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策略地请人帮忙

我有困难,该怎么开口

一则新闻报道:

四川有个老太太,80多岁了,坐动车到成都看病,但因为她的坐票没有买到终点站,所以在途中就被座位的主人请了起来。老人家的女儿请对方让个座,却遭到拒绝,因而感叹:年轻人真是缺乏爱心。

但座位的主人却委屈地认为:“坐自己花钱买来的位置,难道错了吗?”

这样的事件,早已不是第一次发生,社会对于那些动辄采用道德绑架、强逼他人做好事的人,也越来越不能忍受。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得承认,出门在外总是有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那在遇到类似情况时,究竟该怎么说,才能让别人更愿意让座给我们呢?

<小诀窍>

要以对方为出发点

诉求要具体

要知道,社会上每个人其实大多是愿意做好事的,但关键是我们必须要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这件好事做与不做有什么差别,以那则新闻报道为例,我们比较一下这两种说法:

“抱歉,我母亲年纪大了,可以让个座吗?”

“抱歉,我母亲年纪大了,这一路实在站不住,如果没人愿意让座,她最后就只能坐地上了。”

比较之后有没有感觉出,这两种说法是很不一样的。跟前一种说法相比,第二种说法更具体地强调了对方让座与不让座的区别,也更能激发出行善者脑中的画面感。

我们每个人都会希望自己的付出是为了某个看得见的改变。因此,请人做好事的时候,我们不能只盯着自己的需要,而必须让对方知道,自己小小的一个行为将会为他人减轻多少痛苦、增加多少快乐。

比如当我们要加薪的时候,不能只说:“老板,请给我加薪,因为我很需要钱。”而是必须要让老板知道,这笔钱对我们来说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或许,这笔钱能让我们买辆车,不用再挤公交上班;或许,这笔钱能让我们每年有机会带着家人出去旅游一趟,从而对公司更加死心塌地。所以第一步,我们必须要让对方知道,对方的行为具体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改变。

善意要扩大

每个人在做好事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不知道自己的善良会不会被别人利用,所以我们要努力让对方相信——他的善意是不会被糟蹋的。

还是比较以下两种说法:

“抱歉,我母亲年纪大了,可以让个座吗?”

“抱歉,我母亲年纪大了,如果您愿意让座,我会非常感激,而且我保证,您的好心不会白费,下次要是让我遇到其他有需要的人,我也一定会像您一样伸出援手!”

我们可以感受到,跟前一种说法相比,第二种说法凸显的是我们对于这种善行的珍惜,强调对方的善意不但不会被我们所辜负,我们甚至还会愿意继续传递,好让对方的付出变得更有意义。因为在现实中,我们常会觉得自己所做的好事,在这大千世间、茫茫人海中只是昙花一现,根本没有价值,这才是使得人们往往不太愿意做好事的真正原因。

当然,这个方法绝对不是要我们去骗人,因为我们都希望,所有接受过别人帮助的人都能将这份感激化作对社会上其他人的善行。而这里强调的则是我们应该把自己心中的这种转变说出来,好让对方觉得他的付出没有白费。

让对方有选择

前两点你做得再好,只要这一点不过关,也不会有好结果。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让对方很清楚地感觉到自己是有选择的。毕竟,没有人会喜欢被迫做决定。事实上,无论某个决定有多正确,只要当我们感觉自己是不得不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头脑中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种种抗拒的念头,甚至会妨碍我们做出正常的判断。相反,当我们发现在做决定时,主动权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那么我们就会觉得安心,并自觉地放松戒备,开始认真思考各种选项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比较以下这两种说法:

“抱歉,我母亲年纪大了,可以让个座吗?拜托拜托,求求你,无论如何,一定要帮帮忙。”

“抱歉,我母亲年纪大了,可以让个座吗?当然,这是个不情之请,毕竟是您的座位,让不让由您决定。”

跟前一种说法相比,第二种说法尊重了对方的选择权,而这往往才是最有说服力的请求方式。

<使用注意>

在类似这样的社会热点中,人们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在分辨谁对谁错、孰是孰非上。但抛开对错是非,真正的问题应该在于这个社会上有许多人总是喜欢把善良的请求变成道德的指控。毕竟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刻,而一个社会也必然是在互相帮助的情况下才能变得更美好。

朋友犯浑怎么劝

<误区>

不该理性时,偏要讲理性

朋友之间,互相帮忙是必需的,可有时,朋友明明准备做一件蠢事,问我们支不支持,那就有点尴尬了。我们肯定不能把朋友往火坑里推,但又怕朋友觉得我们不仗义,怎么办呢?

很多人面对这种情况会面临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1:追问原因

很多人觉得,既然说了是蠢事,肯定就是没理由的,所以问问“为什么”,朋友不就冷静下来了吗?

事实上,在气头上的人是一种特别奇怪的动物,说他聪明,其实是气迷心窍;说他笨,他能为自己找无数理由。若问他“为什么”,就相当于给他做了个球让他打,他肯定能说出一大堆理由,这时候你再不帮忙就显得更不是东西了。就算你能反驳掉他的一个个理由,到最后他很可能就撂下一句:“不为什么,我就是咽不下这口气!你就说你帮不帮我吧,别废话!”很明显,这不但费力不讨好,还会让沟通进入死胡同。

误区2:独善其身

有时候,我们明知道朋友就是在气头上想发泄一通,也想帮他消气,可如果帮忙的方式依然秉持理性原则,结果就是不仅没效果,还很可能会让朋友更加愤怒。

例如,当你的闺密让你陪骂的时候,你优雅端庄、义正词严地劝:“哎呀,她也不是什么坏人,这次得罪了你估计也不是成心,不然你消消气?”你觉得你朋友听了会怎么想?“好嘛,她不是成心,敢情意思是我气量小喽?好,你护着她,我自己一个人去!”

最后的结果是,你看似理性客观、啥话都没说错,可事情就奔着糟糕去了。

误区3:拼命拦阻

当我们一切方法都用尽了的时候,往往剩下的最后一招就是“我死活不让你去”!然而,你的朋友毕竟不是可以被关在箱子里的神奇动物,你奋力拦截,不仅最终拦不住,还很可能在过程中激发他的逆反心理:你们都不让我去?好,我就去做给你们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