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宁远有个“特别行政区”叫寄庄都,自管自收,赋税低到你想不到!

(一)明朝宁远乡里的分布状况

咱宁远是明政权核心地区之一,地方政权当然是采用了明代的里甲制,这是无可争议的。但咱宁远从明初开始,就有了一个“特别行政区”叫寄庄都。崇祯十二年(1639年)划归新田县。

翻开县志,我们便能清楚地查到,明初宁远有十二个乡和一个特别的里:"明初,立乡十二,分里六十,后并为四十四。”里的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东乡(今鲤溪、五龙山一带):领里二,即东一里,东二里。

西乡:(今柏家坪、清水桥等地) :领里二,即西一里,西二里。

南乡(今新田县南部):领里九,即 南一里至南九里。

北乡(今新田县北部):领里四,即北一里至北四里。

中和乡(在县东):领里三,后分为五。(不是指今天的中和镇)             大阳乡(县西南,今水市、大阳洞一带):领里三,后分为七。

永乐乡(在县东):领里三,后分为五。

太平乡(在县南):领里四,后析为三。(非今太平镇,而是指九疑太平村附近一带)。

仙政乡(在县南,今湾井、下灌一带):领里二。

广济乡(县东北):领里二,后分为四。

仁泽乡(在县西):领里三,后析为二。

丹桂乡(县西南):领里二,后分为三。

在十二个乡外,宁远还有寄庄里(今新田骥村一带)及县末甲、东西屯、南锦屯四个不属任何乡里所辖的特别里屯。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解释一下寄庄户的含义:在我国历史上,把去外府、州、县、乡或外里购买的土地,一称之为寄庄。拥有寄庄的人,则称之为寄庄户。对此,有的记载这样写道:"寄,寓也。得业之民,原非土著,以其寓居于田庄者而立户"。另外,又有记载说"寄庄户,则人非版籍,徒以田产置在各里而得名者也"。寄庄大约在唐代就出现了,后来,随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土地兼并的加剧和赋税徭役的不断增加,寄庄不是在日渐缩小,而是正好相反,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大约到明代中叶以后,寄庄已逐渐发展到"通天下皆有"的地步。寄庄户赋税很轻,不论土地多少,一律按八等户纳税。

        (二)明朝里甲制简介

里甲制度是明朝的基层组织形式。也是明朝政府推行黄册制度的基础之一。

明朝建立后,并未立即制定统一的基层组织框架,各地的乡里组织有的是从元朝延续下来的,也有的是重新组编或创立的。到洪武十四年(1381),朝廷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里甲制度,乡村社会原有的基层组织基本上都被整合到这个统一的制度框架中。里甲的编制方法,是每110户编为1里,由丁粮最多的10户担任里长,其余100户则称为甲首。各里中无力承担差役的鳏寡孤独人户,则带管于110户之外,称为畸零户。10名里长以10年为一个周期轮流应役,先后顺序根据丁粮多寡预先编排,每年由1名里长率领10名甲首应当差役,并负责"管摄一里之事"。

洪武二十四年(1391)第二次攒造黄册时,又规定组编里甲时应维护"都"这种原有的乡村区划的完整性。比如一都有600户,将550户编为5里,剩下的50户则分派于本都,附各里长名下带管当差,不许划拨别都人户补凑。对于年老、残疾、10岁以下的幼童、寡妇以及外郡寄庄人户,则仍编为畸零户。这样,110户之外的人户,便区分为须承担差役的"带管户"和不负担差役的"畸零户"两类,不过许多地方常常将两者混同为一体。里长之外,各里还设有里老人之职,负责教化、劝农以及对民间轻微案件的审理。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明朝的乡村管理,是有乡而无乡政府;有里有甲,也有里长、甲长,但里长和甲长都不是官,是轮流担任的。丁田最多的十户轮流任里长,其余10甲,则分别轮流做甲首。

      宁远既然有个“特别行政区”寄庄都(里),而寄庄都(里)这个行政区的所有土地都属一个外地大地主所有,说明他根本不用轮流去担任里长,而是永义的里长,所以他的名声应该闻名乡里。那购买这个寄庄都的人是谁呢?

      (三)柏晚成才是寄庄都的大财主

      在宁远县大观堡里有一块明初的碑记《乐善堂章程》,小编发现后,将之移到宁远文庙内保存起来了。这个章程对这位大财主在宁远的购土地的使用状况作了详细记录,其中有一条:“立堂在堡,永垂不朽。粮载寄庄都六甲,梗名永善堂饷乐善堂银。”这一记录,充分反映了寄庄都的都长或里长就是大观堡堡主。

民国《宁远县志》对白掌塔墓主柏晚成即智眉禅师的记录为:“初,(柏晚成或智眉禅师)批缁慈觉寺,其母为募此山,创立道场……”即,此记录不仅记载了柏晚成或智眉禅师创立了大观堡,还买下了大观岭整座山。

