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最隐匿的认知“杀手”!血管性认知障碍如何预防?
血管性认知障碍如何预防
撰文 彭丹涛 乔亚男
编辑 保健君
什么是血管性认知障碍?其特点有哪些?之前的文章已经介绍得很清楚,详情请戳右边蓝字链接→ 58岁就痴呆了?中年人小心!血管性认知障碍发病率高!起病隐匿!后果严重
导致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原因
导致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原因,主要包括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发生或不发生脑卒中都可能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因此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罪魁祸首就是各种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可干预和不可干预因素。不可干预因素属于不可抗力,包括男性、高龄、家族遗传史、种族等。
如何预防血管性认知障碍
预防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方法就是控制可干预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下面我们把最常见的可干预危险因素为大家介绍一下。
1、高血压
毋庸置疑,无论是脑血管疾病,还是心血管、外周血管疾病,高血压都是头号杀手。血压高是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小血管扩张收缩异常,影响脑组织的血液灌注及血管自主调节功能,从而引起“脑白质病变”。脑白质就如同光缆,可将大脑皮层的各种神经信号传递到下位中枢或在皮层之间互相传递,脑白质受损会导致信号传递受损而出现认知功能下降。
在高血压的几种类型中,“反勺型血压”即夜间血压的升高,往往被人忽视。夜间睡眠呼吸暂停、长期失眠和焦虑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夜间血压升高。夜间血压升高与人体的激素分泌相背驰,更容易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反应性下降。因此,平稳控制血压水平尤其是夜间血压水平,是减少血管性认知障碍发生的重要手段。收缩压下降7mmHg(毫米汞柱),且舒张压下降3.2mmHg超过3.9年,就能使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生率减少一半。想要了解自己血压是否平稳及夜间血压是否升高,可以进行24小时血压监测。
2、糖尿病
糖尿病的血糖代谢异常会增加血液的黏稠度,使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造成全脑灌注不足;此外,糖尿病也可引起颅内动脉硬化,导致管腔狭窄,引起脑血流量下降和血管反应性下降。糖尿病如果同时合并高血压或冠心病,则发展为血管性痴呆的危险性会更高!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可能性是非糖尿病患者的3倍,此类患者的大脑海马中胰岛素受体减少、敏感性降低,可引起学习、记忆、心理适应性和精神运动反应速度的损害。
3、高脂血症
虽然高脂血症与血管性认知障碍无直接的显著相关性,但由于脂质成分沉积在血管壁中,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使血管管腔狭窄或阻塞,或不稳定斑块脱落后掉到远端的脑动脉中,可引起缺血性卒中。单次的关键位置的卒中,如累及大脑海马、颞叶以及丘脑等管理认知的脑结构,或多次的卒中,都可直接引起血管性认知障碍。
4、房颤
心肌梗死、房颤等心脏病均是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高危因素。房颤可引起心脏输出量不稳定,导致脑组织低灌注;另一方面,房颤易发生心脏附壁血栓脱落或大量微栓子形成,这种栓子脱落导致的缺血性卒中,更容易发生于掌管认知功能的大脑皮层;此外最新研究发现,房颤患者中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等)的水平升高也容易致微血栓形成,导致患者出现多次无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综上三点,房颤患者极易出现认知功能下降。
而阵发性房颤有时不易被察觉,因此60岁以上老年人每年进行多次24holter(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是必要的,另外,最新推出的皮下植入心电监测更容易早期发现阵发性房颤。
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人体代谢中的一种中间产物。Hcy在体内的异常升高会引起具有神经毒性作用的氧化物和氧自由基的增加,不仅促进神经元的凋亡,还可损伤大脑海马区细胞的自我修复功能,从而导致记忆减退。此外Hcy升高可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动脉内平滑肌细胞增生、堆积,造成类动脉粥样硬化样表现,引起脑缺血、脑卒中、脑白质疏松、脑萎缩等一系列改变。
叶酸、维生素B 12和维生素B 6共同参与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因此注意这三种维生素的摄入可明显改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此外有一类人因为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的TT突变,而出现Hcy异常增高,此类患者适宜长期外源性补充叶酸、维生素B 12和维生素B 6。
6、吸烟、酗酒
吸烟与酗酒通过诱发血管痉挛,改变血压、血糖等而增加脑卒中的发生率,从而间接引起血管性认知障碍。
7、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低的患者脑神经突触较少,所以脑功能储备下降,小范围的卒中即容易出现认知下降。因此多读书、学习新事物、进行益智游戏可建立更多的神经突触,减少或推迟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生。
控制好以上危险因素可以明显减少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生。
那么,怀疑有血管性认知障碍怎么办呢?
如果已经有上述危险因素,且并没有急性的脑卒中发生,但仍怀疑自己有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患者怎么办?
这类患者可到医院就诊,通过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观察自己是否存在无症状的脑小血管病,包括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微出血等病灶。通过认知功能量表筛查,了解自己是否有认知功能下降。
如已有脑小血管病发生,但尚无明显的认知功能下降,可在继续良好控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加用一些改善循环、提高脑灌注的药物。
如已有脑小血管病发生,且有认知功能下降,则还需要在前面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以及进行认知锻炼及认知康复等治疗。
作者简介
乔亚男
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抗衰老研究分会委员、中国医促会中老年医疗保健分会委员。 专业方向为脑血管疾病、血管性认知障碍等疾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参编多部专业书籍。
彭丹涛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神经病学组组长、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副组长、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抗衰老研究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痴呆及相关疾病专业委员会(ADC)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卒中学会血管性认知障碍分会副主委等。
专业特长:擅长诊治认知障碍、睡眠障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脑血管病、神经免疫疾病等神经科常见疾病。
欢迎关注中老年保健官方微信(ID:zlnbjzz)
点击网址即可订阅2018年纸质杂志:
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172346660
中老年保健杂志全国邮局订阅:邮发代号 82-221
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zlnbjzz:010-64216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