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地名源流考

【编者按】地名,是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时空符号,集聚了丰富的人类智慧,蕴藏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地理、人文信息,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识别、命名和用于交往的文化。地名,在国家治理、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国防建设和国际交往等方面广泛发挥着深刻作用,是重要的国家历史与民族文化遗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为了挖掘公共文化内含的社会价值,中国地名学会联合国家文化软实力传播平台中国文化交流网策划推出【地名中国 · 郡县地名源流考释】专题系列,邀请我国高校、研究机构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地名文化议题展开研讨,刊发相关评论文章,解读地名传承的精神价值与时代内涵,发挥学会社会服务、舆论引导功能和传播平台的作用。传承民族文化,服务未来中华。

作者简介:

彭雪开(1953—),男,湖南攸县人,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首席专家、湖南工业大学地名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郡县地名。


安仁,何以为名。清同治《安仁县志》谓:取《论语》“仁者安仁”之义,故名。这与西汉容陵侯国撤销,有历史依源关系。换句话说,今安仁县域,西汉时为容陵县地。

《汉书·地理志第八下》:“长沙国。秦郡,高帝五年为国。莽曰填蛮。属荆州……县十三:临湘……容陵、安成。”有关地志记:“容陵县,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属长沙国。治所在今攸县境内。”[1]这说明容陵县确已设置,但治所不在今攸县境内,而应在今安仁境内。

公元前202年,容陵县设置后,县治首驻容陵(今安仁县灵官镇宜河村一带),即宋初以下历称宜阳乡古城市。

其一,《水经注》谓:“容水,自侯昙山下注洣水,谓之容口。”这是容陵得名的依据。容,《说文》:“容,盛也。”古今文中有20余种释义,其本义指容纳、盛受。字出甲骨文,语出《诗经》。陵,《说文》:“陵,大阜也。”原指大土山,后多引伸为山、陵、丘、岗等。现多泛指土山。[2]亦指坟墓。《广雅释邱》:“陵,冢也。”后泛指封建帝王的坟墓为陵。字出甲骨文,语出《诗经》。

《水经注》中的“容”,实指能容纳16条小河溪的容水(今宜阳河)。[3]陵,即指海拔753米的侯昙山。[3]52“容口”,实指容水汇入湘江一级支流洣水的地方,即今衡东县草市镇治。容水,古人认为是今永乐江的源头。事实上,容水源头,今考在湖南省资兴市与炎陵县(原酃县)交界处的太平寨毛鸡仙。[3]75源出侯昙山(侯昙仙)的容水,实为永乐江的主要支流宜阳河(港)。《水经注》把宜阳河认作容水源头,是因容陵县治,始驻侯昙山下容水上游的缘故。

其二,两汉置县,在湘东一带,县治一般驻在境内最大河流的上源河流交汇处,或境内最大山陵,又有河流相汇的附近。如醴陵东汉初置县时,县治始驻今醴陵市转步乡渌水(古漉水)与铁河相汇上游不远处的古城村;攸县,古名攸舆县,秦置攸县,县治始驻今攸县柏市镇攸水上源两河相汇的柏市村一带;阴山县,秦置,汉承袭县名,县治驻今攸县鸭塘铺乡浊江汇入洣水处的阴山港村。由此推断,西汉容陵县治,始驻容水上游河流交汇处,即今安仁县灵官镇宜阳村一带,亦即元、明、清时称为宜阳乡古城市的地方。

两汉县治多驻境内河流上源的主要原因:汉袭秦制,但置县的数量较多,县域相对较小。其时湘东一带,地广人稀,县治简陋,无大的城廓,仅以乡邑或村邑而为之。其时,县域内主要河流上源,有山间盆地可耕植稼圃,有河流可供渔业、运输,有山陵可供采伐、猎获,故县治多驻境内最大河流或较大河流上游。

其三,西汉各封侯国,必置象征封国的封侯山。《史记·卷二十一》载: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封长沙定王子刘则为攸舆侯。封侯山在今湘赣两省交界处,今湖南株洲市攸县柏市镇石桥村之东,南北走向,海拔801米。西汉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封长沙定王子刘苍为安成侯。[4]因安成侯国治,距攸舆侯国治较近,故攸舆侯封侯山,亦为安成侯封侯山。《水经注》记:攸水源出“安成郡安复县封侯山”,即为例证。西汉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封长沙定王子刘福为容陵侯,封侯山为侯昙山。《水经注》:“县上有容水自侯昙山下注洣水,谓之容口。”即为例证。封侯山,皆靠封侯国治不远处,以便于祭祀。这应是沿袭汉武帝封泰山之先例,以象封侯国王权的巩固与威严。西汉封侯国,必筑城垣。容陵侯国治与容陵县县治,同驻容水上游河流交汇处附近,靠侯昙山不远的城垣内,可以认定。

