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远离了运动社交

“ 一个人静静地跑,就好。”

每个爱好运动的人,大概都有过“晒”的经历。

有的朋友说,能够坚持下来,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晒晒,让人赞美一下,收获大神感。

甚至,有的人把为了自拍运动状态来晒,看得比运动本身还重要。

为此,究竟是不是“大神”般的存在都不重要了,只要“存在”就是快乐的。

我见到过有朋友在跑步机上步行(因为配速是10分,就是时速6公里的样子,真的是步行),平均心率达到160多,这样的成果也来晒。——就是晒个存在,而不是晒个“大神状”。

人人都有过为运动而晒的经历,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通常见到不管什么样成绩的晒,都会挥手点个赞。在这种事情上,点个赞,是美德。

同时,相当一些运动爱好者,慢慢变得不爱晒了,也几乎是一种普遍规律。

我也从晒到不爱晒。

01

精力放在看一些有营养的公众号上了

我也有过几乎每天都晒运动总结的时候。我们都是凡人,不必做圣人状。

但是逐渐地,进入微信的目的,不是在微信朋友圈里晒运动,而是变成了这样的:

1、来处理朋友们可能需要回复的留言——我跟朋友们基本都有共识:没有开启微信即时提醒,万一有要紧事,需要real time沟通的,请电话。给我在微信上留言,互动一定不是即时的,一天最多也就打开一次微信,来集中处理一下留言,顺便阅读一下朋友们发在圈里的动态。

公众号是在微信账户下,但是,有时候打开公众号,浏览器会保留前次的登录状态,不需要用微信扫二维码。

发文时,主流的操作手法,是用所对应的微信扫二维码。这似乎意味着一定要用到微信。

但是,我非常警惕错别字。一般写完后,会在手机上的“助手”里,近距离认认真真再看一遍,那样更能够检查出错别字(即便如此,还经常有漏网之错别字),然后从“助手”里发出,这个时候,就不需要再动用微信了。

换言之,即使天天在公众号里写和发文,也未必见得一定需要打开微信。

2、进入微信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来阅读一些关注的公众号。

所关注的公众号,当然不一定是运动方面的,可以是其他的爱好(跑步只是运动中爱好之一,而运动只是所有业余爱好之一)。

我觉得,无论是运动爱好,还是别的爱好,阅读那些有真实操作为基础的心得体会,非常受益。基于个人心得体会所著的文章,和纯学习中知识积累性的文章相比,更有“干货”,更有借鉴性。

所以,虽然我并不一定每天进入微信(有时候三两天才进入一次),但大多会把我所喜爱的公众号里的文章都浏览一遍。我阅读时天生比较认真,少年时候读报纸,连中缝里的广告都不放过。

有的人说,随着自己的运动越深入,越觉得自己水平不够,因此不好意思晒了。我倒没有这种感觉。我一直觉得,虽然与那些天赋异禀的人们比,我与他们有天壤之别,那不必比。不晒了的主要原因,是对天天在做的日常行动,拿来晒,有点兴致索然了。

每天在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是很自然的事情,也是很好的事情了。没有必要获得一个外界的肯定,而让自己增加某种感觉——无论是大神感,还是增添价值感。

有人说,这是不喜欢扎堆了,就是老了。

我很喜欢听这句话。

如果这就是老了的意思,那我很享受这种“老了”却还有着不错运动表现的状态。^_^

02

把一些运动社交平台退了

以app形式存在的运动平台很多,大的有两类:一类是专注于数据分析型,一类是社交主导型。当然二者的共同前提,都是运动的原始数据。

之前,我用佳明的时候,基于它的普及性,很多运动第三方平台与它有数据共享机制,但是那些第三方平台很多在社交方面发力(毕竟原始数据主要在几个硬件厂商手里,其他平台都是从硬件厂商手里共享过来,因此只能用数据之外的服务来作为服务重点)。

在这些平台上,曾经乐此不疲地做两件事:一是在它的社交环境里晒动态——毕竟都是运动爱好者的圈子,总归比朋友圈里有更多的“运动共同语言”。二是疯狂参与平台倡导的各种线上“比赛”。

