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童谣•名家专栏】07|戚万凯:儿歌创作的基本方法(3-6)
【开栏的话】:
“法乎其上,得乎其中!”
捧着经典读童谣,就是“法乎其上”!
跟着名家学童谣,就是“法乎其上”!
《童子童谣》在打造全国童谣第一专业公众平台的道路上,得到中宣部等国家五部委优秀童谣评选连续六届获得者、中央电视台七巧板新童谣竞唱前十佳得主、积淀31年儿歌创作经验的“中国儿歌王子”戚万凯老师的鼎力相助,将41余万字的《新儿歌创作谈》授权在《童子童谣》上以“名家专栏”的形式,一周一期地隆重推出。
跟着名家学童谣,我们一起为童谣事业闹翻天!
(3-6)
上期《儿歌创作的基本方法(1——2)》介绍了“儿歌的分节”“儿歌的句式和字式”,今天重点介绍“儿歌的节奏”“儿歌的韵脚 ”“儿歌的比兴”和“儿歌的拟人”,希望对初学者有帮助。
儿歌的节奏
大多数儿歌节拍不固定,根据内容需要灵活掌握,但也有部分儿歌讲究节拍,一般是二拍或三拍,最多不超过四拍,即念两个、三个或四个字一顿。比如传统儿歌《吃了茄子留盖盖》,便是二拍加三拍式的儿歌,应该念两个字和三个字后一顿:
吃了/茄子/留盖盖,
拿来/当顶/军帽戴,
见了/爸爸/行个礼,
见了/妈妈/做个怪。
儿歌写作语言排列的另一个要求是:必须有节奏感。每一行诗所用词的字数大致相等,可以“切”开,“停顿”一样。比如《小板凳》(再耕):
小板凳,真听话,
跟我一起等妈妈。
妈妈下班回到家,
我请妈妈快坐下。
四行诗的字数是“三、三、七、七、七”,大致相等,可以“切”成“小板/凳,真听/话,跟我一起/等妈/妈。妈妈/下班/回到/家,我请/妈妈/快坐/下。”每一行诗“切”成四“节”(拍),也就是“停顿”四次。这样读起来就有节奏感。
儿歌的韵脚
能在口头流传的儿歌,大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容易记住。“辙”,就是车轮轧出来的痕迹,不管有多长,都是一样宽。“韵”,指的是一个汉字读音的收音(韵母)。合辙押韵,就是要求一首儿歌的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的收音必须是同一韵母的字。比如《山羊》(鲁兵):
你还小吗(ma)?
你还小吗(ma)?
胡子一大把(ba),
咩咩咩咩叫妈妈(ma)。
这首儿歌)的一、二、三、四句的最后一个字的收音,都是“a”音韵母,这就叫合辙押韵,读起来不拗口。如果写成“你还小吗?你不小了,胡子那么多,咩咩咩咩叫妈妈。”再读时,效果就完全不同。因为这四行的最后一个字:“吗、了、多、妈”音不是同一韵母,念起来就拗口了。因此,写儿歌时,至少要做到双句(二、四、六、八)押韵,最好第一句也押韵,这样念起来更琅琅上口。
儿歌的比兴
创作儿歌有许多艺术技巧,比兴是其中之一。比和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表现手法。一首儿歌往往托物起兴,通过对某一件事物的描绘烘托出一种能引起人兴趣的氛围来。《太阳和月亮》(邹景高):
太阳哥哥要下山,
忙叫妹妹来接班。
月亮妹妹羞答答,
躲在帘里巧打扮。
巧打扮,怕露面,
邀来星星当伙伴。
哥哥见了眯眯笑,
挑起灯笼就下山。
太阳哥哥慢点走,
请到我家吃晚饭。
这首儿歌前两句就是起兴的。“太阳哥哥要下山,忙叫妹妹来接班。”太阳的妹妹是谁?一下子引起了人们的兴趣。然后,应用比喻手法,借丰富的想像,把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把太阳比作哥哥,把月亮比作妹妹,把星星比作伙伴。于是,一幅美妙的画图便出来了:在那太阳即将下山,月亮也即将出来的瞬间,月亮在云朵里不肯出来,露出一点点余光,要出来不出来的,就像一个女孩躲在门帘里,羞答答不愿出来的样子,是那么美、那么动人。太阳就像一个圆圆的红灯笼一样滚下山去了。到哪去了呢?滚到月亮妹妹的家里去吃晚饭去了。多么有趣,多么精彩!
儿歌的拟人
把自然界的事物拟人化,把它们当成人来写,有人的感情、人的动作,既生动形象有趣,小孩又容易理解。屠再华的儿歌《鸭婆婆》用的便是拟人手法:
鸭婆婆,
会唱歌,
一扭一扭,
跳着迪斯科。
这首《鸭婆婆》,就把“鸭子”当成婆婆来写的。本来,鸭子走路一扭一扭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可作者却把鸭子比作婆婆,把鸭子走路比作跳迪斯科。你看,多有趣。特别是对于科学童谣,更应该如此,因为科学童谣的对象大都是动植物和自然现象,将它们拟人化,有助于寓教于乐。如《啄木鸟》(沈中海):
啄木鸟,
啄木鸟,
会听诊,
会开刀,
治病不要钱,
只收虫一条。
作者就把啄木鸟比作是一位给树看病的医生,非常形象生动。再如《蚕宝宝》(张铁苏):
蚕宝宝,脱衣裳,
脱一件,变个样。
脱了四件旧衣裳,
变成一个茧姑娘。
作者把蚕蜕皮比作我们人换衣裳,就非常容量被儿童理解,有助于科学知识的普及。
童谣的魅力,等着你一起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