其四,元、明、清时期,安仁县宜阳乡,历有古城市地名。这是容陵县县治、容陵侯国国治之佐证。清嘉定、同治《安仁县志》记:县内有农村较大集市9处,古城市必居其中。可见古城市在县内有极高的知名度。城,《说文》:“城,以盛民也。”字出金文,语出《墨子》。古文中有多种释义,其本义指“都邑四周的城垣。”后亦引伸为诸侯的封邑。[5]市,《说文》:“市,买卖之所也。”后亦指城镇、都市。《吕氏春秋·仲夏纪》:“门闾无闭,关市无索。”高诱注:“市,人聚也。”字出金文,语出《左传》。古今文中有几种释义,其本义指城镇交易之所。《新唐书·兵志》记:唐初就有“城”、“镇”之名。[6]宋代张俞“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绫锣者,不是养蚕人。”这说明“城市”在宋代已出现。安仁县“古城市”名称的出现,应至少在宋代之前就存在。1960年在今灵官镇何古山,离宜阳河旁约500米处,发掘了新石器时代及商代古村落遗存。[3]566这表明这一带自古就有较大村邑。但遗憾的是,至今在安仁境内,未发现容陵县治及容陵侯城遗址。可能初封侯时,已筑土城,后湮灭无迹或堕毁,仅剩下“古城市”地名,留存至清末。

以上所述,足以证明容陵县治始驻容水流域中上游“古城市”(今灵官镇古城村),容陵侯国国治亦驻在。

《史记·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记:西汉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封长沙定王子刘福为容陵侯,至元鼎五年(前121),因“侯福坐酎金,国除。”[7]西汉王朝规定,诸侯在宗庙祭祀时,要献金助祭叫酎金。刘福祭祀祖宗时,不献金助祭,是不赦之罪,故曰“坐”,撤消侯国封号。《集解》应昭曰:“景帝后二年,诸王来朝,有诏更前称寿歌舞。定王但张袖小举手。左右笑其掘,上怪问之,对曰:'臣国小地狭,不足廻旋。’帝以武陵、零陵、桂阳属焉。”长沙国定王谋得三郡。后定王子刘福封容陵侯,以容陵县为封邑,尽得其税赋,供其享用。其时容陵县及容陵侯国,应属长沙国桂阳郡无疑。

容陵侯国撤销之后,仍存容陵县。因有“文景之治”的余泽,容陵县治一带,经济发展,人口增多,水陆交通日促,约在公元前121年后不久,便将县治由古城市,迁置容水汇入洣米处上游不远处的容口(即今衡东县草市),故《水经注》有“容口”之录。

据东汉永和五年(140)“荆州刺史部”地图表推断,其时容陵县治,已迁驻“容口”附近之上游。[8]2002年《攸县志》认为:容陵县治在今攸县渌田镇大洲村与衡东县草市之间。实际上即是今衡山县的草市古镇。据考草市得名,于唐五代后唐同光年间(923~925),其时有灵山(三德侯庙)庙会集市,因在灵山庙旁搭草棚定期赶集,故名草市。[9]这是湘东数县草市(集市)较早的记录。[10]由此得知,其时容口,已改名草市,有集镇、集市。

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容陵县废,[11]划属阴山县。历史上的容陵县,存417年,而容陵侯国仅存8年。唐贞观元年(627),阴山县划属攸县,原容陵县治容口(即今衡东县草市)及绝大部分县域,又划属衡山县,属衡州衡阳郡。[12]原容陵县治古城市一带,划属耒阳县。唐《元丰九域志·卷第六》:耒阳县,“有七乡安阳、新城二镇,有侯昙山、耒水。”这说明原属容陵县的封侯山侯昙山,已划归耒阳县。《该志》又云:“下,安仁。州东一百四十三里。三乡。有小江水。”这说明秦、西汉、东汉时期其时容水已易名小江水,至明万历年间(1573-1615)仍名。[13]清代改小江水为永乐江。[14]永乐江得名依据,至今难考。或言原衡山县兴德乡有永乐里,划归安仁后,即以安仁兴德乡永乐里为水名。唐代后衡山县几经更属,今安仁地域,绝大部分均属衡山县。[11]3270

