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张若澄山水册十二开鉴赏
张若澄(1721~l770年),字境壑,号默耕,清代安徽桐城人,出生于桐城一个官宦世家。祖父张英(1637~1708年),字敦复,号乐圃,清代名臣,文学家,历任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等职;父亲张廷玉(1672~l755年),字衡臣,号砚斋,曾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军机大臣,被封伯爵,配享太庙。张英与张廷玉是桐城地区有名的“父子宰相”。若澄兄张若霭(1713~1746年),字晴岚,是清朝少见的英才俊杰,21岁中进士,后迁侍读学士,官至内阁学士。工书善画,又“久直内廷”(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得遍观古人遗墨。以书画供奉内廷,其画作曾入《石渠宝笈》。
清 张若澄 山水册十二开 北京宝瑞盈2015春拍 估价220万元
作品鉴赏
张若澄的出身,绝非一般的等闲门第,他是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之孙,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张廷玉之第三子。张廷玉在有清一朝声名赫赫,他在康熙末年整治松弛的吏治,后又完善军机制度,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和《世宗实录》总裁官,可谓一代大学士。张廷玉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张英何许人也,很多人或许不熟悉,但是对于“六尺巷”的典故,一定不陌生,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清代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叶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到家书后批诗一首寄回老家,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叶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留出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张英的宽容旷达让六尺巷的故事被广泛传诵,至今依然带给人不尽的思索与启示。张英品格高尚,懿德流芳,所以子孙也纳福而生,个个出息。
张英与张廷玉号称父子双宰相,尤其是张廷玉是康雍乾三朝重臣,声名显赫。张廷玉有三个儿子——张若溎、张若霭、张若澄。三子都有政声,通文达艺,继承了良好的家学修养,可谓“虎父无犬子”,张廷玉最为笃爱张若霭,张若霭少年登科,书画皆精妙,尤善鉴赏,其成就不在张若澄之下。
张若澄此《山水十二开册页》以山水小景为创作主题,学元画深入骨髓,笔致最为胜出,张若澄学元画,从精神处把握实质,他的临仿笔墨也都从胸中盘郁出,浓淡相间,疏密得势,不乱不杂,旨精意远,非有厚重心境的人而不能与之共鸣,从笔墨就能看出他内心清净,做事条理,文采斐然。从张若澄的绘画笔法可以看出他的清标骨骼,家学修养,深沉博大,冲虚简静。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张若澄的作品的收藏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册页本身的艺术价值,他的家族,他的时代,都是值得关注和考虑的。随着收藏界对古代绘画认识的深入和提高,古代绘画一直在收藏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和话语权,古代绘画的精神意蕴将随着人们鉴赏水平的提高为更多的欣赏者所理解。目前张若澄的作品价格偏低,他的升值空间尚未被挖掘,作为张氏家族的一员,体现在市场上应该有相当的价格,随着收藏界对艺术品的正解不断更新,古代精品的辉煌成绩必将逐渐实现。(陈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