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章华]把秧安放进大地(上)
周华诚
六月,中国南方省份已经进入梅雨季节。大雨,中雨,小雨,阵雨,有时有雨,阴转小雨,中到大雨,暴雨如注。雨以各种不同的姿态轮番出场,扑向大地。我们终于在这密集的雨群中觅得一个间歇。
吃饭的时候还下着雨,我们到了田边雨势转小,真的要下田时,雨就止了。
此时山峦明净,四野清晰,空气如洗,泥土的气息与植物的气息在村庄里飘浮。大家脱了鞋袜,把脚伸进泥土。细腻的泥水在趾间滑动。左手一把秧,右手把一棵秧苗插进泥土之中。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几句诗里,隐藏着插秧的技术要领。一是必须低头和弯腰。低头和弯腰是与田野进行亲密接触的首要条件。弯腰使得人呈现一种躬耕于南阳的低微之态,低头是把视野变小,把世界观变成脚下观。这个时候我们看见水,看见泥,看见水中有天,看见天上有云,看见水中有自己,也看见水中有蝌蚪。二是必须手把青秧。手把青秧使得我们站在田野中间时,不再百无聊赖,我们每个人都在操持正事,手把一只手机使我们联通全世界,手把一株青秧就使我们联通土地。此刻我们放弃了全世界,只为了脚下的土地。我们手执一株青秧,弯下腰身,伸出手去,以手指作为前锋,携带着秧苗的根须,植入泥土之中。泥土微漾之间,一种契约已经生效:你在泥间盖上了指纹,每一株青秧都将携带着你的指纹生长。
插秧的技术要领还包括一些似是而非的规定动作。比如双脚与肩平,分开站立,同时尽量少移动双脚。双脚戳在泥中,并不是要把脚插在田里生长。如果一双脚在田间站满五个月,脚下会生根,头上会开花,并结出沉甸甸的粮食,麻雀将会光临,并在头发中间筑巢,或许会有小雀育出。这是稻草人的故事。我们不是稻草人,所以我们脚下不会生根,我们走来走去,但事实上应该少走动。脚的少走动,使我们把精力集中在手上,插秧的效率将得以提高,而脚坑的减少也不会使一株秧落入陷阱一般的空虚。
还比如说,插秧其实是一种倒退行为。倒退的时候你其实是看着眼前的田野被成绩所覆盖。于是得到鼓舞。得到信心。得到一种心灵的丰富与充盈。你将看不见令人感到恐慌的空白。它们终将被填满。你只是在倒退,倒退,一抬头看见青秧又多了数百行。多了数千行。你距离最初植下的第一株秧又远了好多。它越来越渺小。你倒退着倒退着,终于脚后跟触碰到了田埂(另一种底线),于是心里一阵欣喜。这种欣喜有时又是极为平静的。它更多的时候,代表的是你对自己的一种满意度。
这一切我们不会对下田插秧的孩子说。虽然他们人数众多,有一二十个,从遥远的城市或幼儿园或课外培训班或游乐场所而来,他们将十分需要稻田大学校长对他们讲述一些关于田野的故事。但是睿智的校长同志什么也没有说。校长只是举起一株秧,把这株秧举给他们看。然后校长弯下腰身,把这株秧稳稳地安放进了大地。孩子们总是会了解这一举动的意义的。不是在今天就是在明天。或许在二年后,或许在二十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