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全国报纸副刊散文一览无余(2018年12月27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旅游天地副刊发表作者黄玉才散文《黄水雪趣》

★河南日报农村版豫风副刊发表作者杨蓓蓓散文《拍照的故事》

★深圳商报万象副刊发表作者文嵊散文《撕名片》

★楚天都市报乡情乡愁副刊发表作者孔帆升散文《我的物理村庄》

★厦门日报城市副刊发表作者陈成水散文《1947年的毕业证书》

★中国文化报美文副刊发表作者阿成散文《夜宿碛口古镇》

阿  成/夜宿碛口古镇(散文)

碛口古镇,是自明清以来最繁华的黄河古城之一。黄河就是在这儿拐了一个大大的弯儿,世人称之为“万里黄河第一湾”。而碛口古镇也因此被称为“九曲黄河第一镇”。在黄河边徜徉,幻幻然,似乎是黄河的风哟,将远处黄河纤夫的号子声,隐隐送到了我的耳畔:“船工拉纤步步沉哟,嘿哟,嘿哟……”

黄河就是在这里与过古镇的东川江交融汇合,然后以更加雄浑的气势向东流去。碛口古镇上的黄河码头自古就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码头之一。自西北各省而来的商船到了这儿就停泊下来,装货卸货,再转由骡马、骆驼运往太原、京、津及汉口等地,或者会走得更远,出西口,走嘉峪关,及至走出国门,运往异邦。这是另一条闻名于世的古丝绸之路。在碛口,商人们会将当地的物资转运至西北。那情景可谓是泊船如林,昼夜不歇。资料记载:“鼎盛时期,碛口码头每天来往的船只有一百五十艘之多,各类店肆三百多家。”使得碛口“水旱码头小都会”的美名,随着九曲黄河传遍大江南北。兼之镇上至今尚有众多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货栈、票号、当铺,连同各类商号、庙宇、民居、码头等建筑,几乎包括了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故而又有“活着的古镇”之称。

我还记得那支“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泪长流”的小调。是啊,穷苦的“哥哥们”那种想摆脱贫困的决心,决绝走出去的强烈愿望,便是亲情,便是婆姨哟也无法阻挡他们前行的脚步。或者正因如此,才使得碛口古镇日趋繁荣,且风情万种的吧。

入夜时分,风俗使然,无论是碛口古镇上的寻常百姓家,还是镇上的客栈、商家、茶馆、饭馆,大门上都会悬挂一盏大红灯笼。如此参差地勾连起来,温馨迷人。当年那些从黄河远处驶来的商船上的船工们,也能遥望到这些美丽的红灯笼吧,那该是怎样一种盼归的心情呢?

沉沉的夜幕之下,我在一家仿古的茶楼上,凭栏而立,黄河上的风竟是那样刺骨。喝点儿酒祛祛寒吧!茶楼的老板娘是一位年轻妇女,破例为我们弄了几碟家常小吃和热乎乎的小米粥。没想到吕梁的小米这么好吃,甜甜的,暖暖的,柔柔糯糯,喝起来那种入怀的亲切与温暖,让你的心里一下子暖和起来。热情开朗的老板娘还应远客的邀请唱了一支当地的民间小调儿:“一道道水哟,一道道山,哥哥想妹妹哟,想在心尖尖。想你的巧嘴嘴,想你的毛眼眼。千想万想,就想看上妹妹一眼……三十里的明沙,二十里的水,五十里的路上我来呀么看妹妹……看妹妹,哥哥跑成了罗圈儿腿。”

仰望着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斗,欣赏着古镇上一家家客栈和酒家高高悬起的红灯笼,俯瞰轰然流走的黄河,想象昔日古镇商船如织、帆樯如林、人声鼎沸的情景。又浮想当年红军东征渡黄河,过激流,冲险滩,迎寒风,抢渡黄河的悲壮气势,即便是酒力不胜,也要敬上一杯。

回到碛口古镇下榻的客栈里,欣然写下一行字:住窑洞,寻古巷,听小调。黄河上恰星汉与渔灯同烁,心已随黄河水远行矣……

★三门峡日报今日渑池副刊发表作者马河静散文《拜见贾平凹》

★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发表作者陆春祥散文《复归于婴儿》

★今晚报今晚副刊发表作者刘荒田散文《摘除白内障以后》

★北京晚报胡同副刊发表作者杨艳华散文《下乡三件宝》

★周口晚报铁水牛副刊发表作者翟国胜散文《人生嘉年华》

★羊城晚报花地副刊发表作者朱东锷散文《竹报平安》

朱东锷/竹报平安(散文)

