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戏诸侯”谣言背后的真相(下)

西周灭亡这件大事发生了,那么当时史官是怎么记载的呢?“夏亡于妹喜,商亡于妲己,周乱于褒姒。”把责任推给女人,让美女背锅,说她们是红颜祸水!这招对于史官来说是屡试不爽,一个国家兴衰不是一个政策就能立竿见影的,都是长时间发酵的结果。

接上文,周宣王时代对申伯是非常信任是器重的。但到了周幽王这一代,情况发生了变化。

本来嘛,两家世代通婚,长期保持着友好关系。周幽王的王后就是申国国君的女儿,具体名字不详,史书上称为申后。申后替幽王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叫宜臼,被立为太子,还把老丈人的爵位从伯爵提高到了侯爵。

如此一来,申侯在诸雄中的高等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但他好像忘乎所以了,以至于和天子闹翻了(也可能是天子故意削弱申国)。周幽王先是废掉了申侯的外孙宜臼和他女儿申后的地位,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然后又把他们娘儿俩给赶走了。

这条消息对于申侯来说,可谓晴天霹雳。因为这不仅仅是女儿的尊严问题,更要命的是这意味着天子就要对己方动手了。心急火燎之下,与群臣商议的最终办法是:立宜臼为“天王”,以他的名义来讨伐天子废嫡立庶的暴行!(就是造反)

申侯敢做出这样逆天的决定,除了自家兵力数量还不错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青铜兵器足够。

西周时期,兵器质料以青铜为主,毕竟直到汉初,军队里的兵器也还是以青铜为主。湖北的铜录山作为当时重要的青铜矿,源源不断地向周王室输送青铜。长久以来就形成了一条重要的运输线,这条运输线就被叫做金锡之路。如图,申国恰在这条金锡之路的必经之处旁边。

他们的作战方略就是截断这条金锡之路,同时联合缯国和犬戎,对天子发动攻势。有人就有疑问了:地图上犬戎不是在周的西北吗?申国怎么去联络他们?

这其实是我们后世对地图的偏见。郑桓公说过:“四方之国,非五母弟甥舅,则蛮夷。”西周时华戎杂处是很常见的现象。在春秋中晚期,河北地区依然有赤狄,白狄的蛮夷。所以犬戎不一定非要在宗周的西北方向,钱穆先生针对此事就写道:“戎不在周之外而在内。”说明这里的犬戎就是在中原和华人杂居的异族,成为了这次造反的雇佣军。

南申国这边安排妥当时,周天子也下诏诛灭逆贼了(二王并立,天地不容)。一场大战由此打响。令人惊讶的是,天子这边除了郑桓公来勤王协助之外,其他诸侯都在吃瓜看戏。

结果,周天子的军队被打得大败,幽王,褒姒,伯服等人纷纷殉国,美丽富饶的镐京城被洗劫一空。

而惨胜的申侯过得也不好,没有实现让申国发达的目标。根据史料中的记载,在“平王东迁”后的重大政治活动中,再也见不到申侯的身影了。可见,申国与周幽王的“骊山之战”,使申国的国力严重受损,进而失掉了话语权和争霸权。

大战结束后,原本默默看戏的诸侯一下子沸腾了起来(两虎相斗,一死一伤。此时不捞点好处,难道是傻子吗?)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正义引《汲冢竹书纪年》:“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纷争开始了,申侯继续支持宜臼为天子(也就是周平王),与此同时,虢公翰也在携地拥立王子余臣为王,称携王。其实这俩当时都只是个小孩,不过是利益集团手中的棋子罢了。

申国和缯国的力量在战争中损耗太大,所以秦襄公等人快马加鞭地赶来讨好处,以护送周天子东迁为由,大肆吞并成周的小诸侯和周天子的直辖土地,使自己国家的面积迅速扩大。(这像极了对付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的心思。)

平王得到郑、晋、秦、卫、鲁、许等诸侯国的拥护,被认作是周王室的正统,携王则相对孤立。公元前760年,晋文侯带兵杀了携王,给平王当了见面礼,也得了些好处。

周王室算是统一了,平王这个天子的位置总算安稳了,可是东周有名无实的悲惨命运也从此开始了。从此,中原大地开始了前后长达五百多年的动乱,征伐不断,兵连祸结。

(0)

相关推荐