唐武德五年(622),置安仁镇,属潭州长沙郡,行政归权衡山县。[3]8五代唐清泰二年(935),改安仁镇为安仁场。北宋乾德三年(965),以安仁场置县,属衡州。治所在西汉容陵县治,即古城市、彭蠢市带(今安仁县灵官镇宜阳村一带)。[3]8

安仁得名,必有深因。安,《说文》:“安,静也。”《尔雅·释诂下》:“安,定也。”字出甲骨文,字义表示女人在宅中,一副安然的样子。语出《诗经·小雅》。古今文中有数种释义,其本义指安稳、静止、安适之意。仁,《说文》:“仁,亲也。”《广雅·释诂一》:“仁,有也。”王念孙疏注:“古者谓相亲曰友……,犹友也。”字出金文中山王鼎,语出《诗经·郑风》。古今文中有10余释义,其本义指爱人,与人相亲。“仁者安仁”,意为有贤德之人必守仁德,故取名“安仁”。

安仁得名,有两种原因。

其一,应与容陵侯国撤销有关。公元前121年,容陵侯刘福“坐酎金”,不敬祖宗,是对先祖的最大不仁,是对仁的亵渎。《论语·阳货》:“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这是孔子“仁”的主要内容,违其一是对“仁”的不敬守,非仁德之人。宋儒认为“仁、义、礼、智、信”,是“仁者,全体;四者,四支。”故“仁”为五者核心,可见在儒家文化中“仁”是核心。容陵侯国撤销后,导致容陵县治的迁移,这对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交通影响至深。当地有识之士,将这一切都归结于刘福的不仁,故将容陵县治驻地(容陵),改名为安仁,希望有贤德者安守仁德。这大概是安仁得名的历史依源。

其二,亦与唐初唐高祖李渊施政方略有关。李渊即位后,颇有“仁政”之象:一是不毁隋朝皇室,令“宫女还其家”;二是让“诸遭隋枉杀而子孙流放者,皆还之;”三是宫室内“禁献侏儒短节、小马庳牛、异兽奇禽者。”四是“乙卯,以谷贵禁关内屠酤。”五是“乙卯,瘗州县暴骨。”六是“释奠于国学。”七是“班新律令。”八是“复浮屠、老子法。”九是“免民逋租宿赋。”[15]总之,从唐武德元年(618)至唐武德九年(626),李渊在位期间,不枉杀政敌,多施仁政。这种施政方略,肯定会影响国内各州刺史的施政。其时,衡山县属潭州(长沙),于唐武德置安仁镇,也是时代使然。安仁镇之设置,实现了由安仁地域地名向政区地名的转变。这符合自然地名,过渡为聚落地名或地域地名,最由少数地域地名,过渡为政区地名的生成规律。

然而,安仁镇并非乡级政区地名,而是类似于县一级的军事驻防重地。镇,《说文》:“镇,博压也。”《广雅·释诂一》:“镇,安也。”《释言》:“镇,抚也。”字出金文,语出《国语·周语上》。古今文中有20余种释义,其本义指镇抚、安抚之意。晋以后,朝廷在重要险要之地,派将卒镇守,谓之“镇”。晋代张载《剑阁铭》:“唯蜀之门,作固作镇。”

北魏时,设镇的地方有二类:一类设在不立州郡的地方,镇将只理军务。《魏书·官氏志》:“旧制,缘边皆置镇都大将,统兵备御,与刺史同。城隍、仓库皆镇将主之,但不治。”一类与州,郡同设一地,镇将绾军,刺史、太守管理民政,但一般都以镇将兼刺史、太守。《魏书·杜洪太守》:“太和中除绛城镇将,带新昌、阳平二都太守。”

六镇起义后,北边诸镇改为州,以刺史、太守统辖。

唐初,镇戍的权力减轻。《新唐书·兵志》:“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品秩与县令同。但不治县内行政。杜甫《夔州歌十绝句之四》:“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唐险过百牢关。”即为此等情状。

宋初,朝廷为加强中央集权,罢镇使、镇将,将其权力收归知县。人口较多,商业繁华的镇,予以保留,其余多罢废。自此后县以下小商业都市,便统称为市、镇。[16]多为乡、里政权驻地。

由此观之,唐初在一些县域设镇,是军事要地的驻守单位,并非乡级政权驻地,镇将与县令同级。《新五代史·职方考第三》:“自唐有方镇,而史官不录于地理之书,以谓方镇兵戎之事,非职方所掌故也。然而后世因习,以军目地,而没其州名。”因此之故,后人将唐之镇,视为乡、镇政区,录于县属之下,这是缺乏依据的。

