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的靶向治疗
贝伐单抗(BEV)是第一个被指南推荐用于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rGBM)的靶向药物,但其仅能延长病人的无进展生存期,未能延长总生存期(OS)。此外,贝伐单抗在WHO II/III级胶质瘤中的作用并不明确,TAVAREC研究对比了贝伐单抗联合TMZ与TMZ单药在1p/19q非联合缺失的复发性WHO II/III级胶质瘤中的疗效,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生存无统计学差异,并不支持贝乏单抗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
BEV推荐用法:推荐剂量为5mg/kg或10mg/kg,上述两种治疗剂量产生的疗效类似。每2周静脉注射1次直至疾病进展。BEV常见并发症包括高血压(发生率高达42.1%,高血压危象的发生率可达1.0%,一般可通过口服抗高血压药物来进行有效控制)、疲乏或乏力、腹泻和腹痛。而严重的不良反应则包括胃肠道穿孔、伤口愈合相关并发症、重度或致死性出血、血栓栓塞、尿蛋白增高、超敏反应、输液反应、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感染概率增加等,临床上值得关注。由于使用BEV者短期内(1个月内)可能影响伤口愈合,故短期内不推荐再手术。颅内肿瘤手术、输液泵植入术等手术后亦不推荐短期内(1个月内)行BEV治疗。
IDH突变是WHO II/III级胶质瘤和继发性GBM的重要驱动基因事件,一项IDH抑制剂-DS-1001b治疗胶质瘤的I期临床研究的初步结果显示:影像学上非强化的9名IDH突变胶质瘤患者中,2名获部分缓解,7名肿瘤稳定;另外29名强化的患者中,1名获完全缓解,3名部分缓解,10名肿瘤稳定。对于IDH突变胶质瘤,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 polymerase,PARP)抑制剂可以增强IDH突变抑制DNA损伤修复的作用,从而有效杀死肿瘤细胞或者增强TMZ化疗对肿瘤细胞的作用,目前也在进行I期临床研究。
此外,国内江涛团队发现继发性GBM存在PTPRZ1-MET融合基因,此类患者预后更差,并在Cell杂志上报道了针对PTPRZ1-MET融合基因设计的MET激酶抑制剂-伯瑞替尼,目前正在国内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
瑞戈非尼(regorafenib)是一种口服多重激酶抑制剂,靶向包括VEGFR、PDGFR、FGFR等基因,REGOMA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洛莫司汀,瑞戈非尼能改善复发性GBM患者的中位OS(7.4比5.6个月)。儿童胶质瘤常见BRAF和NF1基因改变,在针对此类患儿的在一项II期临床研究中,靶向BRAF通路下游基因MEK1/2的抑制剂-司美替尼(selumetinib)的治疗反应率达36%。这些新靶向药物的最终临床研究结果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