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生活背景的变化

语文学习生活背景的变化 

唐建新

在进行语文教材修订时,除考虑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外,还应该考虑以下变化:

社会用字量的减少。2007年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公布的2006年中国语言文字社会生活年度报告书说,外国人学习汉语,要达到顺利阅读我国普通报刊杂志的水平,需要认识968个汉字。这就是说,我们是否还需要坚守五十年代扫盲标准,非得要继续认识3500字才算脱盲。一般情况下我们的汉字使用量在逐年减少,尤其是一些不常用的汉字,正在逐渐离我们远去。至于一些专业所需要的汉字,则是可以在工作或者需要时再去认读的。

该年度报告书还说,外国人学习汉语,应该熟记200个成语。我们的小学生初中生,是否也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词汇至少是成语的记忆量呢?多年来不做要求,报刊杂志上的成语使用也越来越少了。本人现在命制高考模拟试题,在命成语一小题时,要在一天的报纸上找到适合的四个使用了成语的句子语料,已经很困难了,因为记者们已经不大使用成语了,该用成语的地方正在改用其他的网络萌词等方式来表达。

再者,我们2001年的课改是在比较匆忙的时候开始的,各个学科是在比较被动的情况下匆匆忙忙进行的,很多地方被实践证明是不太符合我国学生的母语学习的。而此时我们应该想到第七次课程改革,即1990年代广泛使用的语文教学大纲,当时是在相对比较冷静的情况下由学科人来仔细梳理,在很多地方做得比较实在的东西。譬如当时梳理出的48项能力64个知识点,又如语文知识教学的原则:精要好懂有用。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会也不可能再去完全照搬,但是,其中值得再次回顾反思审视的地方,知识能力具体化的可操作化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而现在的一味说虚谈玄的做派是难以操作难以实施的。

再次,我们的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轨到大众教育上来,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全面教育强制教育了,我们是否还需要将教育的目标,尤其是学科教学的目标确定为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这样的结果,往往很容易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教材的修订或者编写,原则上应该是保证在语文课堂上就能够使大多数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不应该再寄希望于课外的所有时间。现在很多发达国家孩子们几乎都是将近半天的时间在锻炼身体,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而我国要求参加一个小时都难以落实,还死死抱住知识越多越好的不太适应现代社会的观念不放,未免不切合实际。

最后,我们的语文学科教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是社会公民还是培养文人,甚至文学青年。这也是语文学科母语教学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方向性问题。

长按或扫描此码方便继续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