朋友送我一幅墨竹图,这是我看着朋友当场即兴挥毫泼墨的。作品线条简单、明朗,粗中有细,厚薄适中,浓淡相宜。微风吹过,一根根竹子仿佛在轻轻摇曳,沙沙作响。图画在我眼中慢慢放大,蜿蜒盘旋的小河,潺潺的流水,河两岸茂密蓊郁的竹林……

小时候,生活在乡镇,竹子是日常接触最多的器具。那时的竹子很多,小溪边,河岸两旁,一丛丛,一排排随处可见,风过处,竹叶翻飞,竹影摇曳。竹子有的如杯口、小碗口粗,高高的指向蓝天,但到了尾部总像沉甸甸的稻穗弯下腰;有的青中带黄的竹子像手指头粗细,高一两米,这种竹子后来成了我们钓青蛙、钓鱼的钓竿的首选。竹林茂密,但品种也就是毛竹、苗竹、箭竹几类。

开始熟悉竹子,先是它的药用。南方气候,吃些煎炒炸的食物就容易上火,每逢这时,母亲总是带着我们姐弟在清晨明媚的阳光和清爽的晨风中,到竹林里挑选采摘幼嫩的竹心回去煲水喝,清热祛湿。竹子的竹衣有止血的功用,当我们砍削竹子、木棍等划破手脚时,总是刮些竹子的青衣敷在小伤口上,就可止血收敛。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竹子成了我们快乐的源泉。

春天,桃红柳绿,人间芳菲,竹林河畔成了我们踏青的好去处,清澈的小河水哗啦啦地奔腾着,嫩绿的竹叶,茵茵的小草铺展开一片绿色天地,散发着浓浓的春的气息。砍一根拇指大小的竹子,沿竹节处截取一段,头端带竹节,尾端去掉竹节,距头端竹节约四分之一处锯断两截,削一段适合这竹孔大小的竹棍、木棍,一头插进竹节端孔,固紧,另一头在竹节尾端约2、3厘米处裁断,一支既可用果实做子弹,也可用废纸泡软撕取部分揉捏成圆球状做子弹的竹筒枪就完成了。这种枪既简便易做,又有声音效果,子弹打到人还有些痛。同样的原理,我们还会做抽水、射水的水枪。

夏天,我们用竹子钓鱼捕蝉。选一根笔直的大小适中的竹子做成钓竿,绑上丝线、鱼钩,开始是用大头针做成鱼钩,后来才有了真正的鱼钩,或是用竹子缠绕几个蜘蛛网,吐些口水,撸捏成一个黏黏的小圆球,去黏捕树上的鸣蝉,钓得不耐烦了,走累了,便跳到小河里打水仗嬉戏。秋天,我们会用竹子做成各种各样的风筝,飘飞在天高云淡的天空中……

竹子高洁、挺拔、蓬勃的形态,竹子正直、虚心、坚韧的形象,被人们千古颂扬,它与梅、兰、菊一起被称为“花中四君子”。古往今来,歌颂竹子的诗文数不胜数:“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几经狂风骤雨,宁折不易弯。”“成材勿计后,鳞爪遍人间。生来不为己,只求把身献。”“未出土时便有节,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及凌云处尚虚心。”其中,恐怕以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和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身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最为经典,把竹子的品格做人的气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你们这些当警察的挺像竹子的。”朋友说,“‘出世予人惠,捐躯亦自豪’,不就是你们警察的写照吗?”“还有,竹报平安,你看,它的叶子,不论大小,都像一把把斩妖除魔的利剑,你们警察不就是一把把惩恶除奸、匡扶正义、护卫安宁的利剑吗?”

是的,我们头顶着国徽,我们曾经庄严宣誓,所以我们要像竹子一样清峻不阿、高风亮节;所以我们要斩除一切魑魅魍魉,我们的使命就是向社会向人们报平安!