最近几天,把这些平台都退了。

要不是还在用着佳速度(它本质上是佳明本身的数据分析平台,外加社交生态)里的心率分区设置,说不定把它也关了^_^。

佳明的Garmin Connect本身也做得不错了。我现在骑行的时候,都会用它一起记录,而跑步的数据,则完全放在了Polar上了。

Polar也有社交生态,它更多的社交形式,是运动博客,上面都是运动爱好者的心得。正好,从年轻时候就以英语为主要工作工具,借此机会,可以多温习温习,更新一下过去不熟悉的运动英语词汇。践行自己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

无论是Polar还是Garmin数据,都同步到RQ平台,“蹭”用它的免费分析功能。从本质上说,其实都远离了传统意义上的“运动社交”。

03

享受一个人静静地前行

生活中,我天性是非常爱聚众的,这点在青少年时期,几乎是身上最突出的特征。

但是即使在青年时代,在运动方面,我也喜欢一个人默默地练。大学时代,运动队里集训,我是队长,自然是集体行动,但是排着队进行的基本动作训练完毕后,分头练自己的内容,基本不喜欢扎堆——我觉得一扎堆就容易“磨洋工”,练得不尽力。

大概就是因为这样的习惯,导致了我后来在跑步时,不喜欢与人同跑。

今年上半年的时候,途遇一位可能在练越野跑的哥们(身上背着体积不小的背包),穿着背心,在我跑过他身边时,突然从后面发足追赶(能听到他身上的动静),我快他也快,我慢他也慢。

跑了几分钟,在沿着直线冲刺跑的时候,途径一个T型路口,我突然向左转弯(我是有心理准备的,所以脚下有数,不会因此而搞伤),追赶者在电光火石之间,也向左拐弯,又跑了几分钟,在比较开阔的路口,我绕了个弧形,原路冲着追赶者跑去,他总算直着往前跑去了……

后来,看到一篇公众号推文,作者总结路跑时的各种“惹人嫌弃”的行为中,其中“追着陌生人跑”这种行为,位列榜上。

朋友们之间,我尚且不喜欢结队跑,也就不会在街上追陌生人,当然,也十分厌恶被陌生人追着跑。

04

单练,更容易达成训练课意图

每次我们开始进行训练,总应该有当日的训练意图。

以力量型训练为例,基本上都遵循“训练XX秒,休息XX秒”这样的组合,反复进行。而达到效果的重要保障,是对“XX秒”的严格把握。如果休息20秒,变成了休息1分钟,训练效果立刻大打折扣。

而人多的场合,很容易把这样的节奏破坏掉,除非是有教练带着众人,吹着哨子,严格把握节奏的训练,才是适合群练的。

再以跑步为例,如果当日是低强度2小时训练(一般能够结队的,不大可能是间歇跑或者节奏跑),而不同的人,同一个配速,很可能对每个人来说不是同样的强度。

再推而广之,以网络比赛这样的群体性活动。一般来说,对自己的训练节奏不大会有影响。但是,有时候网络比赛就只有“当天”成绩有效,报名时间是在比赛前一周或者几周。到了比赛这一天,或天气恶劣,或状态不佳,或时间不允许,这些未能预料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而一旦已经报了名,就很容易产生“不要放弃”这样的念头。

于是在恶劣天气里,在疲惫不堪里……强行去实施几周前报名的某项比赛,赛后在朋友圈里晒晒自己“战天斗地”的满怀豪情……

体验过了,也就够了,不再迷恋。

真正细水长流的,还是最纯粹的东西:在自己的健康规划下,根据自己的训练计划,依时、依地、依身体状态,安安静静地实施。

科学运动、合理膳食、健康生活,是自己给自己的一份功德,与是否有人看到无关,与是否有人喝彩也无关。

============================================

崇尚“相处和睦,与人为善,尊崇契约”的生活法则。倡导戒烟断酒,科学运动,合理饮食的健康生活方式。

运动、阅读、适当的兴趣爱好,是本公号的交流宗旨。

欢迎交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