因此得知,唐武德五年(622),设置安仁镇,并非历代国志、地方志所记,仅是县辖之域,应为军事重镇,镇守为将,直属潭州刺史。可惜,历代“以军目地,而没其州名。”

五代唐清泰二年(935),改安仁镇置安仁场。[17]场,《说文》:“场,祭神道也。”段玉裁注:“也,《广韵》作'处’。《玉篇》引《国语》:屏摄之位曰壇,壇所除地曰场。”即指古代祭神的平地为场。亦指收打庄稼、翻晒粮食的平坦场地。《诗经·豳风·七月》:“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后泛指许多人聚集或军队攻守之地。《后汉书·冯衍传》:“斯四战之地,攻守之场也。”字出金文,语出《诗经》。古今文中有10几种释义,其本义指平整的场地。

至隋唐时,场多指小手工业的作坊、场所。如酒坊、油坊、染坊等。《隋书·食货志》:“先是尚依周末之弊,官置酒坊收利……。”至唐末五代时,场演变为坊市。《旧五代史·志八》:“宜令京城、诸道,于坊市行使钱内,点检杂恶铅锡钱,并宜禁断。”至晋天福二年(936),诏“禁一切铜器,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这应是五代时置场的最早记录。至此,场谓之坊场,即官府开放的市场,含有集市交易之意。

不过,清嘉庆《安仁县志·姓氏》记:后唐清泰二年(935),大将军欧阳抟偕长子瓒,领兵卫戍安仁场。“后  遂籍焉。”这说明安仁场,实由安仁镇沿袭而来。唐末五代初,节度使在自己的辖境内设镇,置镇使、镇将等,除管理和防御外,还向百姓征收粮响器甲,“掌握县以下部分行政和财政权力。”[16]653五代初,应是沿袭唐制。

不过,其时因境内手工业作坊兴起,工商日繁,人口聚居,又有集镇、集市,街巷相连,坊市兴焉,故由唐代之镇改为五代之坊。《旧唐书·食货志上》:“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18]集镇(邑)居住者的地方,称之为坊。这说明五代时的场,不仅具有军事驻守性质,也兼街、巷、坊市之制,俨然一县级政权驻地了。安仁场的设置,为安仁县的设置,创造了各方面的条件。

安仁县,何时设置。《元丰九域志》:“乾德三年以安仁场置县,咸平五年析衡阳、衡山二县地入焉。”清乾隆《长沙府志·郡县沿革考》:宋史地理志记:“衡州,衡阳郡军事县五:衡阳、耒阳、常宁、安仁、茶陵。”在“安仁”条注:“安仁,中下,乾德三年升安仁场为县。”《安仁县志》:“咸平五年(1002),县令高岳奏准将衡阳之浦阳里、衡山兴德乡划归安仁管辖,并徙县治永安铺香草坪(今城关镇地) 。”[3]8

共和国《安仁县志·概述》:安仁场治驻宜阳乡彭蠡市。彭蠡市古称彭蠡铺,历为长沙郡经醴陵、攸县,至安仁场境内的永安铺(香草坪)、青路铺、彭蠡铺,西出东桥铺入耒阳县出广西的驿路;亦为南出彭蠡铺、新水铺入永兴县出广东的驿路。[3]386而古城市与彭蠡铺,相距不远,是安仁境内自古以来,水陆交通要津,是容陵县最早的县治驻地。

安仁由场置县,时辖宜阳、熊耳两乡。宋咸平五年(1002),析衡阳、衡山二县地入焉,置德兴乡,逐为三乡。因县境扩大,人口增多,交往日繁,经济、交通、文化、社会发展,使县治彭蠡市难以适应,便迁县治于县境永安铺香草坪。

永安铺历为唐、宋时古递铺。境内陆势平坦开阔。东枕凤岗,北屏杨梅诸峰,南、西南濒永乐江(容水、小江水),与名胜熊耳峰隔河相望。有船运码头可经洣水通湘江,有永乐递铺,水陆交通便利。相传常有一群野马,在永乐江畔的茂盛的草丛中吃草,草香四溢,临水有大坪,故名香草坪。安仁县治,进驻此地,是自然、地势、物产、交通的必然选择。

