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讲一个社会热点的主题……“青春期孩子厌学,父母怎么办”。
首先,我们说的厌学是一个普遍性现象,有的孩子可能长时间不上学,有的孩子可能是隔三差五的请假,上学比较困难,等等。这些现象会让家长非常头痛,导致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出现一些问题。
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首先想告诉各位家长的就是,不要压力太大。
在我们小的时候,不去上学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但是在现在的这个年代,它其实是一个相对比较普遍的事情。
现在我们全国的精神科医生、心理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面对青少年工作的两个热点,一个就是青春期孩子的抑郁症,另一个就是青春期孩子的厌学问题。美国的中学生厌学的比例也比较高,大致是10%到20%的比例。所以说,厌学现在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厌学,可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很多人看到孩子不愿意上学,或者频繁请假,或者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的时候,固有的第一反应就会觉得这是孩子的问题,其实这个观点不全面。
“厌学”的“厌”,到底厌的是什么呢?要去详细、认真地思考,寻找具体的原因。
总结一下我们在咨询案例中遇到的孩子厌学的理由,大概有以下几种。
1、要求过高,孩子没有办法承受
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成绩考得好一点,排名更高一点,希望孩子能够上更多的辅导班,能够做更多的试卷练习,从而限制孩子的一些娱乐行为,比如说使用手机、看电视、跟同学交流等等。比如父母争吵、离婚、家庭关系不和谐,导致孩子没有办法放心去上学。同学关系处理不好,或者孩子不喜欢某个老师,孩子会回避矛盾和冲突,或者是不适应新学校。现在的孩子的成长环境、使用的社交工具,跟我们当年有着天壤之别,包括他们语言表达的方式都有很大的差别,这是时代快速发展的产物。这些东西需要我们的老师和家长要快速适应孩子的变化,不能用老一套东西去想象或猜测孩子的想法和需要。升学后学业压力突然增大,对整体的学业压力无法承受,付出了很多的时间精力,但是效果不太好,孩子会因为挫折而逃避。有一些孩子,学习本身问题不大,智商足够高,也能考出足够好的成绩,但是对学校的生活感到非常的枯燥无聊,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做题,或者模拟考,等等。孩子可能因为这些原因对上学产生了厌倦,就用频繁请假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不爽。还有的孩子,有比对学习更感兴趣的事情,比如有的孩子可能对动漫特别感兴趣,对游戏特别感兴趣,对电脑编程特别感兴趣,他们会觉得上学严重影响自己发展兴趣爱好的时间。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孩子的厌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通过现象看本质。先要了解孩子究竟是因为什么事情,采用了厌学的方式来尝试解决冲突和矛盾,不要把厌学简单地看成孩子的个人问题,要用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孩子的厌学问题。如果孩子厌学是因为家庭原因,比如说父母关系、亲子关系、父母和自己长辈之间的关系导致孩子厌学,那就要从家庭的角度去帮助孩子。有的孩子厌学,是反映了我们当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出了问题,特别是应试教育给孩子(当然也给老师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孩子投入大量时间为了考试而学习,一方面会让孩子的考试能力比过去更强,但同时孩子们也失去了更多应试知识之外的学习时间。从某种角度来讲,厌学是一个孩子的自我保护措施,因为如果硬撑下去的话可能会出更麻烦的事情。同时,厌学也是一个机遇,是促使家长和老师,包括更上层的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包括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够更好地去反思,我们的现在的一些教育方式到底出了哪些问题,反思孩子遇到了什么困难,反思我们怎么去帮助孩子。所以我们说厌学的核心是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要求,和孩子自身想要追求的东西产生了冲突,最后导致不可调和的矛盾,孩子只能通过不上学的方式来暂时回避这个冲突。人在不能自己做主、不能自己安排自己的思维和行动的时候,就会厌倦,孩子厌学真正厌的其实不是上学这件事,而是自己无法左右自己的生活,自己无法决定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节奏。这一点对我们成人是个特别提醒,因为未来的孩子对自主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我们回避现实,就会和孩子之间产生很大的冲突。当孩子厌学的时候,父母怎么帮助厌学的孩子恢复上学、重新适应学校生活呢?首先,要淡定,最重要的是要相信孩子,相信你的孩子不会甘心让自己的未来变得一塌糊涂。没有这份信任,一切都无从谈起。有的家长觉得孩子不上学就是烂泥扶不上墙,但其实孩子自己心里也有巨大的矛盾和冲突,也承受着巨大压力,只是表现的形式不一样。孩子待在家里是很难受的一件事情,特别是想到自己的同龄人在学校上学,想到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他们会有他们的焦虑,只是他还没有准备好去处理面临的冲突和矛盾,所以暂时没办法回到学校去。厌学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突然发生的事情,但其实是一个积蓄已久的过程。家长不要指望可以立刻改变孩子厌学这个事情,改变需要一个过程,就像俗话说的“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孩子童年建立起来的身份会慢慢分解,然后重新形成新的身份。当他们在学校和家庭的环境中没有办法顺畅地完成这个任务的时候,他们就会用厌学的方式去回避或者调整。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家里非常贫困,所有家庭成员都必须依赖他的工资来养家糊口,他如果不上班家里就揭不开锅,这个时候工作再辛苦再无聊,他都会咬牙坚持和忍受,因为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家里不需要他养家糊口,那他去上班感觉就是不一样,除非他能在上班的时候得到家里得不到的东西,比如同事之间相处融洽、被老板欣赏,他就会有成就感,会喜欢上班。相反的话,他可能对上班没有任何兴趣。孩子上学也是一样,如果在学校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自我身份认同的话,如果在上学的时候不能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被人喜爱的、被人认同的身份的时候,他对学校是不会有太多兴趣的。和厌学的孩子沟通的时候一定不能急,要知道要害在哪里。首先要把孩子这个人和不上学这件事分开,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和不上学搅和在一起。比如说,孩子想出去走走,家长说不上学你走什么走;孩子想要点零花钱,家长说你不上学还要什么零花钱……这些事情会让孩子觉得不上学就变成了一个下等人,什么权利都不配拥有,会觉得父母爱的是一个上学的我,而不是我这个人。这个时候,亲子关系就会变得更加紧张。所以第一重点一定要把孩子的人和不上学分开,他不上学依然是父母的孩子,依然值得父母去爱,依然有很多闪光的东西。温尼科特曾经说过一句话,“健康的孩子确实需要感受到继续存在的控制,但是纪律和规矩必须是由那些有能力被爱和被恨的人,有能力被违抗但也被依赖的人,提供单纯机械性的控制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恐惧也不能激发孩子内心中真正的顺从。”如果家长用非常严厉的要求,逼迫孩子不能厌学,必须要回到学校去,可能孩子会回到学校,但这恐怕只是暂时的;如果家长用爱、用欣赏、用理解来跟孩子相处,孩子在青春期这个复杂的过程中,就能够慢慢调整自己,能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支持、信任、尊重,他们可能更容易回到学校去,回到学校以后也会更稳定。这就是温尼科特这段话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