《湖南省宁远县地名志》对柏晚成埋葬地内的村名“厂屋里”亦有记录:“厂屋里,驻地以前是外地大地主的庄屋得名。”这一记录,说明柏晚成即智眉禅师是外地来的大地主。

《湖南省宁远县志名志》对柏晚成地名的来历也有记录:““柏万城是元末祖宗姓名。”虽然这条记录与县志的”明末故臣“有矛盾,但从接管柏晚成田产的梅木塘李德胜的生活年代来看,柏晚成实为明初人。

在这篇文章中,寄庄都里长柏晚成的真实身份,还不是我们研究的核心目的,我们先把柏晚成在此购地置田产,他办慈善机构的事坐实后,再去研究他的身份,这才是正确的研究之路。

(0)

相关推荐

  • 刘邦在秦朝当过泗水亭长,亭长是多大的官,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只比秦始皇小3岁而已,这个时候是战国晚期,当时的秦王还是秦昭襄王,周赧王姬延也在这一年去世,刘邦的家乡是在今天江苏省的丰县,当时叫沛郡丰邑县中阳里,刘邦出生的时候还是魏国人, ...

  • 秦朝时的“亭长”一职

    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实际上,县以下的乡.亭.里等,乃是当时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以及地方教化.狱讼和治安等事,绝大部分都是由乡里官吏们直接承担的.我国古代的乡里组 ...

  • 清代两个地方官革除弊政的启示

    无聊之时,聊聊古代的地方吏治. 满清时期,有两个地方官吏在任时期对当地存在的弊政立志改革,都值得赞许和称道,但是,一个的结局是不仅失败而且殃及自身,以悲剧告终,一个的结局是获得成功,并得到时人和后人的 ...

  • 乡干部:有秩和啬夫

    有秩和啬夫 <汉书.百官公卿表>有:"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 ...

  • 2000余年的路,“县”从哪里来?

    进入东周之后,周天子日渐衰微,诸侯纷纷起来争霸,相互兼并,分封制走向解体,在大诸侯国吞并小诸侯国的过程中,一种新的地域组织形式.地方管理方式--行政区应运而生,而"县"就是我国历史 ...

  • 如蛮如髦

    如蛮如髦 读<韩诗外传>第四卷·二十 (峻岫) (原文) 出则为宗族患,入则为乡里忧.<诗>曰:"如蛮如髦,我是用忧."小人之行也. 这句话比较难懂,关键就 ...

  • 地方文史︱包伟民:制度与民俗之间的历史地名演变

    宋以后的地方志中,记载农村地区时,大多会描述为"某县某乡某里".但乡跟里在南宋时期其实已经为保甲制度所取代,不承担实际的行政管理职能.不少人在许多的墓志铭中也会用"乡&q ...

  • 明朝时期贵州的军屯、商屯与民屯

    贵州过去封闭落后,与中原交流甚少,经济始终处于原始状态.除播州宣慰司境内的庄园经济较为发达外,而其他地区仍停留在农村公社阶段,更有甚者,有的还存在着大量奴隶制或原始公有制残余.土官"世有其土 ...

  • 外东北历史之九----明朝时期

    作者:刘水龙 作者简历:1976年出生于河南省商水县,北大光华本科毕业,获得北大最高奖学金,后来就读北大哲学系研究生.大学毕业后进入君安证券工作,2001年自营B股交易量一度占全国近半:服务于多家中央 ...

  • 明朝时期的两位男诗人与一位女诗人的九首诗词鉴赏

    在中国古代的明朝(1368年–1644年统治中华大地)时期,便出现了许许多多位在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男女诗人. 而且,他(她)们的名气也是很大的.其中,就包括了有:高启.唐伯虎(又名唐寅)与柳如是及王 ...

  • 和剂局方,明朝时期中医古籍

    和剂局方,明朝时期中医古籍

  • 明朝时期聪明的财主,家财遭劫,没想到财主不怒反笑

    明朝万历年间,濮阳有一位书生,名叫刘滋,话说这位书生可以说是奇葩了,他多次想要考取功名,却始终不能如愿,仕途无望.而他整日就知道读书,从不劳动,可以说是手无缚鸡之力,他的父母去世之后,他只能守着家中祖 ...

  • 明朝时期纳入版图的岛群,中国南部的屏障,三个邻国争夺至今

    从<水浒传>到金庸的武侠小说,主人公如果在中原无处安身,便远走海外去寻找新的乐土.这种想法不仅仅是作家的创意,也是很多中国人的真实选择. 明朝灭亡时,一群幸存的明军士兵和渔民,从广东出海, ...

  • 明朝时期的山东地图

    明朝时期的山东地图

  • 清朝和明朝差距有多大?看一下明朝时期的地图,暴露出清朝多蠢

    邹忌身高八尺有余,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因此他对自己异常自信,认为自己比城北徐公美,妻子.小妾.客人也是这样子奉承他,直到他见到了徐公,才知道自身的不足.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 ...

  • 明朝时期,张太后与孙皇后并不和睦,为何却在最关键的时刻帮了她

    婆媳问题不仅是普通人家才有,古代的皇帝之家也有.明朝时期明宣宗的皇后孙皇后与婆婆张太后的关系就并不是特别好.张太后最喜欢的儿媳妇是明宣宗的原配皇后胡皇后.当时大明王朝到了关键时刻,孙皇后束手无策之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