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事就读书

今年以来,我读书确实比以前少多了。

因为视力毁损的非常明显,读纸质书的时候,眼睛感觉格外的吃力。以前一直自夸自己的眼睛好,现在是近视远视一起来。视力成为我阅读的最大障碍。成套的书读了汪曾祺散文全集和周作人散文全集,其他都是零零散散的。

好在现在视听软件非常发达,读过的书,以前还会重读的,现在就可以通过收听或者视频来解决。即便如此,我还会坚持读书,一个作家要是不读书,那是无法持续创作的。

因为时间有限,知识无限,我读书是有选择性的,我不会见书就读。没时间是次要的,主要的是,我可能觉得自己读不懂。

比如,新获得诺奖的作家,获奖当天,微信群里就发了一堆关于他的介绍或者文章,作家介绍我会简单地浏览,知道这个作家的经历,作品我就没有急于阅读,因为我怕自己读不懂。

阅读是有门槛的,尤其是外国文学,这是当年我抱着名著啃得来的经验。在对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一无所知的时候,我们根本也不懂他们的文学。今年获奖的作家就是一名非洲裔作家,至今,那块黑土地对我还是神秘的,黑土地上长出来的文学对我更是一无所知。

我最喜欢读的是当代名家关于写作的思考,这是他们几十年创作经历的积淀,大多能成为名家的人,他的话里都带着深刻的思考,认真读了,感觉是立即采撷到了精华。当然,这样的文章很少,尤其是我读过且喜欢的作家的作品很少。

我还喜欢读文学专业类的杂志,不是文学杂志。现在的文学杂志可以翻翻,太多的关系稿,玩的都是圈子里的游戏,近几年让这些纸板读物出现了生存危机。我就是买那些文学期刊,也是买过刊,当着废品买来的,没事的时候就扫一眼。我喜欢读中国作协的《作家通讯》和现代文学馆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我喜欢看一些老作家、老教授关于文学的总结、回顾,或者作品的综评综述,通过他们的笔,我知道自己的差距,以及行家们鉴赏的标准。更多的还是从他们的综述中,获得自己缺乏的知识和技巧。

当然,这类杂志里滥竽充数的所谓名家也非常多,如人大的一位中文系女教授,无论是现场,还是她的文字里,我几乎听不到她说出几句完整的人话,可她似乎还很飚,不是讲座出书,就是到处发文章,最要命的是,不知道她的文章谁读得懂。她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上的文章,从标题到内容我读不懂。由她给我带来疑问,文学不是给人读的吗?

刚学到一句话,散文是写我的世界,小说是我写的世界。仔细分析,觉得还是非常有道理。我会看一些小说和散文。

小说是虚构的,是作家创作的,小说要求创作时间新一些,新到我能理解创作时的环境,因为小说的创作方法不断在变化,且小说中的时代印记非常强,绝大部分小说都可能会过时。现在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作家,他们年轻时的作品,现在基本没有可读性,可有些竟然还被节选在中小学课本里,我总觉得这不是因为作品好,而是因为他们曾经拥有的权力还在发挥作用。

散文是非虚构的,有名家说,散文可写的数量是有限的,写一篇少一篇。散文是写自己的,作家哪有写不尽的素材呢。我读散文,选择的是老作家或者已故作家的,因为,这些文字经年累月沉淀下来,摒弃了人世烟火。从文字里我可以看到历史、人品、社会、思考、文化等元素,我可以从作品中读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关于读书,我也有四不读。

一是诗歌集不读。除了朋友出版的,或者是朋友发过来鉴赏的诗歌,我基本上不碰市面上的诗歌集。一者是因为我没有创作过诗歌,不知道诗歌创作的技巧;二者是诗歌的弹性太大,大到超出我的认知范围。

二是写头四十年的作品不读。我还是那个观点,文学会过时的。尤其那时候的作家和作品,文学不是他们第一考虑的元素,一旦作家的精神比他的作品有教育意义,这就有点主次不分了。作家要深入生活,可深入生活不是作家的目标。作品的语境和故事要是过时了,除非弄到戏台上,不然,文字是没人看了。

三是西方前100年的名著不读。上大学的时候,啃过这些东西,说心里话,以我的认知能力,确实消化不了,我得等着高手解读了再去学习。我没有第一手消化的能力,也不想再为他们浪费时间。现代国内的作家都是从经典中汲取的营养,我可以直接从国内作家身上吸收次营养。就好比,有些动物是从植物中获取营养,有些动物必须从肉中获取营养一样。

四是全民称颂的东西不读。我们不信教,我们没有人人都愿意捧的《圣经》。假如说一本书全民都说好的时候,那说明书里有妖,我不会去触碰它。试想一下,人群的层次那么大,怎么会被一部书所统一呢。

无事的时候,没有其他爱好,码字之前一般都会读点东西,不然,我的码字便成了无源之水。

闲来爱码字,无事就读书。我很享受这样的生活。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0)

相关推荐

  • 郭进拴:“我只想写出内心的追求”——记青年作家张中民

    张中民,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近年开始小说创作,迄今已在<芙蓉><小说界><莽原><作品><山东文学> ...

