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三分虚,进补正当时”,黄芪是肾病患者最常用的泡水药物之一。在医学上,黄芪是一味临床使用率极高的中药,业内有“十药八芪”之说。今天,我们来扒一扒“黄芪”。
《旧唐书·方技传》记载: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众医束手无策,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而精通医药的许胤宗不但不着急,反而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
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药雾缭绕,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柳太后便康复如前 。
▲黄芪(圆片)
柳太后猝患中风,是年老体弱、气血失调的结果。而黄芪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祛湿止痛。
▲防风
李杲说: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两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而健体,又能散风行滞而调气血,恰中病理。再加上热蒸气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许胤宗由于治好了柳太后的中风而出了名,还因此被任命为义兴太守。
黄芪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春、秋季采挖,除去泥土、须根及根头,晒至六七成干,理直扎捆后晒干。
李时珍说:“耆者,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本草纲目》)今就名医用黄芪的经验作一简述,以冀加深理解,适时选用。黄芪是中医治疗“肾病水肿”的常用药物。近年来研究发现,单味药黄芪可以减少尿蛋白而减轻肾脏的损伤。黄芪有治疗肾病的作用。具体来讲,黄芪有以下作用:2.双向调节血糖,既可降低糖尿病导致的高血糖,也可将药物所致的低血糖升上来。5.保肝。通过促进“核糖核酸”与“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胞生长旺盛、寿命延长。6.降低尿蛋白、保护肾功能。黄芪可以降低IL-1、IL-6、TNF-α等致炎因子,减轻肾脏的免疫炎症反应,从而降低尿蛋白、延缓肾脏纤维化,起到保护肾功能、控制血肌酐的作用。
一般来说,辨证属于肺脾气虚的肾病患者都可考虑用黄芪,其临床表现有自汗恶风、疲乏无力、纳呆腹胀、大便溏泻,或有脱肛、子宫脱垂、内脏下垂,症状晨轻暮重、舌质淡有齿痕、脉弱无力等。但不同的肾病或肾病的不同表现在选方上应有区别。1、肾病水肿各种肾病水肿,如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出现水肿并有上述肺脾气虚的表现者,可选用防己黄芪汤,药物有防己、黄芪、白术、生姜、大枣。黄芪的用量一般为15克,最多不超过30克;可加淮牛膝、车前子。2、肾病蛋白尿并有上述肺脾气虚表现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加黄芪,药物有黄芪、木香、砂仁、陈皮、半夏、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3、肾性贫血慢性肾功能衰竭导致的肾性贫血有脾气虚弱表现者,可选用归脾汤或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的药物有黄芪、人参、白术、当归、炙甘草、远志、茯神、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当归补血汤的药物有黄芪、当归。4、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即使要用也不可单独大量使用,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黄芪味甘性微温,升补止汗,易助火敛邪,故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疮痈毒盛者,均不宜服用。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
从身体状况来说,感冒、经期都不要吃黄芪,为什么感冒不能吃黄芪呢?因为黄芪是固表的,它帮助身体关闭大门,不让外邪入侵。可是当身体已经感受外邪的时候,就会变成闭门留寇,把病邪关在体内,无从宣泄了。本品煎汤,6-30克,或入丸散。补气升阳宜蜜炙用,其他宜生用。在日常生活,黄芪的食用方法有很多:黄芪煲汤、黄芪炖鸡、黄芪粥、黄芪泡水等。把生黄芪当瓜子一样,放在嘴里嚼着吃,黄芪的味道非常好,就像是一种豆香的感觉。
黄芪片5-10克,用沸腾的开水直接冲泡,盖好泡10~20分钟,当茶饮用。若想黄芪味出得更彻底,可反复冲泡。
黄芪15克,党参10克,梗米100克,大枣30克,先将黄芪和党参一起煎水取汁,再放大枣和梗米一起熬成粥,味道可口,适合女士食用。
烹饪——若平时喜欢吃烧肉、烧鸭等,可以放适量黄芪,味道更独特,还可以起到滋补作用,效果非常不错。服用黄芪的搭配方:
黄芪+枸杞——有效抗衰老,提高睡眠质量,提高记忆;
黄芪+当归——调经止痛,动脉硬化;
黄芪+金银花——清热解毒,慢性肾病,皮肤瘙痒;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医学指导:聂晓莉 主任医师,作者:吕佩佳 主治医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