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路,这不是温州
自去年10月1日开街,改造后的温州公园路重新登场快一年了。
早在开街之前,漫步公园路就使我充满了疑惑。黄泥土的色调,稀疏的绿植,粗糙的材质。。。步行其中,让人仿佛置身于北方的某座小城。举目四望,满满的萧瑟感。
这难道是温州?
开街前冬天的公园路
开街之后,火爆的人气冲淡了我对公园路的疑问,还为温州终于有一条有人气的文旅古街而感到由衷高兴。
不过最近再去看时,人潮退去之后,对公园路的质疑重新在脑海浮现。
开街前冬天的公园路
北方的公园路
时值盛夏,虽然街道上增加了招牌和部分绿化,看上去没有冬天那么荒凉了。但这始终掩饰不住公园路浓浓的北方味。
东入口处,空旷单调的广场上,基本没有绿化和景观。夏天烈日当头,让人感觉口干舌燥,向前迈步需要鼓足勇气。
大面积裸露的砖墙建筑,虽然温州传统民居偶有出现,但并不是温州民居的主要风格。
既无绿化遮盖,又缺乏招牌等装饰,一些建筑显得了无生趣。
主要街面上,景观的营造基本没用心,简单地种了一排树。
看着像北方,却没有北方的干爽。在没有遮挡的室外,曝晒闷热让人逛街的兴致大减。
入口处的儒英咸集,占据了街口最好的位置,却成了街上关门最快的区域。除了没有南方情调外,顺便一提我觉得它的失败和设计有脱不开的关系。
首先建筑的整体造型让人感觉更像一个庄严的纪念馆,而不是市井的餐饮小吃聚集地。其次商场的入口开阔冷清又隐蔽,没有热闹的集市导向,游客的眼睛没办法被吸引。另外,“儒英咸集”这名字也让人看不懂,还不如就“儒英市集”简单明了。
“儒英咸集”的内部设计有些特色,但运营不佳,多数店铺已经歇业。
此外,公园路上还有这些未经改造过的房屋,让街道显得更不精致。
不仅整体风格和景观营造充满北方感,街道所使用的材质,也是野性粗犷。
纱帽河和公园路的立面砖墙。
砖墙的粗糙程度,堪比西北的边塞城墙。城市中心的拥挤处使用这么粗制的砖墙,行人一旦撞到擦到就会受伤,充满了安全隐患。
而其实原先改造的纱帽河的砖墙是要精细很多的。
真正的老建筑,公园路旁的温州市历史建筑——兴文里林氏民居,砖墙也远没有这么粗糙。
公园路的地面铺装,粗糙程度,也非城市该有(楠溪江古村等可以有)。石材过于凹凸不平,相互之间空隙也很大。就像一朋友说的,鞋跟稍高一点就容易崴脚了。儿童也不能在上面愉快地奔跑玩耍。
以上种种,公园路在我眼里,不是温州。
南北方的历史街区
也曾经游历过南北方的一些城市,简单地发一些照片作对比。
北方:
大同古城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
南方:
上海新天地
广州沙面历史城区
总体而言,
北方是粗犷的,天干地燥,绿植稀少。
南方是精细的,温暖湿润,植被茂盛。
只有北方城市想尽力打造成北方“江南”的,
没听说过南方城市想打造成南方“塞北”的。
公园路的改造,却向塞北看齐了。
什么是温州?
温州,顾名思义,温暖之州,温润之州。
地处浙闽交界的温州,既有江南水乡的精致,也有亚热带的葱郁。
山、水、中西合璧的建筑、茂盛的树木(榕树),这些是温州的元素。
梧田,临河而建的民居和茂盛的榕树,这是温州。
九山湖畔,遮天的大树,建筑似悬浮在水面之上(籀园小学),这是温州。
永昌堡内,沿河的街道,郁郁葱葱的树木遮盖着水面,这是温州。
华侨城瓯海的景观塑造,榕树+水景的组合,这是现代的温州。
除了南方该有的精致之外,
水和绿是温州不可或缺的元素。
温州古城原来是水系最为繁密的地方,有“东方威尼斯”之称。水道不仅为温州居民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活用水,也是温州对内对外重要的交通干道。
清光绪八年城池坊巷(图片来自温州市人民政府网站)
从原先纵横交错到如今难以寻觅,河道的消失成了温州古城最大的遗憾。
现如今要大面积恢复河道已不太现实,但如果能适当地制造出一些水景,还是能为温州古城还原和增色不少。
纱帽河的改造对此做出了尝试,公园路西端也有一小部分水渠。不过目前来看,形式主义居多,水没有真正活起来。
纱帽河
丽江,是一个古城和水景结合的非常好的城市。他们的水道很多位于街边,通常也比较狭窄。通过这些水道,不仅营造出了丰富的景观,也创建了很多微型生态,吸引游客不断地驻足观赏。
温州古城的水景,应当向丽江学习。
公园路比纱帽河街道更宽敞,在水景的营造上可以更为大胆。
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
榕树是温州的市树,不过在温州古城内也不多见了。在有条件的宽敞的地方,如公园路东入口,何不种上一两株榕树遮阳蔽日呢?
公园路的绿化和景观没经过精心设计,特别是东段,宽敞又无趣,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这个提升是容易做到的。
纱帽河的榕树
虽然人气还不够好,但是瑞安公园路(忠义街)的建筑设计、景观打造,更为精致,也更富南方气息,可为温州公园路提供一些借鉴。
历史街区的改造,不是看上去“古”就可以了,还需要呈现出本地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将本土特色充分发挥,才是历史街区的真正魅力。
我希望不仅是公园路,温州其他历史街区的改造,都能尽精尽善,展现出真正的南方的温润的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