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保定|书院之城(附录“书院之城保定”论文33篇)
保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积极传承创新新时代保定文化。加强保定文化标识塑造,全面打造燕赵风骨、直隶风韵、革命风华、京畿风范的文化风貌。依托“清末之冠”的莲池书院,充分挖掘二程书院等唐代以来近50所书院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全国书院之城”。
建设品质生活之城
有思念 有味道 有故事
你若问我,啥是保定?
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
因为
两千余年岁月积淀
历史的厚度×文化的温度
共同交织成
这座城市的厚重底蕴
时代向前,时光可溯
红色足迹 | 百年风华 | 古迹非遗
名山名水 | 名吃名产 | 名人名居
多个视角看保定,里面有太多故事
那些令人崇敬的,回味的,陶醉的
都是保定
保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
要积极传承创新新时代保定文化
依托“清末之冠”的莲池书院
充分挖掘二程书院等
唐代以来近50所书院
的历史文化资源
打造“全国书院之城”
在千余年历史文化发展中
“全国书院之城”之名
早已深深镌刻于保定的古城文脉
初秋的古莲花池一角
初秋的保定
繁华的裕华路闹市中
古莲花池正沉浸在秋意里
穿廊过桥,竹深叶翠
时光跃然百余年
莲池书院的朗朗书声
似乎仍在耳畔响起
书院始于唐代
原为藏书修书读书之所
逐渐含有教育性质
经五代,至南宋而兴盛
元代形成郡、邑地方学校
清代各府州县均建有书院
前后延续千余载
书院在我国教育史上
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直隶总督署 王德明 摄
早在唐代,保定境内已建有书院
自元代张柔重新建城之后
保定历明而至清初
是保定路、保定府、清苑县的
政府所在地
清康熙八年(1669年)
清政府开始在直隶省设巡抚
省会由大名迁至保定
晚清莲池书院院长张裕钊题写匾额“莲池书院”
作为畿辅首善之地
保定人文荟萃,人才迭出
明代建有上谷书院、二程书院
至清代,莲池书院的出现
将保定的书院文化推向顶峰
古莲花池 王德明 摄
莲池书院坐落于
“城市蓬莱”古莲花池中
历经岁月变迁,仍旧古韵盎然
它,不仅是保定最美的风景
也代表了直隶乃至北方
最厚重的书院文化底蕴
宛虹亭被视为元明时期临漪亭的继承者 王德明 摄
古莲花池原名雪香园
1227年,张柔建保定城时
在临漪亭故址开凿建设
“重构馆榭,蔚成巨观”
明代成为保定城中的名胜
清代又经多次重修扩建
雍正朝直隶总督李卫画像
莲池书院在这里创建
和一个人有着莫大的关系
他,就是直隶总督李卫
《四库全书》畿辅通志卷五十三中关于创办莲池书院的记载
雍正十一年(1733年)
清廷下诏令,令各省省城
建立省级官办书院
以培养所需得力人才
古莲花池内最古老的,建于元代的绿野梯桥。王德明 摄
古莲花池,因
“林泉幽邃,云物苍然
于士子读书为宜”
深得李卫欣赏
于是,择其西北隅
将莲池书院创办于此
直隶总督李卫《莲花池修建书院增置使馆碑记》拓片
同治《清苑县志·卷十五·碑记》中李卫《莲花池修建书院增置使馆碑记》
此时的莲池书院
书院设备、经费和教师薪水
由政府财政税收中拨发
不足部分由李卫补足
并设学田“岁课租以资膏火”
莲池书院学子求读
书院教学轻八股、重实学
每年正月以岁考招生
择优录取,不受资格地域限制
影响远远超越藩篱之限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扎实学风
万卷楼曾是莲池书院的藏书楼 王德明 摄
在省级书院中,莲池书院
建立较晚,却影响最大
作为直隶省最高学府
被誉为“全国书院之冠”
名扬大江南北
乾隆巡幸莲池书院
