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邪扶正丨“竹皮大丸”功效证治分析
竹皮大丸是祛邪扶正之方,而其为何会被误作补虚益气之剂?这与对有关条文章句的理解密切相关。目前所行《金匮要略》版本及教材中《妇人产后病证治第二十一》第十条原文句读皆作:“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据此,诸医家将其“妇人乳中虚”认作“妇人哺乳期间,阴血不足,中气亏虚”,如清●尤在泾注曰:“妇人乳中虚, 烦乱呕逆者,乳子之时,气虚火旺,内乱而上逆也。”这种认识,未免牵强,有悖原方功效及仲景原旨。
上述句读,实为笔误所致,正确的句读应为'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其中“乳”视为产后,正如陆渊雷所释:“《说文》:人及鸟生子曰乳,兽曰产,《广雅释诂》:乳, 生也,是乳子不必哺乳,乳之谓,犹云分娩耳”;而“中”为动词,意同“中风”之“中”,“虚”指“虚邪贼风”,“中虚”即指感受外邪。如此句读和理解,则方证两相适。
将竹皮大丸视作补虚之剂者,无不以“安中益气”作为依据,“安中”者并非补中,而意在“祛邪安正”,故竹皮大丸方中用石膏、竹茹、桂枝清胃散邪,邪热得去则胃气安和;“益气”则选用甘草、枣肉。可见,治已病(清胃散邪)与治未病(益气扶中)并举为“安中益气”之实义。
在《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篇》中,仲景根据产妇病理特点,首论新产妇人三大常证(病痉、病郁冒、大便难),继则在此基础上据证列出了产后腹痛、产后中风发热、产后下利诸病证之证治。而该篇中第八条阳旦汤证、第九条竹叶汤证和第十条竹皮大丸方证则为治产后中风发热证的鼎立三方,其总病机大致相同,当为产后体弱,复感外邪,只是病位、主证各有侧重而已。阳旦汤证病系在表,竹叶汤和竹皮大丸证则属表里同病,一为产后中风兼阳患,一为产后中风兼内热阴伤。如果将第十条竹支大丸方主证视为“妇人乳中虚”则与原书编排体例不尽相符,难免给人以一种内容割裂,不伦不类之感。
REF.胡立敏,刘晓庄.竹皮大丸功效证治析议[J].国医论坛,1988(3).
竹皮大丸为产后“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而设。对其中“妇人乳中虚”一语,历代众释不一,归纳起来,不外有三:一云妇人产后,中气不足;又云妇人哺育期间,乳汁去多,中焦虚乏;三曰乳子期中,阴气不足,血虚火胜。
单就文字而言,“乳”,作产后解,较为贴切,但若论及临床,竹皮大丸则并非限于新产妇或哺育期之妇人,而以经产妇作论更合实情,因为临证所见,经产妇人,尤在经前,患烦乱呕逆者甚众,投以竹皮大丸,每能药到病除。至于把“中虚”单纯释为中气(或中焦)不足,似与方药不符。“中虚”含义有二:其一可理解为症状,即自觉心中空虚烦乱不安,其二当从整个发病过程来理解虚的实质,因为妇人(尤其产妇)多为血分不足、气分有余,气有余便是火,火邪作为致病的原因,既可伤阴,又可伤气(壮火食气),由此可见,本条方证,虽有虚的因素,但主要矛盾还是火热之邪为患,因此方中用竹茹、石膏、白薇甘寒之品,功在清热,使热去烦乱自除,佐桂枝配枣肉以化气安中,中安气自益。
对竹皮大丸的运用可归纳为二点:一是应用范围,凡经产妇甚或男子,只要证情相符,皆可用之;二是本方用作汤剂,药物用量的比例,当作一定调整,重用竹茹、石膏、白薇,旨在突出清热降逆,安中除烦。如:孙某,女,34岁。初诊1959年10月3日。患者自1987年以来,每于经前5~6天,即感心烦意乱,心下空虚,胸中发闷,痛苦万分,反复发作已逾2年,久治周效。月经按期而行,量少色黑无块,经后干咳,无呕逆,饮食二便均正常,舌苔微黄而干,脉弦数。曾生一女已4岁。此为虚热内忧,冲脉气盛,法宜清热安中。处方:竹茹20g,石膏15g,白薇15g,桂枝6g,甘草9g。3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嘱每于经前7日始服,连用2个月经周期而愈。妇人经前,太冲脉盛。冲为血海,起于胞中,胞脉络于心,太冲气血壅盛有余而为火,火热伤阴上扰心神故见烦乱,火盛又可耗气,所以用竹皮大丸清热以除烦乱。
REF.张显正. 宋健民应用竹皮大丸的经验[J]. 山东中医杂志, 1993(1).
REF.李克光. 金匮要略讲义[J].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