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点:课程多样化的基本内容(1)
学校课程的多样化主要主要的内容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类型、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多样化。
1.课程目标的多样化
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和实施时人为设定的,需要学生掌握及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和知识的内容及其形式,是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预期达到的程度,是期望学生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课程的多样化首先体现为课程目标的多样化。
课程目标的多样化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具体的内容:
(1)多元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阐述课程改革目标时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明确了课程的三种类型的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观目标。由于各类课程存在自身的内容和特点的差异,同一课程内不同模块也存在内容的差异,也就必然地会形成课程目标中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观目标的不同方式的组合,使得具体的课程目标呈现多元化。
(2)层次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具体的课程目标中,一方面重视基础目标的达成,强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为将来的学习和就业打下基础、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课程目标的弹性,鼓励学生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不同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科目上取得不同的学业水平等级。
(3)动态性。由于影响课程目标的各种教育的、政治的、文化的因素是处于变化和运动状态的,课程目标就应不断加以调整和优化。课程目标应随社会的变化和学生的特点而有所不同,应有相当的开放性、动态性、灵活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提出的“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这既是对课程内容的要求,也是对课程目标的要求,课程目标的动态性是这一要求的应有之义。
2.课程内容的多样化
课程内容指特定形态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方法、态度及价值观念等。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课程内容的多样化主要表现为:
(1)确定性主流知识、地方性知识和学校的、个人的知识相结合。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国家统一课程,一般地都以确定性的主流知识,即各类知识中在学术界已经取得共识的概念、范畴、理论、解释为主要内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则常常以地方性的文化知识为重点内容。各类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会把处于变革中的,处于发展中的前沿性的知识纳入到课程知识体系介绍给学生,师生还会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习的需要,把个人的经验性知识引入到课程中来,使得课程内容呈现出确定性主流知识、地方性知识和学校的、个人的知识相结合的丰富形态。
(2)学术性内容与职业性内容相结合。普通高中既有让学生“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育任务,也有使学生“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1]的责任。前者主要通过学术类课程的学习来实现,而后者显然需要学习适当的职业类和生活技能类课程了。所以普通高中需要引入职业教育课程、生活技能课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和生活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
(3)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相结合。教育承担着传承文化、发展文化和创新文化的双重职能。传承文化需要我们把人类的、民族的、传统的核心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完成人类社会作为类的存在的“遗传”。因此我们的课程内容必须把精选的传统内容纳入其中,让学生学习掌握。发展和创新文化,则需要我们把人类文化的最新发展教给学生,这就需要把现代的内容,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引进课程,让学生能够通过课程的学习站在文化发展的最前沿,从而成为推动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力量。于是,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共存,是现代课程的重要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