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茉莉花茶》(四)|空中茶摊vol.139 1-3《茶经》》
>>> 空中茶摊 <<<
《话说茉莉花茶》(四)
1-3《茶经》
中唐大历年间,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问世了,这在世界茶饮史上,是一件伟大的创举。
《茶经》是“茶神”陆羽所撰。陆羽,字鸿渐,又名疾,字季疵,竟陵人。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33年),卒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年)。他自幼被父母遗弃,是和尚收养了他,在寺庙里长大。但他不喜欢参禅修佛,而喜欢孔孟之学,并暗中学习。科举无望,就将全部精力用在茶事研究上,钻研古籍,并经常脚穿芒鞋,行走山野中,考较茶叶,勘察泉水。他曾写诗抒发自己的志向:“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后来隐居在苕溪,自称“桑苎翁”,闭门著述《茶经》。
陆羽的《茶经》,共计三卷十章。第一卷: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第二卷:四之器。第三卷: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它全面总结了唐代以前茶叶的生产、制造,茶具的制作、使用,烹茶的技艺、要求。对各地茶叶的特性进行分析比较,以及研究以往历代茶事。从理论高度和人文思想角度分析并总结了从汉到唐的茶事经验;制定了茶叶采制的方法,约定了茶具、茶器的使用;对烹茶、酌茶程式进行了规范,并且贯之以追求精致的美学理念。这是在人类生活历来追求的“屋精极”、“衣精极”、“食与酒皆精极”之外的另一种务求精美的追求。
陆羽《茶经》对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不仅将制茶、烹茶、酌茶这一系列饮茶活动本身艺术化、科学化、规范化,升华为“茶文化”。而且他还把这个本来源之于物质需求的饮茶活动,从人的饮食生活里区分出来,赋予它更深、更广、更微妙的精神内容。为此,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提出了“茶有九难”之说。
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膏新庖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内生,非炙也;碧粉漂尘,非末也;操艰搅遽,非煮也;夏兴冬废,非饮也。
在这里,一切茶事活动,造茶、选茶、炙茶、煮茶、饮茶,乃至茶器茶具,煎茶的水、煮茶之火,无一不求精、求工,讲究分寸、讲究适度,一丝不能乱,一步不能错,一点都不做作,没有任何的配饰。
从事茶事,内心要平静,意念要集中,动作要协调。而在这个过程中,饮茶人自然会耳濡目染、陶冶情操、平和心境,达到自我节制、自我修养、精行俭德的境地。特别是其中第九难:“夏兴冬废,非饮也”。明确地指出,茶不但满足了人们的饮食需要,而且还能满足超出物质生活之上的一种精神需求,一种文化享受,一种恬静自如的理性意识,一种自我修身养性的过程。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茶道”和“茶道精神”。
从《茶经》本身看,陆羽倡导的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儒家观念。在《茶经》“四之器”里可以看出,其记载说“风炉”:
“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虛中,致其圬墁。凡三足,古文书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置墆㙞于其内,设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画一卦曰离;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风兽也,画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鱼焉,鱼者,水虫也,画一卦日坎。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焉。”
风炉,就是煮茶的火炉。为什么一定要铸成古鼎形并刻上这么些句、字、画和八卦符号呢?原来,鼎是《周易》中六十四卦之一,火风鼎,卦象为巽下离上,即下风上火。炉足上第一句“坎上巽下离于中”,按照卦象释义,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也就是说,煮茶的水放置上面,风从下面吹入,火在中间燃烧。第二足上的“体均五行去百疾”,因为《周易》的思想认为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的,称五行。这五行间生克乘侮又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而产生变化。陆羽认为,烹茶时,风炉上五行皆有,阴阳调和,具备了天地间万物的基本因素,所以饮茶能“体均五行去百疾”通“神明”。《周易》是儒家十三经中最古老、最深奥的经典。它以阴阳、五行的生克乘侮变化,探索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大原理;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作为人类行为规范的向导。天理即人道,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称“天人之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也是陆羽制作风炉的思想依据。
风炉第三足上的“圣唐灭胡明年造”中的“胡”,是指祸患半个中国的“安史之乱”的胡人安禄山和史思明。这场叛乱战火,祸及八年之久,大唐王朝、整个社会、人民群众都承受其带来的无边的灾难与痛苦。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叛乱终于被平定了。诗圣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正是饱受战争伤害的人们得闻战乱已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以疗救后的狂喜心境的典型描绘。陆羽居住湖北,没有身受叛乱的祸害,但他仍然在炉足铸上了“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句以作“灭胡”的纪念,这也正是儒家积极入世精神的表现。
在其他茶器、茶具的制作中,长宽厚薄皆有具体的明确规定,“方其耳以令正”,“广其缘以务远”,“长其脐以守中”。这种制器要求“令正”、“务远”、“守中”的思想,也是儒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缩影。
陆羽第一次将饮茶过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学说融合起来,首创了中国茶道精神,敬畏自然。他又把饮茶当作一个艺术过程来看待,在茶艺、茶技、茶具诸方面贯注了美学意境。同时,他还将饮茶视为一种精神陶冶过程,强调了在茶事活动中的自我修养、怡情养性、净守心田、精行俭德。这一切,都使他所著的《茶经》成为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标志着中国茶道文化正式形成。
宋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陆羽和他的《茶经》,向社会各界人士敞开了茶道的大门。《新唐书·陆羽传》说:“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茶矣,其后尚茶成风”。宋人陈师道为《茶经》作序也说:“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也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上自宫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蛮狄,宾祀燕享,预陈於前。山泽城市,商贾以起家。诚有功于人者也。”
陆羽在《茶经》中,将本来只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饮茶,从朴实中提高为一种充满情趣、洋溢诗意的文化现象。这是茶史上一部开创性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这也说明陆羽不但是位茶人,还是一位“有足够的智慧”的诗人。他能从饮茶这种平凡事物中,看到它引人入胜的文化内涵,从而第一次将饮茶当作一个艺术过程来看待,开拓了“茶文化”这个新领域、新境界。
陆羽著《茶经》,犹如向万古荒原投下了一粒火种,立即延烧起无尽的明亮火花。中国茶学因之大兴,形成了遍及全社会各阶层的“茶文化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