县治迁驻此地后,当年筑土城。明嘉靖二年,又改筑砖石城墙。后多次修整;至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砖石城墙始固,有门楼5座,城区面积0.25平方公里,街巷9条,总长2100米,宽2~4米,卵石街面。县治驻南正街北端(今县财政局宿舍处)。城内有文庙、书院、宫庙、寺观、宗词、会馆、亭阁、牌坊30余处。城廓南门外有文明阁,北门外有珠泉寺。

民国初,城墙倾颓,民国十九年(1930)拆除,城区扩大为0.8平方公里。后城区发展时快时慢。共和国成立后,县城及县域内,景况大变。1978年改革开放后,安仁县“城乡面貌一改旧观”。[3]418-419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县境内熊耳峰、侯昙山等为县内八景之一。今游者乐而登之。

参考文献

[1]湖南古今地名辞典[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80.

[2]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834.

[3]安仁县志[M].北京:社会出版社,1996:76.

[4]史记·建元已束王子侯者年表第九[M].北京:中华书局,1999:924.

[5]古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86.

[6]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870.

[7]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925.

[8]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50.

[9]、[10]衡东县志·墟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331.

[11]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2560.

[12]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704.

[13]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9:728.

[14](清光绪)湖南通志·安仁县图[M].长沙:岳麓书社,2009:265.

[15]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1~13.

[16]宋代文化史大辞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653.

[17]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335.

[18]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1407.

(0)

相关推荐

  • 元朝山东德州治所在陵县,陵县治所却在德州,它们为何在明朝互换

    山东省德州市辖德城区.陵城区.禹城市等2个区.7个县.2个县级市,也许有人还不知道,在明朝洪武年间之前,今天的德州市城区和30公里外的陵城区位置是互换的,打个比方,在明朝之前在今天德州市区居民的身份证 ...

  • 卷九十九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平阳府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平阳府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平阳府表> <史部, ...

  • 会同地名源流考

    江西地名研究 摘要: 唐贞观八年(634),析龙标县为朗溪,治今会同县朗江镇东城村,以朗江为名,为会同置县之始.朗溪得名,与骆越族及楚族生活密切相关.北宋崇宁元年置三江县,以境内有三条江河而命名,治今 ...

  • 衡山地名源流考

    [摘要]衡山得名,与祝融部落及古越人部落关系密切: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始置衡阳县(非今衡阳县),其得名于与吴主孙亮治政相关.西晋永熙元年(290),改衡阳县(非今衡阳县)为衡山县,因避郡.县同名 ...

  • 常明:哪吒故事的由来(《封神演义》源流考之八)

    在毘沙门天王诸子中,关于哪吒的争议最少,一般认为哪吒是毘沙门天王的第三个儿子,只有<阿娑缚抄>和<北方毘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例外.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哪吒画像 ...

  • 工尺谱与俗字谱之历史源流考

    摘要:工尺谱与俗字谱是我国历史上属于同一种记谱体系的两种记谱谱式.工尺谱的记谱形式,在沈括<梦溪笔谈>.陈旸<乐书>等文献中均有记述.俗字谱即朱熹<琴律说>之&qu ...

  • 明心刻古——周尚均风格源流考(一)

    晚明清初,寿山石雕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杨玉璇和周尚均,代表了该时期寿山石雕的最高成就.关于杨.周两家雕刻风格,龚纶在<寿山石谱>一书中总结为"杨之制精工,而周所作朴茂,取径不同&q ...

  • 《唐宋八大家文钞》版本源流考述

    "唐宋八大家"之名最终成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自明万历七年茅坤编成<唐宋八大家文钞>初刻刊行,次第有各种重印本.重刻本.翻刻本.精校"通行本& ...

  • 常明:二郎神和赵昱(《封神演义》源流考之七)

    与李靖和毘沙门天王的形象糅合相同,二郎神也是由中国本土的二郎神故事与外来神祗的故事杂糅来的. 二郎神的事迹本自唐时托名柳宗元的<龙城录>"赵昱斩蛟"的故事,而其为李冰或 ...

  • 常明:《封神演义》里的哪吒(《封神演义》源流考之九)

    明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有"那吒太子"一条,总结了此前的哪吒神话,并为后来的<封神演义>里的哪吒故事提供了蓝本,其间言: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

  • 京城石家白猿通背拳源流考

    图为:长臂白猿(素材来源网络) 通背拳,也有称通臂拳,历家古谱称之为通背猿拳,由古圣上贤取法 "古猿求生精义,尽演诡诈之道" 而创立.历来隐秘传授,择徒甚严,在近代才得以广泛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