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锦(4)蜀锦

(四)蜀锦(成都地区)

蜀锦是我最伤脑筋的一节,至少在25年前开始收藏时,就想在年代上、工艺上系统起来,以后出版一本书籍。不夸张的说,和实物的接触确实较多,时间也很长,无论是各种工艺、纹样、产地等,都在头脑中有一个概念。而且我接触的明清纺织品,包括本书刊载的所有面料,坯料,绝大多数来源于青藏、川藏地区,但是我始终没能找到能够证明蜀锦的织物,所以,尽管我不怀疑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但所说的蜀锦是没有根据的概念,现实情况是,业内没有人怀疑蜀锦的存在,但也没人能够证实那件纺织品属于蜀锦范畴,所以都用回避的态度,笔者认为,既然不否定蜀锦的存在,就应该从多方面找出蜀锦的特点,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实际上人们对蜀锦的概念已经很模糊了。

在古代的纺织品中,蜀锦是最为古老,延用时间最长的丝织物,但是在我收藏的明清织物中,没有找到一件能够证明是四川地区生产的锦缎,我也问过研究古代丝绸的专家,除了现代在四川境内生产的锦缎以外,他们也没有见到过能够确定是蜀锦的实物,如带有机头的织物。

蜀锦的兴盛时期主要是明代,早期的丝织品大部分是四川地区生产,这一点不能否认。但到了清代,南京、苏州和杭州的锦缎的生产规模快速崛起,生产品种和数量快速发展,很快占领了市场的多数份额。同时也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因此,明代以后,蜀锦的名气和社会影响力都远比不上江南三织造。此时四川丝织品总体数量的比例也有所下降,但是四川蜀锦的生产始终没有间断。

还有一种原因,在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由于江南三织造的日益强大,人们对蜀锦有所忽略。加上可能蜀锦没有织机头的习惯,蜀锦在名称上不可否认,但实物却无法确认,导致人们尽量的回避评论。即便是把蜀锦放到眼前,也会误认为是其它的锦缎,久而久之,蜀锦的风格特点也被淡忘或转嫁。

通过多年的经验和对实物的比对,织物特点和年代、工艺等,织锦中明显有两种组织类型。我个人认为,通常业内所说的“重锦”应该是蜀锦的特点。这种面料明显厚重,组织结构紧密,图案轮廓较大,多数颜色较深,手感硬挺。面料的正反面色彩差别较大,反面的图案线条轮廓也比较模糊,我觉得这种工艺的锦缎应该属于蜀锦的范围。比如下面的灯笼纹重锦,明显厚重,是2003年我从四川成都买的。

另一种同样是多层交织,特点是经纬丝线粗细差距较大,面料相对于重锦较薄,质地松散柔软正反面纹样的轮廓相对清晰,通过带有机头的实物等证明,这一种大多数是苏州生产。所谓宋式锦主要也是指这个种类。

八达晕织锦面料(清中期)

根据对传世实物和相关的历史资料的分析,业内一般认为这种八达晕纹样开始于四川的蜀锦,而且在明清时期的传世品中,四川生产的八达晕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由于明清时期苏州的宋式锦发展速度迅速,加上江南织造的政治影响,蜀锦一般没有机头等因素,在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方面,苏州云锦要比历史悠久的四川蜀锦大很多。因此,八达晕织物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苏州织锦的代表作。实际上两个地区同时都有生产。

蓝缎地灯笼纹锦(清中早期)

此灯笼纹锦来源于四川成都,是2003年去西藏拉萨,回来时在成都停留就3天,在古玩市场买的,因为头脑里总有蜀锦的概念,很注意相关知识,特点确实比较硬挺。

蓝缎地灯笼纹锦(清中早期)

在织锦面料中,既有四川生产的蜀锦,也有苏州生产的宋式锦,而且八达晕纹是两个产地的共同特点,所以区分两地的产品比较困难。但在实物对比当中,确实在薄、厚和色彩上有明显区别的两种类型;

一种色彩反差小,整体淡雅,经纬线相对较细,质感薄而柔软,根据一些带有机头的传实物,综合分析,我个人认为应属于苏州的宋式锦风格。

另外一种明显厚重硬挺,整体颜色较深,色彩反差大,所用丝线明显粗,业内一般和这种叫做重锦,应该属于蜀锦风格,因为从未见过蜀锦的机头,仅仅是我的个人主观认为,没有确凿的依据。

四大名锦是指云锦、宋锦、杭锦,即所谓江南三织造,另外还有历史悠久的蜀锦。就是说江南织造不包括蜀锦,这种现象和年代的差别有关,根据史料和传世实物,明代以前的多数锦缎应为四川生产的蜀锦,云锦、宋锦和杭锦的名称应该流行于明清时期。

从明清时期丝织物的传世品中看,在种类上,南京和杭州更擅长生产各种服装坯料或面料,如妆花、提花以及没有图案的素绸缎,多层通纬的织锦工艺甚少。

而苏州和四川主要生产织锦面料,四川生产的蜀锦大部分用于装饰,比较硬挺、厚重,多用在厅堂的廊柱,悬挂在寺庙里的幡等。

苏州生产的宋锦多为几何纹样的八达晕,丝线较细,面料相对薄而松软,大部分用于装裱书画,制作锦盒等文人雅士的用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