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耕火种懒活地 | 进化的历史031

亚洲农民正在和一头水牛一起工作

摘要:农业不是一项技术而是一整套技术体系。是不同地区的人们经过长期积累获取的经验。农耕技术的发展也是渐进式的。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匮乏时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刀耕火种。

农业技术的演化(上)

物种的驯化

自然界有大量的动植物种类,但人可以食用的并不多,可以驯化的动植物就更少了。最后受地域环境、产量、驯化的难易、成本等因素的影响,最终被人类发现和利用的物种只剩为数不多的几十种了。比如在两河流域早在一万年前就出现了麦类种植。两河流域与古埃及驯化了麦类、豆类、橄榄油等今天人们主要的食物种类。全球范围内可以成为绝大多数人的主食的作物就更少了。农业不仅指种植业也包括养殖业。动物的驯化和植物的驯化几乎是同一时期的事。家畜不仅带来肉类食物蛋白质,也是可用于耕种、运输、战争的工具。

一些学者认为掌握了驯化技术的民族,特别是大型哺乳类动物的民族在社会发展上更有优势。比如马驯化后被用于战争,大大提高了战场机动的速度与杀伤力。牛用于耕地显然可以提高效率减少人力。但不幸的是由于人类迅速爬到了食物链的顶端。我们捕猎的能力太强了,原本一些地区有很多野生大型哺乳动物,但由于人类的迅速崛起而被大量捕杀迅速灭绝了。还未来得及驯化就消失了,这也影响到该地区后面的社会发展。比如北美地区就缺少大型的可被驯化动物,造成没有畜力可用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警惕当下由于人类社会扩张造成动植物大量灭绝。尽管我们不需要再利用动物耕种,但我们的损失可能比以前的农民大的多。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失去了多少生物资源,以及这些资源可以创造的价值。

种子库

刀耕火种

在公元前8500年左右,定居在中东的人类出现了'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这可能是先民们发现火灾之后可以找到许多可食用的动植物。烧过的土地第二年植物会长的非常茂盛。所以他们有选择地在过火后的土地上播散某些植物的种子以获得更多的食物。

在中国也有这样的耕种方式。在南方有一个游耕少数民族畲族。因为人数很少只有几十万人所以知道的人比较少。畲(She),意为刀耕火种。

薛梦符在《杜诗分类集注》卷7中对于畲田做过如下描述,其曰:“荆楚多畲田,先纵火熂炉,候经雨下种,历三岁,土脉竭,不可复树艺,但生草木,复熂旁山。畲田,烧榛种田也。尔雅一岁曰菑,二岁曰新,三岁曰畲。易曰不菑畲。皆音余。余田凡三岁,不可复种,盖取余之意也。熂音饩,燹火烧草也。炉音户,火烧山界也。”

大意是荆楚之地的山民在初春时先将山间树木砍倒,然后在春雨来临前放火烧荒作为肥料。第二天乘土热撒种。之后不做任何田间管理就等收获了。一般是两三年之后,土地的肥力就已枯竭,就不能再种植了,而不得不另行开辟。

“刀耕火种”的本质就是砍伐地表的树木,然后将枯木、腐叶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种后不再施肥,在土地的肥力耗尽以后进行迁徙,一般种二三年后易地而种完成下一轮的耕作。因为不是固定在一处种植所以又称迁徒农业。后来人们将周围的地划分为块,轮流倒换种植,不必经常流动到别处去重新开荒。这就能较长期的定居生活,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这种种植方式甚至到现在依然可以看到一些影子。据说云南气候好,那里的人随便撒点种子就能长出东西来。当地人把这种地叫“懒活地”。所以那里的农民很“懒”不做田间管理。这种耕作方式很可能就是刀耕火种的延续。

烧荒

这种方式虽然原始但也有其优点,不需要田间管理作物自然生长。不需要向土地施肥,经过二三年或三四年,土地的养分除了作物吸收,雨水冲刷和细菌快速分解,焚烧植被留下的灰分营养元素消耗殆尽,则迁移到另一块地再种。优点二是先民们会将作物混杂种植,甚至有不同的套种方案,一块地里既有高的(旱稻、豆、粟等),又有矮的南瓜等地面爬行作物,还有地下根茎类的如山药等。多达十几种甚至几十种作物。这样可以充分地利用了阳光和土地。这样做不仅利用效率高而且成熟的时间各不相同,可供食用的时间先后交错,避免了储存粮食的困难。当然由于太粗放了所以产量很低,如果人口增长了就需要加速烧荒的频次这样会影响地力的恢复也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 未完待续 ………………

本文来自公众号专辑《进化的历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