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讨论】施静云:新时代文学价值(主持词)
新时代文学价值
施静云
这里是乡土文学投稿交流群,我是主持人施静云!今天我来抛砖引玉。自从1981年,陕西一批中青年文学批评家成立“笔耕文学研究小组”。这个研究小组开创了陕西文艺批评“精诚团结、辛勤笔耕、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全新传统,直接促成重要文学理论刊物《小说评论》的诞生。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这个研究小组,就没有后来中国文坛的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也就没有今天陕西文学辉煌夺目的成就。
在“新时代、新经验、新征程的文学创作队伍中,老中青不同代际的作家衔接合理,可是现在能够直面现实、深入人的内心、深入历史的内部空间、在叙事上勇于探索的作家还是太少了。这是文学批评家跟踪关注当代作家对改革开放40周年来文学创作成就进行了梳理得出的结论。文学如何实现新的突破,创造与新时代发展进程相匹配的新成就,真正从高原迈向高峰,将目光投向世界,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进一步深思的话题。
当前文学创作有一些明显短板亟待补齐。文学作品要走远,需要具备一种世界意识和人类意识。好的现实主义作品就是作家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不是刻意模仿,也不是量身定制,是有独特的视角,这包括生活经历的独特,还有心得的独特。知名作家的作品,要比常人往前多想一步,往深处多想一步。生活细节贴着地面,但蕴含的见解和思想要有高度,要有向上飞翔的空间。
下面由陈小平老师主讲“突出重围,新形式下文学价值”这个问题。希望文友们就这话题展开大讨论,请大家积极参与。
蝶老师说:我以前很爱写,最近是想写写不出,要么写一半卡住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陈小平老师:蝶 没关系,停来,多读点书,自然会写。
陈文源老师说:纯文学生存可能很难,我赞同陈老师的观点,放下身子,走向企业寻求帮助。成就别人发展自己。
陈小平老师:文学的最大价值是实现自我,其他都是附利。
二千老师:我感觉 不一定 人的善和恶都是平等且真实存在的。 文学的价值在于把这些东西平等的放到太阳底下 ,至于价值的选择还是在读者身上 ,人是很聪明的 不用被教育 提醒就行。
主持人:对,好的文学作品就是涤荡人心。
坚果老师:@傅胜必 辛辛苦苦写一篇文章,发表在平台,阅读量不到一百,意义何在?纸质刊物被某些人把持,写得再好也登不上。
傅胜必老师:现在有许多作者把文学创作当成是自己个人的事,无关社会也无关他人,于是就走进了把文学当成个人情感和理念的宣泄。于是就有了低俗丑陋的甚至邪恶的东西传世。文学绝不是一个人自己的事,是社会性的。只要你的作品公之于众,你就得对社会负责。用现在时尚的话说,就是要传播正能量。
龙云华老师:赞同,个人的心情,情绪,发发自己朋友圈还行。成文的作品发布公众平台就觉得还是不一样。
主持人:有的作者在投稿时,也跟我沟通时过,他们经常说你们平台需要什么样的稿子,我可以按照这个样子写。我说:“这是不成的。言为心声,好的作品应该是有感而发,写作者对自己周边的生活有强烈的感受,有自己独特的发现”。作者在创作时不能老是在想要迎合读者。因为读者的意愿往往不是想象出来的,最好是投入真心真情,在可能的情况下,集中精力把作品本身写好。好作品自然赢得人心。
我觉得,好的作品应该致力于把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世界意识、人类意识融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表达。比如说,不少的战争文学主题往往是单一的,甚至是单调的。而苏联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却能跨越地域和时空成为经典,关键就在于这部作品既包含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又传达出世界意识、人类意识。
文学需要批评,批评也要为文学发展助力。文学要实现长足发展,批评不可缺席。不过,当前的批评生态饱受诟病。现在不少的文学批评脱离文学作品本身,批评家所使用的理论和话语方式,与作家的创作和读者往往是不搭界的,“我们在用哲学式的语言表达自身的逻辑,话语方式难以被人接受。我个人认为文学理论在为哲学打小工,无法确立自身,无法真正成为作家创作的一个指引。
现在有些批评家不再细读作品,而是惯于套用西方概念,无法以更高的审美标准来审视作品,又远离“智慧书写”,最终让批评成了“四不像”。“作家要有胸怀,让别人来探讨自己的作品,善于聆听,哪怕是尖锐的批评声音。批评家也要设法走进作家的心里,抱着理解的心态进行学术研究。”创作和批评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今天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本期话题到此结束。
乡土文学社编委会
顾 问 聂鑫森
长期法律顾问 陈戈垠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