乾隆题写匾额“绪式濂溪”,期望莲池书院秉承儒学之风培养更多的人才。
莲池书院得到清廷的重视
皇帝也多次巡幸
仅乾隆就曾数次亲临于此
题写诗篇,勉励学子
“勖哉佔毕流,学为君子儒”
国画大师齐白石《莲池书院图》
数不尽的名师曾于此
传道受业解惑
更有无数德才贤士
从书院走出,达济天下
《新城县志》中关于曾国藩督直时期莲池书院院长王振纲的记载
书院院长,亦称山长
由直隶总督聘任
自李卫始,历任直督延请名师
使士子获益,人才养成
章学诚
黄彭年
张裕钊
吴汝纶
大儒名家,群贤毕至
中国地方志理论创始人章学诚
经史古文学家黄彭年
桐城派大师张裕钊、吴汝纶等
均曾担任院长一职
同光时期莲池书院万卷楼
他们不仅教书育人无数
而且留下了宝贵的教育思想
及文学、书法等著作
对直隶学风、文风的近代转型
乃至教育的蓬勃发展
产生了重要作用
曾国藩在莲池书院讲课、出试卷、主持考试,并亲自为学子们阅卷。
莲池书院存续170余年
直隶总督常来此巡视
大多竭尽所能完善书院
甚至还亲自讲学
道光朝直隶总督那彦成亲书的《莲池书院法帖》跋语
方观承打造了“莲池十二景”
那彦成创建了“莲池书院法帖”
曾国藩亲自主持书院课业
李鸿章广储书籍,明立章程
……
他们,对莲池书院和学术发展
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晚清张裕钊、吴汝纶批阅的莲池书院学生考卷
传承圣贤,于斯为盛
书院“恢弘教化,声播四方”
虽无法考证精确学生人数
但其中佼佼者星辉璀璨
毕沅
冯国璋
傅增湘
刘春霖
湖广总督、朴学家毕沅
民国代理总统冯国璋
北方桐城文派代表贺涛
民国教育总长傅增湘
清代末科状元刘春霖等
或彪炳于仕途,或名噪于文坛
影响了整个近代中国
日本学者宫岛大八《莲池书院图》
宫岛大八
不仅如此,莲池书院
率先开东西学交流之风气
而且打破地理疆界
在后期曾招收日本留清学生
在清代教育史上极其罕见
这表明,在清代官办书院中
莲池书院的地位和水平
已经居于领先地位
晚清莲池书院学古堂
书院更名
从1733年创办至1902年停办
其余绪直隶文学馆
延宕至1910年
莲池书院历时170余年之久
可谓独领风骚
那段煜煜生辉的历史
在百余年后仍流传不息
保定军校
清末民初,新学大兴
保定作为“学生城”
成为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
各类学堂30余所
以及后来的保定军校
育德中学留法勤工俭学班等
都与莲池书院的影响
有直接关系
1954年的古莲花池内,图书馆每天接待众多读者。人民画报 蔡尚雄 郑光华 摄
1952年11月22日
毛泽东主席视察莲池时,称赞说
“莲池有名是因为有莲池书院
莲池书院当时在全国是很著名的”
“莲池十二景”之鹤柴 王德明 摄
2001年,古莲花池
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经历了两次复原修缮
“莲池十二景”全部恢复
莲池书院的文脉,绵延不息
首都图书馆藏清莲池书院图
继往圣,开来学
莲池书院是直隶文化的
守护者与传承者
但却不是单独的个例
在保定各县区的历史中
书院都曾是醒目的文化地标
金末元初,明未清初,道统续断
晚明党争,《四库》修纂
清末维新,变法图强
都有保定书院师生的身影
同治十年(1871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奉命在莲池设局编纂《畿辅通志》,君子长生馆正建于此时。王德明 摄
保定的书院,历经千余载变迁
虽伴随封建王朝衰败而中落
却已经形成独特的时代印记
与不可替代与比拟的文化气质
滋养孕育了直隶书院文化的精神内涵
积极传承创新新时代保定文化
打造“全国书院之城”
从传统书院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
延续品质生活之城文脉
彰显现代化新保定的城市特质
催生千年古城走向新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