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的四个层次,升维思考,降维做事
这几天写了两篇关于愤怒的话题,有不少朋友后台给我留言讨论这个问题,有位很有智慧的朋友跟我说,人容易愤怒、容易走极端,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见识”不够。
我们现在也经常用见识这个词,来作为对别人进行评价的定语。我们经常说某个人见识高妙,而对于一些人,我们则使用,没见识来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那到底什么是见识呢?昨天的文章里提到过,我们现代汉语的用法,使得一些词语和它的本意相去甚远了,甚至是走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或者是作为我们现在的常用语,而让我们忽略了本来的意思。
见识,这个词就有这种倾向。见和识本身是两个词,见是看到,而识则是我们通过看到的现象,形成我们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做下一步的判断和决策,是一个完整的从接收信息到处理信息到对信息进行规律验证,形成结论、进行决策、指导下一轮的行动,并以此循环的过程。
我们绝大多数人在第一步就出了很大的问题,
第一种原因:选择性的接收信息,人很难做到全息的感受、接手所有的信息,但是这里所说的选择性的接收信息,是以自己的好恶、狭隘的视野,只去看自己希望看到的东西,而对其他的东西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前边有篇文章:人生之福,首先是不被自我蒙蔽,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写的比较详细。
第二种原因:思维盲点。每个人的文化、阅历,以及天生的差别,而导致的不同,使得我们都很难完全客观的看待问题,而且我们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路径依赖”,使得我们很容易进入一些思维定式,而这些思维定式也会导致我们在看待一些问题上的时候,容易产生很多的思维盲点,而有时候,这些盲点是致命的。
所以,我一直强调,读中国的经典也好,千万不要排斥西方的问题,读儒家也不要盲目的排斥道家、佛家的观点。我一直说:所有的文化,都是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和角度,只有能够从多个角度、使用多种方式看待这个世界,我们才有可能更接近真相,而不会因为自己的思维盲点导致悲剧。
亚里士多德把悲剧定义为:人的致命缺陷导致的可怕后果。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致命的缺陷,就是钻牛角尖,只用一个视角、一种方式看问题。
没有见识到底有多可怕?
1、没有见识的人,容易陷入自己的想象,看待问题的角度过于狭隘。
2、没有见识的人,容易对熟悉的人过度依赖,这是为什么很多人总喜欢找老乡、找同学,而不敢进入陌生人的圈子,因为这些人跟他们有着共同的经历和语言,思维方式接近,同样,很多事找老乡容易被照顾,这样容易形成路径依赖。
3、没有见识的人,容易骄傲自大。很多人在进入大学之前,在当地的成绩可能都是数一数二的,但是进入大学以后才发现,最笨的那个是自己。
4、没有见识的人,容易变得很无趣。因为他只能看到自己眼皮子底下的那些东西,看不到这个世界还有那么多有趣的东西,还有那么多有趣的人,还不知道人可以有更多样的生活方式。
5、没有见识,我们不会找到什么才是我们最喜欢的,也是什么才是最适合我们的那些东西。我们经常说立志,但是立什么志?如果你都没见过,不知道,那立志只会是出于自己的狭隘的想象,没有实际的内容。
6、没有自控力、总是喜欢用恶意去揣度别人
7、得过且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野心,为什么很多人最终选择了得过且过?因为他觉得他已经尝试了所有的可能性,其实,他只是看到了地图的1%。
8、把时间浪费在无效的社交上,浪费在自我放纵上,就是不愿意去思考,不愿去学习。王兴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很多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
……….
