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卫国:​又寻朱华俊

又寻朱华俊

文/向卫国

2020年12月6号 ,我应重庆六中老三届同学的邀请,去鹅岭公园参加了他们的新书发放活动,并获得了他们赠送的书《历史将永远追忆我们》。这部重庆六中(求精中学)老三届同学回忆录共有720页,厚重的书,厚重的历史。
书中有朱华俊同学1969年4月6日给我寄到苍溪的一封信,还有1966年他们高66级班的同学在校门口的集体照片。看着这些,想到又失联十年以上了的朱华俊,不知道他还在不在这个世界上。
1969年最开始下乡时,他是跟着北碚夏坝中学去的南充地区南部县。当年国庆节,他在重庆给我写了一封简单的信,信末一句“余不多叙!”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就离开了南部县,消失了。我当时就呆了。从此失去了他的一切消息。
我找了他几年,1973年才找到他的联系方式,历经艰难地找到了他,这时他已经到了大西北。他现在叫史华俊,跟继父姓,是去了大西北才改的。
他三十几岁才结婚,没耍一天朋友,当地的风俗,结婚前是不能耍朋友的。他突然给我来信说,他要结婚了。他说:如果不是因为母亲要求,这一辈子不结婚了。
我痛哭了一场!多年来我都不敢问他。他一共生育了五个孩子,因为前面四个都是女儿,第五个才是儿子。那个地方必须生儿子。

那个年代的人太正统了,很革命化,通信都是互称同志。他的思想也很正统,后来他才改了称呼,称呼我“卫国君”。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我最迷茫、最看不到前途而悲观的时候,他给了我精神上的力量,要我学习文化知识。我马上拿起了课本,复习数学等功课。参加成人高考时,我数学考了100分。在他抚养五个儿女最困难的时候,我也尽量给了他帮助。现在我还保存有五十余封他写给我的信,记录了这段珍贵的友情和历史。

十年前,我和他又失联了。两三年前,我曾经又找过一次,但没有结果。他和六中的同学在更早的时候就失去联系了。
我想,如果他还在这个世界上,一定非常想看到重庆六中老三届同学们出的这本书,这里面留下了他的青春岁月,这里面有多少往事值得他去回味啊!
我又开始寻找,立即往甘肃打电话,通过114查号。
和几年前一样,查不到当地教委和党校的电话,说是没有记录。于是,我又打114查询华池县第一中学和第二中学的电话号码,因为他曾经在那里工作过。
终于打通了第一中学的电话,一个年轻人接的,他说,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教师。
我告诉他,这个人早年就调到党校工作去了,希望他能够告诉我党校的电话号码。年轻人说,没有党校的电话号码。我让他告诉我教委的电话,他告诉了我。
于是,我打通了教委。教委说,党校不属他们管,要我打到县委。我让他们告诉了我县委的电话,通过县委,我得到了党校的电话号码。今天的电话格外的顺利。
几年前就是在这一关被卡住了,当时党校接电话的人说,没法联系上这个老师,找不到联系方式。今天又到了这个关口,我心里特别紧张。
党校的电话接通了,是一个热情的小伙子,他马上说:有这个老师的电话,你等等,我帮你找。
这一刻,我激动得心脏仿佛要停止跳动。首先是:他还活着!因为十年前他就大病过一场。
不一会儿,终于得到了他的手机号码,我立即打过去。这手机号是他老婆的。以前都在照片上见过,因为他们换了手机号,后来就失联了。
联系上以后,彼此都很激动,都说:好在,大家都还活着!
立刻和他老婆互加了微信。他本人不能使用微信,脑梗加上其他疾病,曾经走路都困难,说是现在好多了。他老婆发来了全家福照片,他们的四女一子现在有了七个孙子和外孙。
我马上把朱华俊(如今叫史华俊)的情况告诉了六中的同学。六中同学立刻联系上了他老婆,并且把书给他快递过去了。
十几年前,朱华俊曾经回过一次重庆,郑强开车去六中校门接的他。当天晚上,在北碚刘流家,七八个同学一起聚会。这几位同学,你们还记得朱华俊吗?
朱华俊(史华俊),当年重庆六中高66级的高材生,早就同化成了大西北人。如果没有文革,没有上山下乡,他将是另一种命运吧?
他的父亲是黄埔军校出来的,是蒋介石的学生,是个大官,一解放就被抓了。他是跟着他的奶妈长大的。原来我以为那是他的姨妈,因为他称呼他奶妈的儿子为表弟。刚才他老婆才告诉我,他相当于是一个孤儿长大。他父母都很有文化。
他的故事太长,他这一生太坎坷。现在,他生活安宁了,身体却不行了。

我和他的故事很长,长达五十几年。有同学认为我们这段经历是可可托海似的爱情,其实我们没有谈过恋爱。他是一个很稳重的人,我们之间有着很深的友情,但还没有升华到那一步。这不是爱情,却胜过爱情。

我一定要抽时间写出来,趁他还活着。

他居然一直保存了我的照片

2020年12月9日

作者简介

向卫国,重庆原西师附中老三届学生,1969年上山下乡到四川苍溪县农村插队落户。1973年病退回城,在渝中区第八建筑工程队做临时工。1978年到西师附小工作,当教师直到退休。

【图片为作者提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