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无有入无间”如何理解?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章经文阐述柔性的巨大力量。上章以柔性贯穿全章,无是至柔。无形胜有形,有形是子,无形是母。无形生有形,无生有,道理相同。万物虽然有形,其母是无形,故万物虽显形具有刚强之性,有道者知其本性依然是柔性。
世人眼中的万物与圣人眼中的万物完全不同。“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翠),其死也枯槁”(七十六章),人活着时是柔软的,婴儿是最柔的,但人死亡时变得僵硬了。草木生时是柔翠的,但死亡时是枯槁的,枯槁就是失去柔性。
柔是万物生的本性,刚强是万物死的原因。因此守柔是老子的根本教义,无为就是守柔,柔性就是道性。不争、无私、善利、无知、无欲、无为、守柔,这是道性的展示。
守柔是上章的全部思想,是有生于无的必然显现。无的世界中,以气本论来说,元气、阴阳二气、和气都具有柔的特性。如果问柔性从哪里来?柔性从气中来。气从何来?气从无来,无从何来,无从道来。
天下至柔是什么?在有形世界,天下至柔是水、婴儿。气可以归为有形世界,但又可以归为无形世界。和气清气浊气显形时归于有形世界,不显形时归于无形世界。但气本质上是归为无形世界的,因为气是至柔的,显形是极为短暂的。在无形世界,无是至柔的。无能不至柔吗?
第四十三章
第一段: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第二段:无有入无间。
第三段: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第四段: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此章经文分为四段。第一段经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王弼注:“气无所不入,水无所不经。”气可以穿过任何地方,水可渗透到任何缝隙中。河上公注:“至柔者,水也。至坚,金石。水能贯坚入刚。”至柔的是水,至坚的是金属石头。水能够贯穿石缝,滴水能够穿石。
一次在一个古老的洞穴中旅游,发现地下的石头有一个大洞,原来上面有滴水,千年的滴水,无坚不摧。滴水穿石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最好例证。驰骋就是将军如入无人之境,神勇无比。水虽是至柔,但如神勇无比的将军,在百万军中自由驰骋,斩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三国志》中关云长斩颜良文丑,其酒尚温。
弱者道之用。弱是柔的姐妹,弱是悄无声息,但无处不在,无时不运。所以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柔弱”是真正的强,能够征服天下至坚的金石。抽刀断水水更流是柔性力量的又一展现。世人只知刚强之有益,不知刚强之脆弱。刀锋易折,所以老子说“挫其锐”,(第四章)又说“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第九章)
第二段经文::无有入无间。
河上公注:“无有,道也。道无形质,故能出入无间,通神群生也。”无有是道的特征,无有也就是“弱者”,所以老子说“弱者道之用”。用肉眼看,道是无有,是弱者。
庄子有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神乎其技,以利刃游于牛的骨骼间隙中。庖丁说:“彼节者有间,而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养生主)游刃有余的故事就是出于这里。
庖丁是“无厚入有间”,老子说道是“无有入无间”,二相比较,道更胜一筹。庖丁是个有道者,他宰牛时“未尝见全牛”,眼中连牛的影子都没有,只看见牛骨骼的间隙。“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心中有骨骼扫描图,完全凭意念力在骨骼间隙之间穿行。
无的纯度。无有入无间是圣人对宇宙万物的观照,万物的形都是虚假的,因为都是气所化,万物只是显形而已。无有之道能够贯穿任何的看似有形有质碍的坚硬物质,如入虚空。庖丁以无厚的刀刃穿行于有间的骨骼之间,感觉还“恢恢然有余”,宽敞的很。无间与骨骼的有间完全不同,无厚的刀刃也无法穿过。
按照严遵的解读,无有四个等级。无,无之无,无无之无,无无无之无。无是三,对应和气;无之无是二,对应阴阳二气;无无之无是一,对应是元气。无无无之无是道,对应的是虚之虚,是自然,或者说离言绝待,没有对应者。
无的世界不是单层次的,而是多层次的。其他注释家没有如此详细分析,只有严遵做到了。如果把无形和有形的语义和肉眼观察结合起来,就知道无形和有形之间的鸿沟只是对于肉眼的辨识度而言的,根本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存在。凡夫肉眼中有有形和无形之分,甚至把有形称为存在,把无形称为不存在,抬高有形而贬斥无形。
凡夫似乎振振有词,很有道理。但凡夫永远无法解释有形从哪里来,面对有形世界一脸茫然,任凭命运的摆布,痛苦不堪。理解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关系,认识二个世界之间的鸿沟是凡夫的肉眼辨识度,并不是“客观存在”有一条鸿沟,就理解宇宙的全一,那个最完整最真实的宇宙。
有与无的关系是有形与无形关系的升级,进一步概念分离。有本来已经不属于有形世界,而是无形世界的一部分。这很重要。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是无与万物之间的一个转化环节。在四句偈中,有是三,一只脚在无形世界,另一只脚在有形世界。
有不是凡夫心中的眼见之物,而是从万物中分离出的一个属于无形世界的概念。世人以为有很可靠,可以坦然接受,实际上有并不“可靠”。有不具有形和质碍。按老子的术语,万物是子,有是母,所以说“万物生于有”。有具有无形世界的特征,无有更具有无形世界的特征。
这样分析,就知道无有入无间的含义。初看起开,经文应该是“无有入有间”才符合齐物论思维习惯。有间的是显形的万物,而不是无形的有。无有的无是更高等级的无,是无之无,当然是“无有入无间”,而不是无有入有间。普通光线无法穿过有形物,但X光线很容易就穿越有形物。这看起来不可思议,但早就在老子的法眼之中。任何障碍都是显形,不是实有,因此任何障碍都是可以穿越的。
有个崂山道士的故事广为流传。崂山道士道行很高,能够穿墙而过。因为修无我之法获得成就,能够穿越有形的墙。有个小偷知道穿墙的工夫太有用了,于是向崂山道士学习这门工夫。崂山道士向小偷传授了入墙的工夫,但告诉他,一旦邪念生起,工夫就尽废。小偷心存侥幸,回家试了几次,果然能够入墙而过。但当他出门行偷时,突然失去了穿墙的工夫,头上碰出一个大包。
人只要有肉身这个形就不可能穿墙而过,但人的意念是可以穿越任何障碍的。艺术家就是因为这种穿越的意念而成为艺术家,所以“无有入无间”成为艺术家的第一金科玉律。万物都是显形,不是定型,不是固化。圣人心中之万物都是无质碍的,都可以“无有入无间”。世人的心流被万物的定型、固化所障碍,出处是“此路不通”,世人的焦虑是因为无路可走,实际上是看不到万物之母的玄同。
老子此处说“入”,与“同”和“通”(庄子)都是想关联的。同则能通,通则能入。气本论和齐物论都是趋向于同一个体系,万物显形,万物之母是无形,所以万物不能“入”,是因为万物不能“通”,万物不能“通”是因为万物不能“同”,万物不能“同”是不知万物本来“玄同”。
最后根源是对道的无知。对于有道者,知道万物玄同的妙理,万物无处不玄,无处不同,无处不通,无处不入。以无有之妙心入无间之妙物,故无有入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