  • 【特别报道】郑州,用文艺吹响抗疫冲锋号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平台 -网络版- 用文字温暖世界 --来自郑州市作家协会的报道 无论是歌,无论是诗,都是炸弹与旗帜!          一一马雅可夫斯基 庚子新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牵 ...

  • 学学苏童与前辈作家拉近距离的办法

    宋宝颖/制图 我有过的阅读经历,可能你也有过. 初学写作时读到一篇名家散文,感觉写得好,欣赏佩服,水平太高.忍不住再读一遍,然后再读一遍,就不觉得高不可攀了--我也可以用他的写法,写出这个事物的另一方 ...

  • 文学 | 名家为汕尾作家作品把脉开方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11月3号,广东省作协"岭南文学空间系列活动"汕尾专场在省作协举行.专场主题为"取经·学习",以座谈会的形式开展,汕尾市作协组织 ...

  • 【散文随笔(特约作家)】——​诗歌或小说的题目

    [作者简介] 吴芙蓉,笔名,夏红雪,农业工作者!陕西省作协会员,业余创作.2013年出版了长篇代表作<活口儿>,尤工现代诗歌创作与研究!   关于小说的题目这个话题,大多作家谈论的也不是太 ...

  • 【美文选萃】赵光华 | 我的又一位文学老师 ——拜访老作家赵应征记

    文学 作家新干线 主编寄语 且读书,你就是活了两世: 且写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作者简介 赵光华,山西永济人,71年出生.网名:牧笛.黄河号子.生长在黄河岸边,因此听惯了船工的号子,自幼受父亲熏陶, ...

  • 精美散文:夜来无事闲读书

    胶州公园夜景 若不是"非典"疫情,我不会在晚上呆在家里东一个台.西一个节目的看电视.电视里还是那些长篇累牍的持久战,要么娇情.要么胡打.要么乱猜遇着巧合,再加上没完没了的广告美女. ...

  • 遇事不抱怨,烂事不纠缠,无事多读书

    <周易.系辞>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一个人的成熟的标志,就是能时常反省自己,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努力去改变. 如果不改变,而是一味地选择逃避,那么问题不但不能解决,还会变得 ...

  • 没钱多读书,无事早点睡,有空多锻炼

    我时常在想,一个人活着的最好的状态是怎样的?在文章中读过一段话,觉得说得特别有道理: 一个人最好的生活状态是:经济独立,精神自由,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一个爱你和你爱的人. 不用巴结和讨好谁,不用羡慕 ...

  • 无事品茶静坐,有福写字读书

    --每天在这里,品一杯香茗,忆一段人生-- 有人集古诗为联曰:"无事此静坐,有福方读书." 此种旨趣,殊不合于现代人生观.然而吾人真有此种境地,懂品茶读书,岂非大幸之事.   犹忆 ...

  • 无事品茶静坐,有福写字读书。

     有人集古诗为联曰:"无事此静坐,有福方读书." 此种旨趣,殊不合于现代人生观.然而吾人真有此种境地,懂品茶读书,岂非大幸之事.   犹忆三十年前,丧父废学,乡居就食.老屋数椽,后 ...

  • 无事此静坐,有福方读书

    有人集古诗为联曰:"无事此静坐,有福方读书."此种旨趣,殊不合于现代人生观.然而吾人真有此种境地,岂非大幸之事.   犹忆三十年前,乡居就食.老屋数椽,后负高山,前临草塘,自辟斗室 ...

  • 老来无事读书忙

    老来无事读书忙 2018年9月22日,星期六,小雨,20-26度,天气凉爽,很适宜一种励志状态的读书写作.然而,我更感觉到一份松懈后的茫然,因为我开始领退休金了,生命似乎进入了倒计时的轨道. 我是应该 ...

  • 无事此静坐,有福方读书。

    作者简介:陳崇鎮.字逸金.号星斗.1982年生于广东省陆丰市内湖寨人,书法.篆刻.文学业余爱                                   pingpu

  • 读书之外这么做, 让孩子更优秀!

    现在很多孩子的运动能力特别强,身为成年人的我们,有时候都会自叹不如.一个来自山东烟台的小女孩,每天下午都会在大广场练习跳绳,行云流水般的花式跳绳,令无数路人驻足观看.小女孩充满自信地说,"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