不能再往下说了,有点太扎心了。
我们今天重点分享一段《呻吟语》里的内容,讲的就是人生见识的四个层次。
很多朋友可能对《呻吟语》不是很熟悉,这里做个简单的介绍吧。
《呻吟语》的作者吕坤,字叔简,一字心吾或新吾,明代文学家、思想家,为政清廉刚正,官至山西巡抚,刑部左、右侍郎,死后追赠刑部尚书。《呻吟语》成书于明朝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是吕坤三十年心学写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三十年间,他见证了张居正赋役制度改革的由盛而衰,以及宁夏之役、朝鲜之役等重大事件,饱揽事变。内容包含修身学问之道、演天地世运之理,谈人情物理,应务养生,品人物高下,辞章雅俗,无不匠心独运,娓娓道来,使人品味深思,终有所得。
吕坤把人的见识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凡见识,出于道理者第一,出于气质者第二,出于世俗者第三,出于自私者为下。
第一层次的见识:道理见识
可建天地,可质鬼神,可推四海,可达万世,正大公平,光明易简。
代表人物: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相与授受者是也。
简单的说,就是得道之人,通达“道”的人。
第二层次的见识:气质见识
仁者谓之仁,智者谓之智。刚气多者为贤智,为高明;柔气多者为沉潜,为谦忍。夷、惠、伊尹、老、庄、申、韩各发明其质之所近是已。这个层次的人就有很明显的偏性了,偏行刚强的高明,偏性柔顺的人,谦忍。
这里提到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常说的诸子们,但是有偏性,偏重一端。
第三层次的见识:世俗见识,狃于传习之旧
不辩是非;安于耳目之常,遂为依据。教之则藐不相入,攻之则牢不可破;浅庸卑陋而不可谈王道。
简单的说,就是绝大多数的人,普通人,容易不辨是非,而且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自以为是,甚至非常顽固。
第四层次的见识:(自)私见识
利害荣辱横于胸次,是非可否迷其本真,援引根据亦足成一家之说,附会扩充尽可眩众人之听。
这种其实很有迷惑性,为自己的利害荣辱,自成一说,还非常有迷惑性,操控公众情绪,其实就是这一种的典型代表。
那应该如何提升我们的见识呢?
第一、始终让自己保持开放的头脑和心胸,不要过于执着,不拘泥、坚持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多看、多经历。行万里路、历世间情。克服片面性,以全面、整体的视域认识、评价和破解问题。
第二、与经典相伴。多读经典,不光是中国的经典,也要多读西方的经典。
一个人能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菲茨杰拉德
经典是几千年来,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探索,形成了一个伟大的传统。其中以文字记载流传下来的影响并且得到过许多时代公认的著作,它即包容又超越了一切时代和民族,是全人类可以共享的最宝贵的财富。
只有历经时间的考验,经典才能不断的散发他的光辉。
第三、与高人为伍。其实,人提升自己的层次和境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与高人为伍,向身边的高人们学习。
第四、与困惑较量。我们其实无时无刻不面临各种各样的困惑,有时候我们会感觉无能无力,有时候觉得思考这些问题是浪费时间,但是,很多时候,这些困惑就限制了我们的层次。
一般情况下,不停的往下追问,四五个层次的问题,可能就到了最本质性的问题。
《中庸》里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以作为我们学习国学的原则。(大朴国学|利好书院将这一条作为我们的院训)。
慎思明辨,才会让我们不随大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才能不断提升我们的见识和层次。
我们现在经常说,要学会升维思考、降维打击。升维升的是思考的层级,升的是格局,降维打击是用更高层维度的、更永恒的规律去解决那些低层级上无解的问题。
还是用我最喜欢讲的《庄子·逍遥游》里的这则故事做结尾吧: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这个故事其实很简单,大意是,有个宋国人善于制造让手不会龟裂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个客人听说这种药片,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于是他叫全家的人一起商量说:我们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业,只得到很少的钱,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以获得百金,就卖了吧!
客人得到了这个药方,便去游说吴王。这个时候,越国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带兵应战,正值冬天,吴军与越军水站,因为吴国的士兵使用了这种能够是手脚不被冻裂的药,而打败越国。
吴王割地封赏这位进献药方的客人。同样一个药方,有的人因此裂土封王,有的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而最大的受益者是吴王,因为他不仅打败了越国,而且获得了更大的利益。
同样的一件东西,在不同的人的手里,价值完全不同,产生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什么呢?
格局,站在不同的高度,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这就是格局的价值。
如果我们深陷其中的时候,试着提高一个层面看问题,或许,问题就不再是问题,很多事情都会迎刃而解。
而想要提升格局需要:见天、见地、见众生、见自我,在看过风景、饱读诗书、历经世事之后,学会谦卑、学会尊重。
见过最好的,也承受得了最坏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又不随波逐流,我们才能有更高的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