★亳州晚报涡河副刊发表作者杜健散文《那棵老柿树》

★牡丹晚报悦读汇副刊发表作者池建强散文《好巧,你也是个普通人》

★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发表作者李晓散文《这一年凝望与惦记》

★重庆晚报夜雨副刊发表作者熊芯散文《父亲的心事》

★辽沈晚报迟桂花副刊发表作者杨无锐散文《生而有限》

★大公报(香港)大公园副刊发表作者郑飞散文《饮食“名堂”》

郑飞/饮食“名堂”(散文)

与友在老上海饭店小聚,点了平日吃惯的几道“例牌”菜,有爆炒腰花、清炒鳝糊、清蒸狮子头、咸肉青菜豆腐汤以及清蒸石首鱼。

食完归家忆及方才所品之菜名通俗浅白,突觉不符饭店怀旧高雅的风格,又因我不仅好美食,亦好为美食起雅名的“怪癖”,因此顿生为刚才所品之菜起雅名的念头,心动不如行动,以博众人一笑。

第一道菜是爆炒腰花。这道菜的主要食材是腰花和笋,我将这道菜取名为“人中之龙”。腰花即猪肾,中国人相信“以形补形”,肾乃人藏精之府,元阳之所在,所以吃猪肾补人肾。肾好,腰杆直,脊梁挺;竹笋总是在雨后猛蹿,节节升高,形态挺拔而伟岸。腰脊坚挺,不趋势媚俗,身材伟岸,能顶天立地,做到这两点者无疑是“人中之龙”!取此名的寄意也是如此。

只是这道菜徒有本帮菜浓油赤酱的表征,一尝却味道极淡,甚至索然寡味,明白本帮菜深受粤菜影响,渐趋清淡可口,但如此清淡寡味却是始料不及,所幸腰花嫩滑易入口。

第二道菜是清炒鳝糊。我取名为“玄河鱼跃”,玄即黑色,鱼是黄鳝,这道菜才有本帮菜“浓油赤酱”的味道。黄鳝于黑酱中若隐若现,彷彿于黑河中穿梭往来。这道菜咸味浓重,须以白饭或白粥相佐,咸味压寡味,寡味又能解咸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鳝肉也柔嫩美味!

第三道菜是清蒸狮子头。我取名为“林中睡狮”,这道菜就是家喻户晓的淮阳本帮名菜:狮子头。上菜时乍眼一看只是一盘上海青,其实狮子头藏在青菜之下。菜式青葱似林丛,狮子头置于其下,彷彿一只狮子在密林中沉睡。上菜之时友人与我只见青菜,不见狮头,经侍应提醒,方知狮头隐于其下,恍然大悟,于是三人“肢解狮头”,大快朵颐。

我改第四道菜名为“清浊相济”。第四道菜其实是咸肉青菜豆腐汤。青菜代表“清”,豆腐代表“白”,寓意清清白白。顺带一提,冬瓜豆腐汤也是一道寓意清白的菜肴,只是这道菜是出现在解秽酒宴上,一般场合还真不能上,所以粤语中用“冬瓜豆腐”一词来形容可能出现意外,导致生命危险的情况,解秽宴上请吃冬瓜豆腐汤寓意逝者一生清白。

青菜豆腐寓意“清”,咸肉就寓意“浊”,此作何解?皆因旧时上海有“咸肉庄”一说。咸肉庄是一种非正式的妓院,无固定的从业人员,管理者专门诱骗良家妇女上门卖淫。咸肉庄内藏污纳垢,黑道横行,浊气冲天,因此与青菜豆腐和咸肉分别代表清、浊二气。有道是:“独阳不能生,孤阴不能长。”水至清则无鱼,因为水清而鱼被人捉光,水至浊亦都无鱼,因为鱼都死光,所以清浊也必须与刚柔一样相济,方可共生,此道菜的寄意也如此。

第五道菜是清蒸黄花鱼。我取名为“石首小憩”,石首即黄花鱼,因其头部有两块坚硬如石块的肉角,故名“石首鱼”。这道菜是黄花鱼配菇菌类清蒸,菇菌状如石砾,彷彿黄花鱼在石砾中休憩。黄花鱼皮嫩鲜美,只是个人口味更喜欢酱烧和糖醋。

除了菜式和装潢,个人认为老上海饭店门外的楹联才是这间饭店最让我喜爱之处。上联是“应天时客若祥云至”,下联是“享地利银似叠浪生”,此联堪称妙对!

除了符合对联“上仄下平”的基本规格外,名物之间也一一对应,如“天时”对“地利”、“祥云”对“叠浪”,而“利”与“银”,“时”与“客”都也涵义相对。利就是银,银是“利”的具体物化,“时”与“客”对,因客人总是如时、依时、随时而至。上联有“天时”,下联有“地利”。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号称“三才”,对联中有“天时”,也有“地利”,那么“人和”在哪呢?“人和”隐藏在上下联中!

“客若祥云至”,客似云来,觥筹交错间,吟风颂月,谈古论今,指点江山,其乐融融,岂不“人和”?“利似叠浪生”,银子如白浪般滔滔而至,一齐赚得盘满钵满,亦能致“人和”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