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西明丨呼隆集(散文)
在老家流传着这样的一个说法,每年的年三十,村里的大人们常常去赶集,说是赶呼隆集。小时候每年的年三十,我也常常跟着父亲去安徽和河南边界的天桥赶集。天桥是离我们家乡最近的一个集市,仅仅四五里地。这一趟赶集,就是看看家中还有什么要办的年货,这一集回来就办齐了。所以每年,年前村里的乡亲们见面问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年办齐没有?”大家都会说:“到那一就齐来!”
腊月的集,挤破皮。一点不假,吃过早饭,沿着皂沟堤坝一路向北,附近十里八乡的人们成群结队地去赶集,挑挑的,拉驾车的,骑自行车的,步行挎着马篮子的……,最高兴的还是跟在大人身后的孩子们,走着蹦着撒着欢,大伙儿一路上说说笑笑,不一会就来到了天桥集上,天桥南边大闸的边上都已经挤满了人。
集上最火红的莫过于卖鞭炮的,为了招揽顾客,摊主时不时的放上一嘟噜鞭炮,或者放几个大坠子,小时候我们男孩子最喜欢鞭炮,所以一到集上就喜欢来到卖鞭炮的摊子前,吵着要父亲买上几盘鞭炮,和几个大坠子,大坠子是留着初一起五更时放的闪门炮。买好炮才心满意足地跟着父亲办置其他的年货。
集上卖年货的挤满了路边,赶集的更是人来人往,比肩接踵,好在那时候人与人之家是那样的友善,你碰我一下,我碰你一下,回头相视一笑,啥事没有。集上最吸引人的还是那卖十三香的货郎,我记得集上卖十三香的是我们村说书的先生,每年的年底都会到乡下集上卖十三香,摊子前摆满了各种佐料,八角、花椒、胡椒、茴香、辣椒、良姜、桂皮、陈皮等。走在跟前就能感受到一阵香气扑鼻,那是八角的味道。调料的后面是一个小磨,磨下面是已经磨好的调味品,茴香面、八角面、辣椒面等,旁面放着一张张用来包调料的草纸。当然吸引人的还是卖货郎拉着唱腔的吆喊声:
十三香,十三香,
包花椒、包胡椒,
茴香桂皮和良姜,
包里包,买里买,
煎炒烹炸离不了,
……
饶有韵味的吆喝引来不少的人围观大家看着货真价实的调料,你一包我一包地买起来。我们庄上说书的先生高兴起来还会来上一段评书,很多的人买不买也都围在跟前听上一段。
这一天生意最好的莫过于买馃子的,卖馃子的往往拉着架车,上面放上一个大簸箩,里面放满自家炸馃子。说起馃子有两种,一种叫梅豆,一种叫口酥,梅豆就是炸的馃子像梅豆,里面装满糖稀,吃起来又香又甜,口酥圆圆的,吃起来又酥又甜,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买上个一二十斤,一般的馃子买好以后让老板包装一下,一斤盒,只见老板把馃子往果盒子一放,外面用草纸一包,上面盖上一个红色的果签子,再用一根纸绳一捆一盒馃子就包装好了。
这一天,家家户户往往还要请上一张老天爷,一张老灶爷,在街头往往有挎着马篮子卖老天爷、老灶爷版画的。买老天爷、老灶爷的年画,老辈人不让说买,只能说请。说来也是,老灶爷在三十这一天要贴在灶屋的碗台子上面,老天爷要贴在家中的后台上是要当神供着呢。
孩子们这一天也不忘让大人给自己买上一盏油纸糊的灯笼,留着初一起五更时打着灯笼拾炮、拜年。这一天赶集是很快地,大家都是匆匆来去,不到上午十一点,集上就看不到多少人来,大家都等着回家准备过年贴门对子了。估计这才是大家称“呼隆集”的原因吧。
作者简介:
郭西明,笔名晓风,安徽界首市人,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本科学历。系安徽散文家协会、阜阳市作家协会、界首市作家协会会员,2018年行参菩提十佳金牌作家。笔耕二十余年,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诗歌散文二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