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皮醒思录(一百三十五)
转:家长百事答
人每天和自己弱点的相处,就像在藤蔓里拓荒,能钻过去的就钻过去,能绕过去就绕过去,必须砍的就砍倒,但都不要背负着藤蔓前行,走的劳累痛苦还是小事,重点是走不远。
“自我鼓舞”这个能力就像一部超跑,拥有的人觉得是享受,没有的人觉得是显摆。
让生活只有远虑、没有近忧,就是成长。
只有成长才是主业,得什么和失什么都是副产品;
成长到高位,什么都可选;
捆缚于低位,任何都走远。
乐观的体现有两个:
一是对未来,能信心不死;
一是对当下,有娱乐精神;
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集体,都一样,只要是一个整体就都遵循一个规律:
局部用力,就会拧着;
整体平衡,就会顺畅;
所以一旦发现拧劲问题,其实都不是具体的人和事的问题,都是整体的平静感差了,那就需要去找整体的问题:观念和方向的一致性,观念和行为的紧密性,沟通和管理的透明度,机制实用的落地性。
人和事之间获得的舒服叫快乐,源头是能力和价值感,这个体我们称之为“能耐”;
人和人之间获得的舒服叫温暖,源头是仁德和安全感,这个体我们称之为“情商”;
人和己之间获得的舒服叫认同,源头是性理和求知感,这个体我们称之为“自信”;
时间没停,能力就是非进即退的。所以,若没有刻意去练习同理心,就一定是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统治心,那么,读多少道理、说多少尊重,都没一丁点用。
很多家长总强调孩子的自立,然后以自立之名逃避了教育孩子的责任。孩子是需要教的,教会了并鼓励孩子,孩子是不可能不自立的,因为他要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你的鼓励是对的。
也就是说,不必强调自立,只需教育其自强。自强的孩子一定自立,而没有自强教育的自立只会走向距离疏远和不许干预。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那些具具体体的做不好的事,解决方法都在无形的价值观触动和鼓励上;
那些无形的逃避沮丧失落事,解决方法都在具体的付出、投入、反馈上。
人的先天禀赋的确不同,但只要引导对,最后都是一个“目标~尝试~调整~成功”的成长模型。
但若是没引导,那就千姿百态了,有的“只做不想、将错就错”,有的“只想不做、千帆尽过”,还有的“不想不做、麻醉每刻”……
对的价值观应该是跟着家人的善意和努力一起长出来的,不该是由着自己的情绪和遭遇一起搅出来的,而目前,还都是后者。
心若坚定,难就成了荣耀和趣味;
心若投机,难就成了痛苦并加倍;
有什么好愁呢?
乌鸦都喝到水了!
困难是验证思维和不足的助缘;
痛苦是验证错误和病患的助缘;
都是成长的强化营;
越早经历,以后越简单。
对错从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不再糊涂;
仍糊涂,那么悔过无用,必然还会无尽头再错;
清透了,则过往再多亦止,新船可扬帆起舵。
鼓励放在文化上,压力放在机制上,就是完美组合。
“诗”和“顺口溜”的差别在哪?在意境。“意境”这东西来无影去无踪,偶尔让人心驰神往、偶尔让人失落感伤,求不得又抓不住,这东西到底是什么?
“意境”是我们从已知世界到达未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终点和远方,连接着我们的根源和志向,而“诗”、“音乐”、“画面”都是我们进入意境的载体。
第三视角的人生都是:一张白纸、绘制蓝图、大展拳脚、创造美好;
但第一视角的人生却是:一场残局、重拾生机、一面摧古拉朽、一面再造山河,最后皆大欢喜;
为何如此呢?因为第三视角里人们都假定:最初的“我”就是自己;其实不是,最初的“我”只是劣性,一定要受伤了、吃苦了、反思了后发心发愿的那个“我”才是自己。
梦想是需要喂养的,就像堕落需要每天花时间麻痹一样,只要每天都付出努力给自己的梦想,那梦想就会给人上瘾般的无比强大的力量。
人和人之间只有尊重和沟通,才能获得真实、公正的信息;
人和事之间也一样,也要有对事的尊重和沟通才能获取事件的真相;
只是,这对事的尊重不是微笑,而是要跳出来看、客观全面;这对事的沟通不是讲话,而是多次尝试、错了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