔。这一切使作家的形象更为丰富、饱满,也让人觉得更亲切。

书信是研究作家的基本史料,只针对有限的阅读对象,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我最初想搜集书信编成集子,也可以说是想更深入地了解作者,一半是私心,但最后也变成一个能为大家带来一点“福利”的正经八百的工作。想到这一点,还是很开心的。

我们再次祝贺《汪曾祺全集》的出版,也希望早一点读到那些不一样的篇章。

这是本周主题阅读“汪曾祺”的最后一篇。前面几篇的链接在最后。

谢谢你的收听。

关注早茶夜读,从此阅读有谱系。

更多……耶

本期主题

「汪曾祺」

2019.01.07~2018.01.11

白水 |《复仇》

江河 | 《异秉》

凤梨| 《晚饭后的故事》

杨早| 《甜甜的忧伤》

本期编辑: 江河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